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改變學生的考題

常常聽到說教育僵化,言談之中總是歸到教學與評量方法。
乍看之下,好像真的是因為老師的教學與考試導致學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不過,其實很多老師的教學與考試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嘗試讓學生思考的教學,家長馬上就打槍。我們不考死背記憶的考題,馬上就被家長質疑評分標準。
你說,家長質疑你就要改嗎?當然不用,但是當上級、上上級、上上上級都不挺你的時候,老師一節課也不過賺每個學生十多塊,錢還不夠看醫生呢,幹嘛這樣當烈士,是吧。

對分數錙銖必較的家長,只能接受選擇題這種一翻兩瞪眼的評量方式,無法接受開放式問題的評分標準,不管老師評分有沒有道理,只要你扣他小孩的分數就是不對。所以考選擇題最沒爭議,但是學生只剩下"看到知道對錯,但要講出來就只會講關鍵字"的能力;念書也只要唸到「看到會知道」就好,不用真的理解,連整個章節最基本的主概念都不用知道就能夠考高分。


所以我開始考下面的題目。

如果覺得這些題目考出來會爭議很多,那就是被標準答案帶壞啦。
我會考這樣的題目而不怕爭議,理由如下:
1.這些題目都是上課討論過的。不光只是我講而已,是帶著同學討論過的。
2.並不是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不是歪理,都會得分。

因為是評量學生在課程中學習了多少,學生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在評分上,如果完全沒有用到課程中的概念,是不會得到滿分的。當然這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學生可以用新的科學知識解釋問題,就會得到所有分數。

基本上的給分邏輯是(1)包含主概念(2)因果關係是正確的(3)描述完整。
如果(1)(2)(3)都有就是滿分。如果只具有其中一部分,當然就是部分得分。

在PISA跟TIMSS的評分裡,也是這樣的評分方式,因為要看的是學生是否形成具體的正確概念。(所以PISA根本不用補習啊,只是看你能不能講出課程裡最基本的「因為......所以......」)

下面是幾個題目


  • 在莖的向光性與根的向地性中,生長素的角色有何不同?
          為什麼生長素在根與莖所產生的反應不同?
  • 右圖為植物世代交替的簡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 請問基因重組發生在哪些過程?(請以代號回答)2
          2. 若與人類的生活史相比,植物的生活史多了哪些階段? 2
          3. 這些多出來的階段如何使植物提升基因存留的機率? 2

  • 為何A型母親懷有B型胎兒時不會因抗原抗體反應產生新生兒溶血,而Rh陰性的母親第二次懷有Rh陽性的胎兒時,會因為抗原抗體反應產生新生兒溶血?(請由抗原成分及產生抗體類型說明)
  • 在植物世代交替的演化趨勢上,配子體的體型愈來愈小,由可獨立生存演化為寄生於孢子體內。請由配子體的基因組合與天擇選汰隱性基因來解釋此一演化趨勢。
  • 專一性免疫與非專一性免疫是相輔相成、互相動員的,請舉出一種分子或細胞的名稱及其作用機制說明(專一性免疫可以影響非專一性免疫,或利用非專一性免疫執行清除功能,反之亦可)
  • 請寫出染色體遺傳學說的推論依據
          染色體遺傳學說內容                                         推論依據
          遺傳因子位於生殖細胞內<--                                                                                               
          遺傳因子位於生殖細胞的細胞核裡<--                                                                               
          遺傳因子位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                                                                                

  • 在第11章有關染色體及基因結構及功能的研究中,你最欣賞誰的研究?

           他的研究內容是甚麼?
           這組研究團隊最令你欣賞的特點或貢獻是甚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