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我自己的空間中,可以講我想講的。
從很久以前,我開始讓學生寫筆記。
那時候是我寫板書,學生抄下來。在抄寫的過程中,學生等於看過一次課本。
是預習的功能。
接觸到康乃爾筆記術後,我覺得是很結構化、又符合認知神經學概念的筆記法。
剛好也在幫學校夥伴執行自然探究與實作的時機,因此就讓學生用這樣的格式紀錄自己的學習。
後來,因緣際會能加入自然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分享,當然也就分享了學生的成果。
在當時,用電腦記錄才是王道。
紙筆紀錄的方式,雖然大家嘴上不講,但心裡應該是覺得超級老派的作法。
常常聽到「做筆記好棒喔,但是我們現在都用電腦了,很方便,馬上大家都可以看到」之類的。
但本人個性從不因為是否老派來決定教學方法,而是看是否符合神經認知的學習理論。
對於資訊產品中的訊息,人腦是要經過多層處理,才能轉化成自己的訊息。
相對來說,自己手寫的符號是更直接的訊息來源。
更多元。
自己手寫時的所有感官訊息都會被一同儲存在腦中。
這種多元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
直接用電腦處理的學習效果,真的會。很差。尤其對完全的生手而言。
雖然看起來好像可以同時彙整很多資訊,但那真的完全比不上手寫的1%。
對的事情做久了。自然會碰到知道價值的時機。
剛好碰到學習歷程檔案成為升學參採項目,也剛好在這個時機認識能讓主導探究實作要提供什麼學習歷程檔案的人事。
也剛好大家其實沒有具體可以呈現的學習歷程形式。
應該說,大多老師並沒有習慣思考學生最後有什麼作品。
筆記。
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難。
教起來更難。
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是對學生有幫助。
絕不是為了要給大學老師看。為了那個叫學生整理筆記是不會有用的。
————————-————————-
有架構的筆記是一種學習策略。
既然是學習策略,當然就不是憑經驗就能會。
很多夥伴總是覺得學生無法做出很好的筆記。大多的原因也是忽略了,做筆記,是要學的。
而且,就跟所有的學習一樣。要學生樂在其中才有辦法引發主動去做。
如果只是用「工具」的角度去介紹,當然就很有機會碰到「要花很大力氣去推學生做」的狀況。
用「這是未來升學要用」的說法,只會讓學生變的功利。
又或者是,無法說服「並不能想像筆記如何幫助自己的學生」心悅誠服地去寫筆記。
是的。
不只是願意,要是自己真的喜歡,才可以。
跟學生分享「為什麼這樣做筆記可以幫助你學習?」
把好的範例跟學生分享,分享的同時,當然也告訴學生他她做的是很能幫助自己學習的。
慢慢的,學生就會做的很好。
「使用具體的例子」告訴學生「為什麼這樣寫可以幫助他學習?」是關鍵!!!!
以下是某班學生的筆記。
分享我強調的重點。
有自己的想法與整理才是最重要的。
要分享給學生,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有自己的想法才是真正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的。
--------------------------------------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