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不論課綱怎麼變,族群的章節就是三個重點,就是族群成長曲線、年齡結構與生存曲線。
以前就是講述式教法,因為概念不難,同學如果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話,應該不會有理解上的問題。
不過就是會無聊啊,我算是可以講得挺有趣的,可是例子都離學生好遠,想用的例子常常也沒有數據(如石虎),每次都套我以前跑野外的梗也不是辦法,蜜月去加拉巴哥更是只能用一次。
所以就用了人口的資料來讓學生實際上做一下族群成長曲線。
大致上的設計概念是這樣的,讓學生利用全台灣的人口改變來理解成長曲線與年齡結構。
因為涵括了學生的出生年,因此應該會更有感覺。
再來就是提供新竹縣市與雲林縣市的人口數變化與年齡層人口數來做長曲線與年齡結構,因為新竹是出生率超高的地區,對比人口流失嚴重的城市應該很有意思。
學生也的確覺得有趣,至少注意力分散的人比較少。
全國與地區性的數據都至少做出兩個年代的,所以可以用較早年代的年齡結構來預測人口趨勢,並用較晚年代的來確認是否正確。
學生有很多不錯的成果呢。
右邊這個學生竟然想出這樣同時呈現三個縣市的年齡結構。
真是太厲害了!!!
有好多可以討論的啊,如果可以先請教地理、歷史及公民老師,一定可以有很棒的延伸活動。
因為時間的限制(整個活動只有一節課,如果再有機會教的話,會用兩節課,課程內容的部分應該會請學生先看課本或上網看,然後結合搶答來引誘學生完成預習),我沒有結合到生存曲線,也沒有讓學生發表(好慚愧)
其實這上面的很多圖都可以討論老年社會與生存曲線的關係,真是太可惜了(大哭)
但是弄資料實在太累啦,每次都懶得弄新的(令人髮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