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110探究實作A第三週-觀察與紀錄part 3(引導活動中指導語與提示的影響)


這週要彙整上週大家對於「有幫助的紀錄方式」有哪些收穫。
今年兩個班級的進度因為兩個不同的原因,都比之前設計的慢了大約半節課。
一個是因為某種原因我自己情緒太high、花太多時間做了不必要的橋段
另一個班級則是因為安排了用葉子(有觸覺)的觀察活動。

總之,整理班上同學使用的不同紀錄方式都被放在這一週來彙整。
也相對有好處,整理的時間比較充分。在之前的課程則是放在畫海報之後,十分緊湊。

在第一個班級是上週畫了海報,留了時間讓大家慢慢看每一張海報,寫下覺得自己沒有運用但是覺得很不錯的紀錄方式。
在第二個班級是上週畫了海報,有一半的組別有機會上台報告自己海報設計理念與觀察結果(雖然大家都比較急著說自己的觀察與發現)

照例,因為紀錄了兩個班級的引導調整,當然就,文長

以下先記錄第一個班的課程,接著是發現指導語與一些提示用活動可以再調整,所以在第二個班只紀錄修正的部分。
=======================
第一個班
剛開始上課時,我跟這個班的學生說,因為我們班的課在週四,剛好週五還有另一個班的同學也在這邊上課,所以另一個班的同學很幸運,可以從我們班的成果中學到很多東西,然後一起想出更多的紀錄方式。而我們今天也可以把他們的點子紀錄下來,增加我們的對於紀錄的學習。

原本的打算是讓這一班同學就用上一週他們對同學海報的筆記,但一方面怕很多學生其實沒有寫什麼,或是沒有看出他們班的紀錄方式有多棒,再來因為在這個班需要帶他們看另一個班的海報,如果直接看別班,怕他們覺得我比較讚賞另一班。

所以後來很快的帶他們有系統的觀察大家的紀錄方式。
下面照片中的編號是我點出特點的順序
1~3講不同的裝置紀錄方式
3~5講不同的流程紀錄方式
6~7講不同的流程文字描述方式
8~10講不同的結果紀錄方式
11~14講紀錄下自己的疑問與推測有哪些好處
15~16講觀察大家紀錄對自己規劃進一步研究有哪些好處



這個我練習很久(上週在另一個班實際講過一次)。
因為要講得夠順,才能依序從裝置、流程、結果講到討論,比較有層次。
另外要在海報間跳躍,可以讓學生領會到真的大家的東西都有可以學習的面向。
尤其是要注意是不是每一張海報都有提到,而且不要集中在少數幾張。

我記得上週實際講之前,我花了超多時間研究這些海報,規劃講的順序跟重點,然後練習好多次orz (我好努力!)

然後很快速的帶過這個班的學生看另一個班的學生不同的紀錄方式。但要很小心避開讓學生覺得另一個班比較厲害的描述方式。只要描述不同的紀錄方式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功能就好。

我唯一一個有強調另一個班是其中一組用數據來支持自己的推測,這個是我們下學期才會教的。(後來這個班果然就有學生不服氣惹哈哈)


讓學生將看到值得學習的紀錄方式整理到筆記本上。


小組彙整,將記錄下來的特點寫在黃色紙條上



接著在組間巡一下,看一下如果有寫的簡略的,就問一下,幫著寫成比較具體的樣子。
如果有看到寫好的紙條,就請學生貼到布幕上的標題紙下方(事先貼好作為定位)


然後宣佈寫好的同學就貼上去,要觀察布幕上已經貼好的,講的是同一件事情的就往下貼,講不同的事情就往左右貼。
這邊需要協作老師幫忙看著,如果有應該往下貼,但卻往左右貼的,就要趕快去調整。
(後面有不能由老師調整的步驟)



在下課前十五分鐘大約就貼好了。
帶著同學看張數多的表示大家都覺得很重要,張數少的表示我們容易沒注意到的。
接下來宣布在下一節每一組要幫忙大家把同一欄的紙條濃縮整合為一項。

所以大家一起確認每一欄的紙條是不是都能同意是在同一個脈絡。
如果有覺得奇怪的,就請原來的組別說明放在這一欄的考量。
在這邊只要原來的這一組的說明中,顯示「他們認為是在同一個脈絡」,而同時「詢問大家是否覺得好像跟別的欄也有關係」後沒有新的討論,就不去移動。
如果其他組覺得可以放在別欄,還是由原組決定是否移動。

最後讓每一組自己來認領一欄。
(旁邊貼上寫有組別的白色紙片,讓每組在討論後拿下來貼到自己認領的欄位上方)
(只有一張的毋須再經濃縮)

下課時的暫時結果
(斜著貼的是有小組寫了缺點,還是要留在布幕上,不能撕掉)

第二節課上課則是讓小組去討論用什麼描述來濃縮。
(這邊的指導語沒有說的很好,在第二個班有修正)

一開始會有學生很快寫完,但通常會會太過簡化,把絕大多數的重點都漏掉了。
這個時候因為大多小組都還在想,所以要很快的請同學到牆前面,告訴他們句子要保留下方紙條的哪些重點,因為同學無法光看他們濃縮的字句回想到內容,請他們再討論一下。

要注意的是
1.避免說學生這樣濃縮有問題,而是要告訴學生為什麼會有問題。
2.另外,若是學生修正後還是漏掉很多,就不要叫學生再回去修。

不同班級的協作老師都有相同的疑問
「學生的濃縮都品質不好,怎麼辦?」
「如果彙整完一次,再帶全班大致看過一輪,提醒一些沒有考慮到的字詞內容,然後可能各組交換類別再整理一次,會不會比較好呢?」

我最多只叫學生修一次,不會再修,也不會撤掉。
主要的考量有兩個
1.「把多個句子提取重點但又要涵括細節」不是我這節課的重點,我在課程中也沒有教。這種「連老師都要思考很久還是有可能無法好好措辭」的東西,老實說再磨也只會拖慢節奏,同時還會讓學生覺得老師你心裡有「一個正確」答案。這是在這堂課或是任何討論課都要避免在學生心中形成的想法。
2.我雖然會把學生的濃縮紙條貼成一張海報,但不代表我不能增加「原來就寫得很好的紙條」。再加上去就是了,都是學生的想法,不會有什麼問題。

所以我沒有在這邊一直磨到「品質好」。
(真正要磨的是在下學期論證的單元)


這張照片右邊的白色海報就是把大家濃縮各欄的紙條彙整的結果。
把放在每一欄頂端的濃縮紙條我都有加框,在學生眼前搬到到右邊的海報上貼。
讓學生看到移動到海報這個動作是重要的,大約貼了三四張時,可以以指導語請他們紀錄在筆記上。
既不會學生呆呆看老師貼覺得無聊,但又讓學生有意識到海報上的東西是他們的。

有橘色框框的是學生濃縮的,沒有框框(後製加上星號)的就是原本的紙條寫得比較詳細的。
替換下來的是斜貼的。
這是學生離開後才做的,日後學生並不會留意到我加上或(空間不夠時)替換掉某些紙條。


這邊有學生在我請他們重新討論後,仍然寫「精美圖示」、「引人注目」,是因為我一開始的指導語下錯了。
我說「請各組討論在同一欄的紙條中,背後的共同脈絡或概念是什麼?」
所以下一班我在這邊特別改了指導語,結果挺不錯。紀錄在第二班的部分。
有夥伴覺得是因為下一班的語言掌握度不同,但就第一次小組彙整組內的內容來看,兩個班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差異。

----------------------------------------------
第二個班的一開始當然是(快速)帶學生回憶上週報告的四組。
有不同的紀錄方式(指著第一張開始,但是重點在折線圖與表格),還有矛盾的結論。
(有無加鐵圈對水位上升的影響,有的組說沒影響,有的說有明顯差異)
接下來就是請後面的組報告,當然重點還是版面的設計理念,但是若有觀察到鐵圈對水位的影響,也請跟大家分享。



這一個班從上次報告就開始請他們錄影,這個技巧在之前問題解決就常用。
請學生自己將報告過程錄影下來時,通常學生上去報告就會更在意觀眾看起來與聽起來的樣子。

這一組的海報很著重在美編,反倒許多精彩的觀察是用口頭報告。
所以我上去補一下讓同學有認知到這個方向,但至於好或不好,千萬不要在口語中漏出來。
(晚點學到更多呈現方式時,學生自己回來看就會體驗到了。學生在這邊好不容易覺得我真的沒有要評斷他們,不需要為了這個不太重要的點前功盡棄)
(有夥伴都覺得我太小題大作,不過呢因為課程的品質其實不是要「做哪些事」,而是「怎麼做」。只要一個指導語不一樣,就完全不一樣。目前為止我覺得最難轉移給其他老師的就是這個。
執行上若沒有引導的大概念,就可能只看得到我要做到什麼,可是很難觀察到我怎麼做的,更不用說知道為什麼我這樣做(很多小細節)而不那樣做。
所以常常夥伴看了一整學期,還看不出來為什麼我的學生到後面都是很自然的會開始想要操作、思考,只會結論是我的學生比較乖。)


最右邊白板上的海報完全沒有圖,我拜託這一組講他們不用圖的因,但是把海報內容留給我講。
因為這一組是最後一組了,大致的流程也都跟別組一樣,但有一個很厲害的點。
他們用觀察到水位上升約五分之一,來支持他們的氧氣耗盡理論。
這是所有組都沒有出現的,也是下學期的論證課程的重點。
加上這一組在討論上常常進度超前,處於容易覺得無聊的邊緣,所以在態度上我要抓著,讓他們知道老師有看到他們的超前思考,後面會更容易挑戰自己多想一點。

接下來也是各組要認領一組幫忙濃縮



(單張的我直接移到海報紙上了,然後有兩張是屬於口語表達的,我移到海報下方,有特別稱許學生留意到分享與表達的重點,日後要貼到其他海報上的,千萬不要說不是我們這次討論的方向

這邊的指導語調整為
「用一個句子濃縮下面的想法,要讓大家只看到你濃縮的結果,就能回想到下方紙條中的重點。
如果太精簡,就會漏掉。例如這一欄用圖表呈現實驗裝置|結果,如果濃縮為「精美圖示」,大家日後想得起來下面提到的這些重點嗎?」

這次的濃縮句子就完整很多!


事情也沒有想像中的完美。圈起來的是請學生調整後,還是漏掉重點。而有兩張是沒有下方紙條更明確的,所以在後面的成果海報上就是再加上下方的紙條了。


最後的成果

============================

第二部份 用分子料理練習減少出錯的流程規劃


其實烹飪就是複雜的物理化學實驗。

像是肉用烤的、燙的不一樣。主要差異就是火烤高溫會引發梅納反應(簡單介紹)

而目前超商用來行銷的「舒肥」肉,也是利用研究出蛋白質凝固點的溫度,以恆溫水浴去讓肉與蛋等維持在剛好熟的狀態。

我們要讓大家試做的是晶球化作用。
除了果泥可以變成晶球外,如果把Mojito做成晶球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商品。
甚至在法式料理餐廳是有將冷湯晶球化!

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晶球化的作用原理。(三分鐘內。因為我們不是化學課)


比較重要的是描述實際上操作時,原理的應用。例如我們在芒果泥中放了乳酸鈣,所以泡進海藻酸鈉,就會變成晶球。

而優格自己就有乳酸鈣,所直接泡進海藻酸那就可以。

總結一下。

接下來請大家試著把文字轉成流程圖,要注意我有些器材並沒有寫出來,學生要自己想一下。

流程圖怎麼畫都可以,但方向就是像上一節課我們一起想到的,精確、有文字、有數字可能會更清楚。

實驗流程圖就是一樣的概念啦。

本週我沒有要讓他們操作,所以第一個班我怕學生覺得太無聊,開放了讓學生設計晶球。

只準備了最簡單的鍋碗瓢盆讓學生看一下有什麼器材。
但我發現認真畫流程圖的學生反倒因為無法想像實際操作的結果,畫起來有遇到一些困難。

第二個班的修改


所以這個班我調整成先公告每組會有的器材與材料,你要怎麼用各組可以自行決定。
另外可以上網查大家的技巧,優化操作步驟與結果。

我下去看了一下,流程圖的狀況還不錯。
有許多學生比較先把時間放在先抄寫我螢幕上的文字,回去慢慢思考跟畫圖。
也很好。

第三個調整就是提供少量的液態材料,讓學生可以來試試看。






容忍學生亂玩是必要的
從中觀察是否有學生有比較操作上造成的差別,最後提醒紀錄在自己的筆記上
並記得留意是哪幾組,提醒他們有比其他組更前進的起點

不過也讓我們下週看看這樣的調整是否能幫助學生!

視障學生的部分,我有與他討論。他在國中時有做過這個實驗。
所以我比較不擔心,我只跟他說可以跟同組同學一起討論如何操作。

隔天晚上他也以私訊問我是否可以先來試做實驗。
我很喜歡這樣,因為他主動來跟我討論如何可以更好的上課!

(終於寫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