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作用的活動非常適合作為生物學學科本質的探究活動!
尤其適合做科展或學科能力競賽的前置訓練。
下次要改濃度:0、0.1M、0.2M、0.4M、0.6M、0.8M
(一半的組別做前四個濃度,一半的組別做後四個濃度)
**其他的滲透作用活動
https://www.scribd.com/doc/280223083/Determining-the-concentration-of-an-external-solution-which-is-isotonic-to-the-cell-sap-of-a-plant
引起動機1-(螢幕上放原生質流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7664997368115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ZhRYl0Gbs
我們要來實際上看細胞在不同濃度的溶液中,真的會變形嗎
我們用植物細胞,因為動物細胞不論縮小或脹大都很難觀察。
因為脹大就破掉,縮小也不知道原來有多大。
植物細胞就不一樣。
在影片上指出細胞壁的邊界,這就是細胞原來的大小,所以發生萎縮就很容易判斷。
我們一般選用細胞質有顏色的植物,課本上用紫背鴨跖草,因為液泡很大又充滿花青素,所以容易觀察細胞邊界。
而我們今天用的水蘊草,則是葉綠體會沿著細胞邊緣流動,所以也容易觀察邊界。
等一下我們會看到的景象
先在低倍帶學生看一個細胞的邊緣,也能看到兩層細胞疊在一起。
(來源:https://a-chie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331.html)
接著跟學生說等一下要做的事情
- 每桌派一位同學拿一盆水蘊草
- 每組拿三個培養皿,標好濃度,到前面加液體(覆蓋整個培養皿)
- 放四片水蘊草,等8分鐘就可以開始進行。
- 每個人一片載播片,觀察三個濃度。
- 算視野下有多少細胞,發生質離的細胞數
- 計算三個濃度中的質離率。
- 小組討論,如何以每個濃度的四個數據,提出「該濃度下,水蘊草細胞的質離率」,登記在白板上(我要觀察有多少學生會加註標準差)
在學生等泡完十分鐘的過程,說明顯微鏡注意事項。
(沒有在前面講,是因為不要一次講太多資訊,也距離學生要用顯微鏡的時間點比較近)
講三件事
- 工作空間要最大:工作空間的定義,放撥片、拿玻片都先確定是紅色鏡頭、再將低載物台。
- 帶學生看操作步驟9-12,說明為何只有最低倍會用到粗調節輪。
- 確保蓋玻片下面補滿正確濃度的液體,而且其他位置都沒有液體。
學生開始操作時,提醒學生可以拍照。也可以問學生有沒有看到原生質流。
(提醒每個濃度有四個數據,要如何提出「該濃度下,水蘊草細胞的質離率」?)
活動結束後,第二節在跟學生討論:
- 為什麼數據差異這麼大?差異的來源有哪些?
- 平均為何要加註標準差?標準差的來源有哪些?
- 如何取樣可以降低標準差?(信度)
- 如何取樣可以更有代表性?(效度)
- 要如何判斷等張溶液濃度?
-質離率多少時的濃度為等張溶液濃度?(為何是50%而非100%) - 如果使用萎縮的面積比例,信度效度會更高嗎?如何判斷等張溶液濃度?
- 使用蔗糖液算出來的等張溶液濃度,就是水蘊草的細胞質中的溶質濃度嗎?
配置:
- 一桌兩組,共享一盆水蘊草
- 蔗糖液放前面
- 每組要有至少兩台顯微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