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選生-主題二 1-2有機演化-探討無法重現的複雜系統

 這個單元最適合讓學生學習生物學科本質了。(另一個是古典遺傳與分子遺傳)

所以前面主要是以高二探究實作教的論證架構來看生物學家如何論證無可重現、也無法做實驗的問題。


系統的複雜性是生物領域的重要特質


這也決定了研究法


所以先以合理的推論拆解為數個步驟

再分別看看這些步驟是否有可能成立
至少要先確認有可能,再做進一步的探究。



因此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給學生了。
請學生分析課文中的科學家是想探討哪個階段、做的實驗是什麼、能支持論述嗎~








選生-主題二 1-3生命形式的演變


上週學生分組討論課本中不同科學家所做的實驗。
看看科學家如何探討不可能重現的事件,如何以邏輯分解複雜的問題,分階段以實驗找出best guess.


今天要承接到生命形式的演化。
所以一開始還是帶著同學回顧。
因為是無可重現的,所以科學家追尋的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
而是一個最好的猜測。

什麼是一個最好的猜測?
就是有很多資料支持他是有可能的,而且"目前"還沒有被推翻。

當科學家提出一個猜測的時候,他們可能是一個狂野的猜測Wild guess,可能是受某些已知觸發所聯想到的而已。
接下來科學家就會去收集一些資料,看看這些猜測有沒有可能成立。
有可能成立的機會越高我們就說他是越好的一個猜測。

所以我們上週請大家看課本上的各個科學家做的實驗與探究,請大家回去整理他們各自要探究什麼。

在生命如何起源的這個主題上,要提升猜測的好的程度要怎麼做呢?

我們至少要確認,生命出現的幾個基本階段是有可能,那我們的猜測才有可能是成立的。
所以科學家先去分析了有哪些階段必須成立,再去看看能不能收集這些階段成立的間接證據。
也就是說科學家做的這些實驗,只是說明了這些階段有可能出現,而不是"就是這樣出現"

比如說,就表格上各科學家的實驗來看,分別利用不同方式模擬原始地球有大量能量,可以支持的是"在原始的環境下,有機物是有可能從無機物出現的、而有機物的小分子有可能在原始地球的環境下形成大分子、脂質可能在水溶液中形成膜的。"


這些資料並不是說明生命就是這樣形成的,而是說科學家猜測生命是有可能在原始地球上無中生有的這個猜測並不是一個狂野的猜測,而是一個可能成立的猜測。
也就是說這個猜測的品質提升了。
從wild guess-->Reasoned guess--> supported guess。

但這其中最難找到資料支持的是代謝過程的演化。

因為,細胞中的代謝是過程,而過程是沒有辦法直接看分子而得到支持或者是反駁的。即使你很明確的看到某個東西減少,而另一個東西增加也不見得能確認某個代謝作用正在進行。

因為,細胞中的代謝作用是一整組化學反應,而非單一化學反應。

這也是為什麼"生命的複製"部分是否有可能在古早的地球出現這件事情,也只能用非常非常間接的方式來說明"有可能"會成立。

科學家發現了同一個分子他能夠同時進行催化與自我複製的功能,為什麼就能間接支持複製是有可能在原始地球上出現的呢?

因為要兩個獨立事件,一個是演化出有催化能力的分子,另一個是演化出有復健能力的分子,兩個都獨立事件要同時成立的機率遠低於一個分子同時具有催化與複製的機率。

也就是說發現一個有雙重功能的分子,使得能自我複製是可以有原始地球演化出來的這個猜測,從極低的機率提高了很多,也就是wild guess升級到了是合理的猜測 Reasoned guess 

不過然後呢?

細胞有可能會出現,沒問題。

但是現在的細胞是怎麼出現的呢

所以又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狂野的猜測。

其實這個科學家提出的是有理由的猜測,但當初因為她是女的而且很年輕,被當時的主流科學界認為是狂野的猜測。

根據的是什麼呢

根據的是當時已知粒線體有自己的環狀DNA、會自行複製,粒線體本身也會自己分裂,而分裂的方式跟細菌是一樣的二分法。除此之外,粒線體也有自己的核糖體、可以合成自己要的蛋白質。

所以這個科學家他提出的假說(也就是猜測),是原始的細胞吞了某一個細菌,而這個細菌是可以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機物合成高能分子。

這個細胞本來應該是分解細菌、得到能量。但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在還沒分解的情況之下得到了這一個細菌行有氧呼吸所釋放出的高能分子。沒有繼續把它分解掉反而是好的。競爭環境中利用有機分子效率較高,因此分裂出更多的細胞的機率是更高的。

因為這個科學家提出了許多的資料,包含粒線體內膜的成分比較接近細菌的細胞膜,還有其他的證據,因此許多科學家逐漸也接受了這個是合理的猜測,陸陸續續去找了許多可能的支持資料。

所以科學家們後來形成這一個假說,細胞膜內陷包住染色質,形成有保護的結構。

這樣的細胞可能更穩定,也就是更有機率分裂出下一個細胞,而粒線體的出現就跟我們剛才講的一樣,是吞一個細菌保留下來的。

因為科學家們根據前面的接受了這樣子的可能性,所以認為葉綠體很可能也是吞了藍綠菌之後保留下來的結果。

但在沒有資料支持之前這也只是一個合理的推測而不是一個受到支持的推測。

在其中有一個部分還沒有受到支持的情況之下,這整個流程都還只能是假說。

直到科學家收集了更多的資料,發現會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共生在細胞內是可能的,還有其他的諸多證據,所以才升級成為學說  

在這邊你會發現,生物學的假說跟學說的等級,跟其他的學術領域是有落差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生物學所探尋的現象,絕大部份是無法精確重現的。

在生物學中,只要是非常合理的猜測,就有可能被廣為接受為假說

只要有足夠的間接證據,就有可能被接受為學說theory 。

所以然後呢

從我們看到可能有細胞可以出現,到真的有細胞出現,甚至到我們現在這麼多樣形式,像是原核與真核細胞、自營與異營的代謝模式,這些生命形式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就來體驗看看什麼叫做合理的推測。
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同學你們覺得就常理來看,單細胞的生命先出現,還是多細胞呢?
同學當然就可以推論出來應該是單細胞先。

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就這個角度來看原核細胞這種生命形式先出現,還是真核細胞這種生命形式先出現呢?
學生當然會覺得因為任何生命的形式比較簡單,而真核生物的形式比較複雜,所以應該是原核生物先出現。
這個時候就會跟同學說明,這就是合理的推測。

當然要從複雜變成簡單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這個機率比較低,因此我們主要的時間可能優先要收集有簡單到複雜的資料
而如果要優先把時間投注在"由複雜簡化到簡單",這很可能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才能收集到資料。
所以這是從評估可能性的高低來看的。

接下來是一個比較難的部分。
是異營生物先出現呢,還是自營生物先出現呢。
這邊要跟同學提醒的是異營表示可以直接用環境中的有機物,而自營是可以自己製造有機物。
這個時候就會有兩派。

這個時候我會請兩派同學各具一個同學出來說理由

有的時候同學會說他隨便猜的,這剛好可以用來說明我們應該要讓自己提出來的猜測是有理由的。

可以提醒同學這樣說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可以請他說明他一開始的想法。

通常理由會是因為自營生物可以製造自己需要的有機物,而異營生物需要別人製造出來的有機物。

這個理由的前提,是你認為有機物應該是由生物製造出來的對嗎?

通常是對的,同學是這麼認為的。

這個時候我會說,很幸運地這個部分是我們整個推論過程當中唯一有具體證據的一個階段。

螢幕上這個時候才出現,目前為止可以發現最早的可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出現在35億年前。
而有光合作用的生物之後,就可以把一個階段做定年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只能確認最早"可以找到"的光合生物是35億年前出現的,並不代表最早的光合作用生物是在35億年前,只可能更早。

所以接下來大家就可以來想想看你認為你知道了這個時間點以後,異營生物是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還是這個時間點之後出現的呢?你的理由是什麼

可以提醒同學注意這邊有一個前提,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
就是"是不是所有的有機物都是由生物製造出來的?"

如果是,那顯然異營應該後出現的。如果不是,那異營有可能在自營生物之前出現。

所以接下來就大致說明這張投影片,讓大家就這張投影片去做一個整理。

生命形式的演化歷程我們分成四個方面來考量。
一個是我們現在在探討的異營以及自營、另外一個是有氧及無氧呼吸。
另外就是我們剛才討論過的原核與真核、單細胞與多細胞。

那請大家先把自己推想中的先後順序把它寫下來,並寫下理由。
接下來想想看,雖然一定是其中一個形式先出現,而第二個形式出現的時候會有生存優勢。

但畢竟這些生命形式在現在的地球上都還存在著。表示兩種生命形式一定都有他的生存優勢以及他的生存劣勢。

所以接下來的時間,就要請大家先自己思考看看先後跟理由,以及你覺得這些後來出現的生命形式的優勢,而前面的生命形式為什麼還能夠留下來?

那建議學生先想自己的猜測以及理由,然後再看看課本。

這邊的指導語是
"你在看課本的時候,請注意的不是科學家提出來的猜測,而是他提出的理由跟你的理由在前提上有哪些不一樣。"

接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給同學。我會在組間走,跟同學討論。

會覺得自營生物先出現的同學有好幾個可能的理由。
例如,他覺得光合作用應該是要先出現的因為光合作用需要氧氣。這個是很好的機會讓他再翻翻後面的課文,確認一下光合作用真的需要氧氣嗎。

這個部分可以讓他發現原來是自己原先的前提沒有先確認,然後後面跟著推論就可能會有問題。

那另外一個還會是認為應該是要有生產者製造出有機物,然後消費者才會有東西可以使用。
這個時候,就可以跟他討論這個前提是剛才講的所有的有幾乎都是生物製造的。

但是前面的課文我們已經證實了在當時候的地球有機物是可以從無機物自然發生的。

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給同學自己去思考跟想。
但我這邊做得沒有很好的是留給學生的時間是不夠的。在下一節課我必須要進下一個進度。

在第二次做這個主題的時候,也許我的進度可以抓得再鬆一點,因為這是第一次執行同時有兩個主題在跑的高三課程,在抓第一次段考的進度的時候還是有點困難。





在這邊你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問題對同學來講,在經過充分的引導之後,同學是有投入思考的狀態。

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第一,是一個看起來,高中生可以思考出答案的問題。
第二,這是一個看起來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
除了這個問題本身在我們課程裡面已經一再強調是沒有重現性的之外,第二個是我們在課程裡面已經演示了在很多生物學的假說形成的過程中,的確是經歷過"提出、推翻、提出"的過程。
所以意思是我已經營造了一個沒有標準答案,或是說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教室氛圍。



 

110健康管理第三週-體線定位、運動解剖、關節動作與核心訓練

教一個人健身跟教一個人可以自己健身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不只要知道什麼是對的,還要知道怎麼發現自己是對還是錯。

從這週的課程流程就可以反映這樣的差異。
我通常要用一整個下午才能設計兩個小時的課程,並將教材準備完畢。
(還不包含把學習單印出來)
(是的,我們每週都有很多學習單)
("運動"的時間很短)
(因為我們是運動"管理"啊)

所以在這邊,我要為自己記錄的其實是課程設計,是"怎麼教",而不是"教什麼"
畢竟,課程設計才是我的專業。



最重要的一件事,什麼是正確的姿勢。
學生這邊除了要學習如何做出正確姿勢外,還要能以口令讓組員做出正確的體線定位,並且要將不正確的部分調整好

調整的部分才是一般教練的基本謀生密技。因為若是告訴你了,你就可以自己調整動作了欸。
(但是專業的運動教練都有多張執照,依照學員的問題與需求設計動作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有超多學科知識的。先從運動平面與關節動作名稱開始。
在我自己學的時候,是全部學完才去學術科。
但在這邊我是拆成不同部分,每次學一點學科,然後以術科來練習。
運動解剖如此,訓練動作也整合在一起~

例如這邊,教完關節動作與關節骨格名稱後,就是我下指令,學生要能做出正確的動作。
跟單純學健身不一樣,學生要能設計動作,所以就像寫程式一樣,要能用專業術語寫出全世界通用的關節動作指令


運動解剖與肌動學非常難,尤其跟術科分開學更是困難。



今天主要是從核心訓練開始,因為後面所有動作都要有核心穩固的基礎。
偏偏每個教練用的指令很容易讓人誤解
肚子用力,肚子吸氣,吸飽氣,核心收好....這到底是甚麼意思
要先認識所謂的核心肌群,每個肌肉的功能不一樣,訓練方式也不一樣。
而且,跟大家想的也不一樣哈哈。
從三個很基本、看起來很簡單、大多數人也都覺得自己會做,但其實超難做的核心動作。
再一次的,重點不是會做這三個動作,而是要能知道自己哪裡不正確。
因此學生要會運用剛剛學的關節動作、肌肉名稱、體線定位口令與安全指令,讓夥伴做出動作,而且能調整到正確的姿勢。

死蟲式是我最喜歡的,很好的核心檢測動作。又能讓學生發現簡單的動作要做到標準其實是最困難的。

這樣的課程,要教的東西超多,我的進度根本上不完!!

因為期末學生要能針對自己的需求設計阻力、心肺與柔軟度訓練課表,還有設計營養菜單。
我還根本沒開始上組力訓練呢啊啊啊!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110探究實作A第四週-紀錄與提問part1(從疑問到提問的瞬間進化)


 第三週的課程紀錄

(這次的課程在兩個班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是有好幾個突發事件。讓我的課程大進化!)

本周是透過實作太陽優格蛋來讓學生學習提問。

選擇這個題材的考量有很多。
第一,它是食物,不論哪一種學群的學生都可以找到有趣的嘗試方向,願意重複測試。
(有些題材對非理工學群的學生來說,真的會一直聽到"阿就....啊,為什麼要一直測試")

第二,雖然是食物,這個題材的現象比較容易轉變為應變變因的方向。
(有些題材通常較能引發理工科系的同學的興趣,且較能用變因的形式去描述觀察的現象,但對非理工學群的學生則較難將現象轉變為變因的形式)

(而食物的主題,對學生來說,常常難以轉換為可定義的變因。例如XX的口感。對老師來說可能不難,但要學生轉換的話,比較多的可能是由老師直接提供定義應變變因的方法)


以下是課程紀錄
==============================
第一個班的安排是這樣
上課前,先說明善後方式。
  • 包含所有液體材料都不能倒入水槽,因為會堵塞水管,嚴重的時候會讓整棟樓的廁所都冒出亂七八糟的東西。
  • 非液體的材料,桌巾跟優格的蓋子試都垃圾桶,但其他所有東西都要洗乾淨擦乾,收在前面。紙盤跟塑膠湯匙、優格盒子要由值日生帶回班上。所以為了讓值日生可以方便替大家搬移,要請大家把東西沖洗、擦乾。
  • 不鏽鋼匙與杯子則要用清潔劑洗乾淨、衛生紙擦乾。
這個如果不先說好,後面會沒有統一可以宣布的時間,就會有人沒聽到,弄得亂七八糟。

然後才是開始介紹今天的課程

先給學生看學長姐的作品,只是讓學生有個概念成品會長麼樣子。

接下來就是引發學生想要挑戰的心了。
所以我說,你以為很容易做成這樣嗎?

也有的成品是這樣的(不要說失敗)。
要稍等一下,等候現場學生噴笑。

如果做成這樣,還有很多海藻酸鈉在上面,看起來會有點像包在鼻涕中。而且海藻酸鈉有個海水的味道,所以也許大家考量一下怎麼操作。(還是沒有明確地說"成功"的方向是什麼)

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試試。

先用投影片說明今天各組的器材。
還有建議他們先做一個試試看,然後看看想要調整什麼方向,在用第2-5個來試試看。
(之前沒有建議他們先試做一個,就會比較多同學一下就用超大量的材料去試誤學習。除了浪費之外,其實很災難。因為等到學生想到要測試什麼時,已經沒有材料惹)

討論並記錄在筆記本上

然後就是帶學生看東西在哪裡。

(在整節課開始前,有先找衛生股長與值日生來說明今天液體的材料以及垃圾要請他們拿回班上。但收拾殘局不是他們的工作,要做的是看著大家不要亂倒亂放)

我事前的場地布置是這樣。

考量的動線與學生領取材料時會花的時間,以及今天要完成的工作。
所以海藻酸鈉他們自己拿,而芒果泥我先幫他們倒好。
先說各項器材的位置,然後說明桌巾的固定。

然後就是簡單總結,核對材料、拿材料、開始操作。

過程中當然留意每一組是不是真的有特定方向在測試。
而且要提醒大家把做過的嘗試與結果紀錄在筆記上。

如果有看到有的組測試出能成形,就要趕快大聲驚呼一下。
一方面終結那些還在玩弄材料的,讓他們驚醒一下。
另外就是也可以提醒大家可以過來看一下,這樣就能激發出很多火花。



這個班的同學超愛這個活動ㄟ

在活動型的課程中,要讓學生看起來好像很投入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投入什麼則是老師要仔細觀察與思考的。

而他們的實作風格也跟另一班很不一樣。
我後面會紀錄兩個班的差異

(這個班的每一組都在第二次嘗試就開始有操縱變因的概念了。這是我以前帶的班級沒有出現的,所以我很期待他們下週的分享)


尤其要留意有沒有學生有特別的操作方式,出現哪些結果。
這些都要在他們紀錄或畫海報時,偷瞄一下有沒有寫下來。

真的做完大約就是一節課,剛好下課時間可以整理環境。

-----
第二節課就是讓大家趕快把剛剛的嘗試、結果、訣竅趕緊記錄下來,
因為是認真規劃與嘗試的經歷,不是胡亂玩鬧,所以大家很用力地回想。

有的時候會有同學覺得同組的人有在紀錄就好。
但是每個人記得的都只有一小部分,這也是為什麼目擊證人要很多個。
每個人的一小部分拼在一起才比較接近整體的過程。

也利用這張上的提示句看一下可以記錄哪些事情。
大約會到第二節課的前十五分鐘。
鴉雀無聲的絞盡腦汁是最美的風景。



接下來帶著學生看,我們慢慢練習將想到的問題變成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

不同的問法會引領我們收集不同的資料

不論哪一個領域都是一樣的。

所以接下來我們試著將我們的嘗試、觀察到的事情與想到的問題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方向。
因為時間只剩下大約二十分鐘,所以就發下海報紙,請大家討論看看要呈現哪些東西在海報的上半部,讓大家知道自己這一組的過程,在下方四分之一則是提出自己的想法。

可以畫草稿,也可以直接開始畫,下周會完成後半部並準備跟全班口頭分享。

以上是第一個班的部分

但此時我預計第二個班會調整成
這週先畫海報完,下週帶學生看完海報,才接不同的提問方式。



然後就直接接著請同學看所有的海報,歸納哪些是看了就知道收集資料的方向,有什麼特徵




這邊是9/23新夥伴幫我做的紀錄(從裡面可以看到很多事情。)
1.老師給學生看學長姐的作品,提醒在視覺、味覺、嗅覺三個方向都可以去調整。
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清楚操作目的,並能夠在操作過程中有意識的觀察、調整。
我們的班沒有這樣的指導語而且先給學生看影片,我發現學生就比較應付的模仿做一兩次,然後開始吃「巧克力優格」
2.操作完畢,老師請學生紀錄的指導語:紀錄你們調整了什麼,有什麼結果,不管是不是自己希望的結果,都值得別人學習。
有一些組別認為自己沒有做出完美到太陽蛋就是失敗,於是否定了一切過程,但老師說完後,他們會願意去回想剛剛的過程,並分享出來。
3.老師貫徹始終的守時,在課堂中也嚴格遵守及要求,課堂中也就少了很多秩序問題(沒有時間去別組嬉鬧)
============

在第一個班級結束時,我覺得超得意又超篤定。

得意的是整個流程這麼井然有序,一點也不混亂、髒亂、忙亂。
我安排的超好,也執行的很好。

篤定的是下一個班要做的調整也都弄好了,流程上絕對就是沒問題了。
雖然第二個班碰上打疫苗的日子,但是我的課程在上午十二點結束,而那個班是排定下午三點施打疫苗,我不用擔心課程被影響。

所以可以翹腳等週末了!

但是,當事情太美好的時候,就是在做夢。

這一切在第二個班上課前一晚完全被打亂了。
我們學校發出一個命令,規定施打疫苗當天,除了高三跨班選修課程之外,其他所有班級全天的課程都在原班教室上課,理由是怕到時候找不到學生在哪邊上課,會影響去施打場地的流程。
(這個邏輯。。。。恩)
(這個處理的細緻度。。。。恩)

我想了一整個晚上,雖然我可以還是把學生拉來生物教室,我有把握絕不會在那個時間輪到他們班打疫苗,但對學校命令陽奉陰違是不好的示範。
所以我決定把器材搬到班上。

這樣一來就有很多連帶的事情要處理。
第一,要確保上課前,學生把座位排成小組位置。
第二,要讓位置是可以給其他同學坐。

不要以為這很簡單。比較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一下課大家都跑光,等到上課才排座位、坐定。
大概會耗掉十分鐘。
我沒有十分鐘可以浪費,也不想在上課時間中亂糟糟。

另外就是不能像原來把東西都分好,每組一次領回。我要想想東西怎麼放、指令怎麼改。
但在這個晚上,我並沒有想要改原先預定的流程。

為什麼我要寫這麼細,因為這牽涉到為什麼會有另一個突發狀況,導致我想出一個新的引導橋段。

我在當天早上第一節下課前,站在這個班外面,等著教室中的老師下課,我好衝進去宣布換位置的事情。
我自己交代比班長宣布有用的多。
就是這個等待,讓我聽到學生在第一節課中有畫海報。

這就糟了。
因為這樣一來,學生在我的第四節課聽到又要畫海報,應該要嘛崩潰,要嘛翻白眼。
所以我當下就決定這個班在這一週是不畫海報的,加上這個班級在上週已經花很多時間在報告海報上,所以即使下一週要分享,也要避開用海報的形式。

這等於是我的第二節課流程要大改,而此時距離十點的上課時間是只剩下一小時惹。
(但是我覺得我也未免太威,我的課程設計竟然還考慮了學生在別節課程中的歷程)

============
第一節課的流程並沒有改,在第二節課上課開始就整個不一樣。
先請同學用十分鐘迅速記下自己還記得的嘗試與結果。


這些紀錄對我們能有哪些幫助呢?
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我們也不會再有機會做同樣的實驗。但我們能帶走什麼?
在其他課程也是一樣,下課後,要怎麼從這堂課帶走屬於你的學習?
就是要回顧這些面向,學習自己的學習!
接下來的十分鐘,請同學試著以這些問題來幫助自己回顧上一節課。

從這些紀錄中,我們還能萃取很多。
這些問題都可以昇華成值得研究的提問。

例如這幾個例子(跟上一節課的說明一樣)

這幾個例子也是(跟上一節課的說明一


你的疑問與疑惑如何萃取出值得被探討的提問?這是我們接下來要一起學習的。

最後的時間就是這個我超得意的設計。
(就是這張投影片讓我超得意,除了承接前面與下一節課的活動變更流暢之外,學生進行的思維活動也是升一大級)

請同學就剛才的寫的問題中,試著想想還有哪些問法。
初階是將四個不同的疑問分別各寫出一個不同的問法。
比較挑戰的是挑其中一個你喜歡的疑問,寫出四個不同的問法。

我發現這個設計與指導語很棒。
之前的設計是「就已經寫好的疑問,小組彙整成提問,分享全班後,由老師引導同學統整『能被探究的提問有哪些特徵』」
但那樣就是看別人提出的提問。

這個設計是學生可以經歷不同的提問,才能發現其中的樂趣。

除了不是「給學生提問架構-是否/如何....」那種套公式的被動與無趣之外,也不會好像有「特定的正確答案」那樣使學生變成追尋老師心中的好答案。

這個班級很享受這個挑戰。

我會找寫的比較快的學生一起討論他的提問

用意有兩個。第一。這是一個不可能寫很快的活動。
會很快停筆的原因有幾個。他心中有很棒的問題但是寫出來很簡略。第二可能是想不到其他的。

去跟這樣的同學討論可以一石三鳥。

一個是幫助他完整寫出他的想法,讓他發現寫出來的跟心中想的有一定的差距。學生會很明確的察覺自己的學習。這對高中生來說,是最好的激勵。

第二,順手問他是否能讓我跟全班分享,可以讓他覺得被肯定之外,也對全班有提示與激勵作用。我通常會使用在被我「關心」過的同學。

第三就是可以一起看同組的同學的提問。讓他發現原來同一個紀錄自己與同學的提問真的不一樣。

兩個加在一起的效果就是可以看到停筆準備下課的這個同學又打開筆記本投入思考了!

-⋯⋯⋯⋯⋯⋯⋯⋯⋯⋯⋯⋯
小小留下紀錄。在班級教室中的實作。

也小小留下紀錄,這個班的同學在實作中的思考與另一個班很不一樣。
他們會想比較久,在腦中演練許久,可能就直接決定(不)要做哪些事。
但另一個班會透過操作與對話去優化、梳理想法,推進測試的精緻度。
=============================================
觀課的老師以架構圖幫忙呈現了我在這個班的課程設計




=============================================

在這次的上課中,我覺得我也為視障的同學營造很好的機會。
這要怎麼說呢?

其實在這一節課上課之前,前一週我就跟視障同學講,本週要做太陽優格蛋。
我希望他能協助我確認他在這一週的教室當中是可以順利操作的。
所以他跟我約了上課前兩天先到生物教室來熟悉流程。

第二個部分,他本來請我協助分組的部分,但我建議要不要試著自己先問問看同學,因為我覺得這樣子可能會比較好。
他想了兩天後,說他在連假結束以後會問一下同學。

但我有強調如果有遇到需要我的,一定要在前一天告訴我,避免讓我在當天才知道要處理,因為會處理得較粗糙。
所以當我都沒有接到他的訊息時,我想應該是分組是沒有問題的。

但這兩件事情在我們決定要在原班上課的時候,等於是白費的。

第一,視障同學等於要重新做器材位置的熟悉。(我跟全班都沒有這樣的時間)
另一個就是他們班在上課排好座位以後,幾乎全部的同學都決定就坐在自己原來的位置。
也就是說視障同學原先問的同學並沒有坐在他的附近,而是另外三位同學。

所以我請協作老師跟視障生一起詢問其他三位是否能夠同組。
基本上確認沒問題後,我就讓視障同學自己處理同組的流程。

剛開始,三位同學因為之前沒有跟視障同學同組合作,所以不知道怎麼協助他。
我觀察到視障同學坐在那邊好一陣子,是聽其他三位在做什麼。
但是他沒有出手,其他同學也沒有詢問他是否要操作。

所以我飄過去,只丟下一句「XX你不是有做過這個實驗嗎?你可以提供你的經驗喔」。
然後就飄走了
我後來側面默默的觀察,好。
另外三位的確開始問他了,而視障同學也開始提供一些想法跟方向、與大家討論。
所以我就放手讓他們自己互動。

在第二節課,我需要同學根據螢幕上的提示,在筆記本上寫下一些心得感想或者是提問。
這個部分需要一些時間,也需要逐條看文字。

所以我有特別先把投影片先放到雲端教室裡,讓他利用這些手機裡面的報讀軟體去做這個作業。
當所有同學看著螢幕上的投影片在做紀錄的時候,我走過去跟視障同學講我已經把這個投影片放在雲端教室,你可以用手機的報讀軟體知道這邊的文字,也可以利用語音輸入上傳你的提問。

所以他接下來,就用手機進雲端教室處理這個部分。

旁邊的三位同學聽到了之後覺得很驚訝地看視障同學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才發現他是用聽的。所以他們非常好奇地問在做什麼。

視障同學跟他們講老師有先把東西放到網路上,他就可以藉由報讀知道現在螢幕上的投影片有哪些內容,其他同學非常驚訝的說那其他課程都是這樣嗎?

視障同學說他都會先請老師給檔案讓他全部聽一次。三位同學都非常非常地佩服說這也太認真了!

這個互相理解的畫面很美。
所以我非常開心,我藉由這個方式讓更多的同學去理解視障同學的學習方式。


另外一件事情。
在最後收拾的時候,因為需要走去廁所洗碗跟容器,所以其他三位組員都去廁所做清洗。而他留在位置上。

我有觀察他接下來要做什麼,發現他開始試圖自己也來做一些協助小組裡面的事情。
(我很開心他在想自己可以做什麼)

比如說清潔還沒有移除的塑膠桌布,但是那個時候桌上還有一些東西,例如盤子裡面還有太陽優格,旁邊也還有同學的手機。

所以我過去問他是否要收拾桌面。
我說桌上有一些東西我先幫你一台你再繼續收,不然像同學的手機會沾到優格。

接下來就是他試著把桌巾跟上面的垃圾做一些整理,我就把時間交給他了。

同學回來之後發現桌面已經被清理乾淨了,非常的驚訝。我覺得這個部分也是提供一些很好的機會讓同學彼此可以互相理解互動的一些方法。
截至目前為止至少幫助了八個同學可以理解視障同學需要的協助,以及可以做到的事情。
我覺得這個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