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從細胞分裂到孟德爾」在這裡http://montanahanbio.blogspot.com/2020/04/108.html
接下來是這一篇
首先,帶著學生看海報牆。說明我們接下來在段考前,會慢慢地把這幾張海報上的內容學完。我們會一節課一節課慢慢把觀念加上去,所以不會很難。但如果中間觀念沒搭起來,後面就全部沒辦法了。
每一節可都會有很多時間讓大家討論,我也會下去走。有任何覺得自己有點卡住的都一定要把我攔下來。
(以下的活動都是在計算。因為計算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和老師發現有沒有錯誤概念,所以目的並不是「計算」,而是發現迷思概念。)
首先,帶著學生看海報牆。說明我們接下來在段考前,會慢慢地把這幾張海報上的內容學完。我們會一節課一節課慢慢把觀念加上去,所以不會很難。但如果中間觀念沒搭起來,後面就全部沒辦法了。
每一節可都會有很多時間讓大家討論,我也會下去走。有任何覺得自己有點卡住的都一定要把我攔下來。
(以下的活動都是在計算。因為計算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和老師發現有沒有錯誤概念,所以目的並不是「計算」,而是發現迷思概念。)
第一堂課 分離律及獨立分配律
首先我們要來看看一個悲慘家庭的故事
以前學過孟德爾對吧,他做了什麼事情呢
種豌豆
他種豌豆發現一些事情,但他其實不是生物學家欸
所以他的思考方式跟生物學家不太一樣 大部分生物學家想要解決生物為什麼小孩跟媽媽會像
但是想要一次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問題太複雜,所以一直無解
孟德爾是這樣想的,他想看看這組資料可以解決哪個部分的問題,就先解決那個部分。
用這張海報回覆同學的記憶,也強調我想強調的。
孟德爾從做的實驗發現,每個生物的某個特性是由一對東西決定的(用手比劃)
一個來自於爸爸,另一個來自於媽媽
我的這對東西在形成精子或卵時,會分開,所以我的小孩只會得到我的這一對的其中一個。
這是我們以前學的對吧?這叫做分離律。
不過孟德爾還發現另一個現象。
就是如果當我們同時看兩對的時候,這兩對分離到精子或卵的時候,互相不會影響喔
其實應該正常人聽不出來這有什麼好講的。阿不就這樣嗎,不然呢。
所以用這張海報先說明內容。
假設我們同時看兩對因子,那麼Aa會分開,A、a分到不同的精子。Bb也會分開,B、b到不同精子。
如果Aa的分開與Bb的分開是不相干的兩件事,我是一顆精子,有沒有規定我拿到A之後,一定要拿到B?所以(手一定在海報上對應的位置),會有這四種配法,對吧~
這個呢,叫做獨立分配律,就是兩組的分離都各自不相干。
那如果「相干」,會是什麼情況?
問學生,如果A一定跟B分到同一個精子,那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接下來,一起來試試看用獨立分配律。
我們看一個悲慘家庭的故事。
在這個白板上可以一起給學生性狀、遺傳因子、基因型與表現型的概念。
但我沒有特別講個別的定義,而是在學生討論時,如果有疑問,才會對提問的學生特別說明。
因為這不是很難以理解的東西,但特別介紹四個名詞的意義會破壞上課的節奏。
畢竟。
我們正要看他們家為什麼很悲慘嘛!
用白板的上半部介紹完兩組性狀,及遺傳因子後問學生AA、Aa、aa的表現型。B也如法炮製。
(我知道身高是多基因遺傳的例子,在這邊是故意用身高)
接下來看白板的下半部,問學生這個家庭的爸媽的表現型是什麼?
請他們看看這對父母的精卵會帶有哪些組合,生下來的小孩會不會有又矮又醜的(好悲傷)
會有一些學生能夠直接說會有機會有又矮又醜的,但機會高不高呢?
會不會有又高又帥/美的呢?機會比又矮又醜的高嗎?
這節課剩下的時間很多,就是讓學生試著做做看。
學生會有幾個主要的問題或疑問。要等他們提出時在個別解釋。解釋過一次後,如果其他同學還有同樣的問題,就去問第一個問的同學,讓第一個問的同學練習解釋。
學生最常有的問題是
1.分離律跟獨立分配律很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關聯?(這個通常會是學生主動問)
2.胡亂套用棋盤方格法,像下面這個(這個通常會是我下去巡,或是學生做到一半,發現跟同學的解法不一樣,拿筆記來問我)
跟學生討論的時候有很多要注意的~
因爲剛好這兩個問題起因於重要的迷思,而且直接說明並不太有用。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
「1.分離律跟獨立分配律很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關聯?」
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學生被「分離」跟「分配」兩個詞給搞混。比較難的是「分配」這個概念。
因為第一個「分離」是以「被分離」的細胞當主體,也就是分離的「起點」。
但是「分配」的概念,是以分配的「終點」來看的。
沒有特別提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注意到。沒注意到的話,就會有點卡住。
所以桌上畫兩個圈圈,拿一對顏色不同的筆,分到兩個圈圈。這是分離律。
再拿兩個顏色不一樣的板擦,讓學生分到圈圈裡。這也是分離律
接下來看圈圈,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讓學生自己分出不一樣的組合「以後」,問他們為什麼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引導出因為分粉筆跟分板擦是不相關的事情。
然後帶學生看分配是在描述「結果」
第二個問題,很重要,也很常見。是沒理解分離律的重要表現。
「胡亂套用棋盤方格法」
這表示在國中,學生只學到「分開」這個「步驟」,但並不知道那代表什麼。
所以要再回去看一對因子用棋盤方格法的時候,把精子與卵的形狀畫在格子裡。
然後問學生AaBb的個體,精子會有哪些,讓學生自己找出四個精子以後,問他棋盤方格會長起來什麼樣子。
讓學生以卵當練習以後,再看一次新的棋盤方格與原先的棋盤方格為什麼不一樣
記得要求來問的學生在筆記上開一頁寫這個部分的討論與思考
會有一些學生直接用比較快的算法,就是先將性狀分開討論,再合併。
也就是生物老師會用的,先把Aa x Aa算出來,也把Bb x Bb算出來,再合併計算。
可以跟全班說有幾位同學的算法不一樣,但好像比較不會漏掉,請大家可以去問問看。
這一類的學生可能無法解釋很清楚「為什麼這樣算也可以」,因為很可能是直覺可以這樣算。所以請他們解釋的主要功能會是對其他的同學有挑戰的效果。但是對會這樣算的學生並不一定會覺得有收穫,所以可以給他們下一階段的任務,第一個可以問某種組合的機率(我發現這一屆的高一相對來說,對1:2:1之類的比較不熟悉)
比較好(也比較難)的或是問他們「兩種算法算的目標有什麼不同?」
學生不一定可以聽懂這個問題,所以要給一些線索。
1.原來的算法是先算出配子基因型有哪些,再去看受精後的組合,最後找到重複的
2.那新的算法算的有哪些?順序是什麼?
3.新的算法為什麼好像不需要找重複的?
讓各組將自己的算法畫成海報,找典型的算法與算法不同的組上台分享
(我知道身高是多基因遺傳的例子,在這邊是故意用身高)
接下來看白板的下半部,問學生這個家庭的爸媽的表現型是什麼?
請他們看看這對父母的精卵會帶有哪些組合,生下來的小孩會不會有又矮又醜的(好悲傷)
會有一些學生能夠直接說會有機會有又矮又醜的,但機會高不高呢?
會不會有又高又帥/美的呢?機會比又矮又醜的高嗎?
這節課剩下的時間很多,就是讓學生試著做做看。
學生會有幾個主要的問題或疑問。要等他們提出時在個別解釋。解釋過一次後,如果其他同學還有同樣的問題,就去問第一個問的同學,讓第一個問的同學練習解釋。
學生最常有的問題是
1.分離律跟獨立分配律很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關聯?(這個通常會是學生主動問)
2.胡亂套用棋盤方格法,像下面這個(這個通常會是我下去巡,或是學生做到一半,發現跟同學的解法不一樣,拿筆記來問我)
跟學生討論的時候有很多要注意的~
因爲剛好這兩個問題起因於重要的迷思,而且直接說明並不太有用。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
「1.分離律跟獨立分配律很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關聯?」
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學生被「分離」跟「分配」兩個詞給搞混。比較難的是「分配」這個概念。
因為第一個「分離」是以「被分離」的細胞當主體,也就是分離的「起點」。
但是「分配」的概念,是以分配的「終點」來看的。
沒有特別提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注意到。沒注意到的話,就會有點卡住。
所以桌上畫兩個圈圈,拿一對顏色不同的筆,分到兩個圈圈。這是分離律。
再拿兩個顏色不一樣的板擦,讓學生分到圈圈裡。這也是分離律
接下來看圈圈,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讓學生自己分出不一樣的組合「以後」,問他們為什麼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引導出因為分粉筆跟分板擦是不相關的事情。
然後帶學生看分配是在描述「結果」
第二個問題,很重要,也很常見。是沒理解分離律的重要表現。
「胡亂套用棋盤方格法」
這表示在國中,學生只學到「分開」這個「步驟」,但並不知道那代表什麼。
所以要再回去看一對因子用棋盤方格法的時候,把精子與卵的形狀畫在格子裡。
然後問學生AaBb的個體,精子會有哪些,讓學生自己找出四個精子以後,問他棋盤方格會長起來什麼樣子。
讓學生以卵當練習以後,再看一次新的棋盤方格與原先的棋盤方格為什麼不一樣
記得要求來問的學生在筆記上開一頁寫這個部分的討論與思考
會有一些學生直接用比較快的算法,就是先將性狀分開討論,再合併。
也就是生物老師會用的,先把Aa x Aa算出來,也把Bb x Bb算出來,再合併計算。
可以跟全班說有幾位同學的算法不一樣,但好像比較不會漏掉,請大家可以去問問看。
這一類的學生可能無法解釋很清楚「為什麼這樣算也可以」,因為很可能是直覺可以這樣算。所以請他們解釋的主要功能會是對其他的同學有挑戰的效果。但是對會這樣算的學生並不一定會覺得有收穫,所以可以給他們下一階段的任務,第一個可以問某種組合的機率(我發現這一屆的高一相對來說,對1:2:1之類的比較不熟悉)
比較好(也比較難)的或是問他們「兩種算法算的目標有什麼不同?」
學生不一定可以聽懂這個問題,所以要給一些線索。
1.原來的算法是先算出配子基因型有哪些,再去看受精後的組合,最後找到重複的
2.那新的算法算的有哪些?順序是什麼?
3.新的算法為什麼好像不需要找重複的?
讓各組將自己的算法畫成海報,找典型的算法與算法不同的組上台分享
最後是我幫大家再梳理一次剛才「同學上台說的」兩種算法,而且可以帶入上次的乘法原理,看看機率怎麼輕鬆的算出來
第二節課 多基因遺傳
第二堂課帶大家回顧上節課悲慘家庭
問學生如果身高是這樣的遺傳方式,那麼我們會有幾種身高?
學生會發現只有兩種(當然他們上一節就有發現,只是不想點破老師哈哈)
但顯然我們不是只有兩種身高,所以我們的身高是怎麼遺傳的呢
是一種叫多基因遺傳的方式,帶著學生看多基因遺傳的海報。
簡介完定義與顯性因子的數目才是決定表現型的特性後,就可以帶學生算剛剛那個悲慘家庭了
先寫出父母的基因型,讓學生判斷是各有多高,然後問學生有沒有機會生出150公分的小孩。看看學生的反應,如果有好幾個都說有,那就可以放學生去算算看(因為至少有其他學生可以去問的對象)下面的問題
- 小孩有幾種身高
- 最高的小孩有多高?機率有多少?
- 矮於155公分的機率有多高?(好悲慘歐歐歐)
在幾種身高部分,會有學生試圖以上個階段的方法去算出所有基因型,然後才去看身高有幾種。這個就是沒有發現其實只要把握住「多基因遺傳是由顯性因子的數目決定表現型」,以的重要關鍵。
進度比較快的學生,可以問他
- 如果以各種身高來看,機率最高的是哪個身高,最低的是哪個身高?
- 如果畫成橫軸是身高,縱軸是機率的話,會長什麼樣子?
第三節課 複等位基因、等顯性、半顯性
一樣用海報說明複等位基因的遺傳模式,用ABO血型中的等位基因來做例子。
接下來簡單說明等顯性與半顯性。
主要的活動是小組要討論下面的問題
ABO血型中
- 哪個部分是複等位基因遺傳
- 哪個部分是等顯性(不完全顯性)遺傳
- 哪個部分是顯隱性(完全顯性)遺傳
- 為什麼不是多基因遺傳
討論完的來跟老師確認
然後就可以來驗自己的血型(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宣布,而且我們驗的比當初父母跟你說的準!如果不一樣,絕不是大家想的原因,而是你有特別的ABO血型!)
第四、五節課 檢驗自己的理解
我們用小考考卷,先挑十題分離律、獨立分配律的題目。
每個人自己算完後,去找另一個同學討論。答案不同的,要達成共識,答案相同的,算法有什麼不一樣。
老師公佈答案
再一節課把考卷的剩下題目用一樣的流程寫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