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的問題解決課程做了一些修改,
然後又超級幸運的是接手的班級有一個瞭解問題解決課的導師。
每一組的學生在最後也都是拼了命的在完成~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導師與學生的心態是這堂課能夠有如此漂亮產出的「原因」
實際上,學生對這堂課的態度是授課老師經營的結果。
不過,跟一般夥伴猜想的不一樣。
授課老師在課堂上耳提面命,或是烙狠話是完全沒有用的~~
(我們有很多夥伴可以分享淚潺潺、血淋淋的實際歷程)
真正的關鍵,是授課老師是否有辦法讓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覺得
- 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幫助自己思考+以後上大學與就業有用,以及如何擺脫盲點帶來的心力浪費)
- 自己在思考上有進階了(如何更全面而有效地思考,亦即如何有系統地找到漏洞及評估影響與效用的可能性)
- 是在為自己學習(老師真的沒有標準答案,而只是在每個岔路口等著)
這三點的拿捏是很微妙,但只要掌握「問題解決」與「教育/學習」兩個大方向的本質,就沒什麼困難。
(但這也許就是最大的困難)
----
這學期絕大部分的小組成果都很厲害,也是我有規劃要幫忙推廣給朋友或是請學校安排推廣給學弟妹的。
例如
- 第五組想要減少超商剩食,這一組的成果會在下面有更多的介紹。
他們不止有進展到做專家訪談(因為是媒合弱勢團體,所以訪問林立青)
還有去2023年的黑客松做發表與招募! - 第三組希望幫助台灣的父母讓小孩從小逐步培養理財的能力。
(理財親子教學網站、成果發表影片)
這一組從自己原本覺得「教小孩『錢』的觀念=教小孩會理財」、「入能敷出」就叫做會理財,進展到「原來理財有很多學理與工具」
他們自己也從裡面學到很多原本不知道、青少年應該要學的財務管理。
(真希望他們把大人該知道的也放進去!)
每一屆都有很多學生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完成該做的工作,今年的小組在「有效的分析」後,提出了兩個很棒的方法。
應該可以請兩組學生合作,變成「高中生專用的高效率工具箱」,提供教務處推廣給學弟妹!
- 第十組希望減少因為不會安排事情,導致很多該做的事都做不完的困擾。
他們發現艾森豪法(區分緊急重要)既簡單又好用。(成果發表影片) - 第六組希望改善拖延症,這也是歷史上很多小組做的。
這個小組想要發展一個app,能夠有效的協助自己更好的管理時間,也能作同儕之間的互相協助。
他們主要是改良一個YPT,並加上自己想像當中與管理時間有關的功能
(成果發表影片)
這個小組在做產品定位、測試過程的部分很不錯。
(感覺上這個更集中在時間管理,而非處理拖延的心理關鍵因素)
在產品中會看到學生認為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功能,應該可以讓他們用現有的其他app做一個使用教學指南的包套。
- 第一組希望減少做選擇帶來的後悔程度,在概念上是很有根據的。
(不後悔計算機、成果發表影片)
這一組的主題在過去也有很多小組嘗試,但這個小組是第一個可以正確分析「後悔的原因」,並且融合商業上常用的策略,針對常見的後悔原因去研發產品。
(他們以「沒有仔細比較各種條件」、「沒有統一的介面做不同類型商品的比較」作為主打。
我是覺得可以再加一個「分析自己會後悔的原因(你是哪一種後悔人格)」的分析
他們當然也有試著用自己發展出來的計算機來實測,學生自己都很喜歡減少後悔的效果。 - 第八組希望協助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希望中文化、並優化一個好用的appDBT
(成果發表影片,含app模擬畫面)
以下就拿第五組的歷程來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的課程與一般想像或類似課程的差異。
竹東高中的問題解決:如何評估自己分析問題的有效性(減少盲點帶來的風險與成本)+如何針對使用者的痛點研發(要驗證是否有效)
其他類似課程(尤其是SDGs為主題的課程):更認識一個議題(甚至不要求有架構的認識)+做一個東西的歷程(不需要驗證是否有效)
本文介紹的兩個小組是正向版。
當然也有因為誤解課程主軸而導致無法取得本課程學分的例子,可以看
當然也有因為誤解課程主軸而導致無法取得本課程學分的例子,可以看
11102問題解決FAQ -- 好的問題解決是什麼?問題解決的成績為什麼是這樣?
Here we go !
第五組想要減少剩食,成果發表影片的連結
先讓大家簡單瞭解他們在成果發表中所呈現的「研發歷程與結果」,後面會補充在整學期中我與學生們合作的各個階段間有哪些關聯。
【產品簡介】
他們的初衷是減少台灣的食物浪費。
(我們的課程最重視的關鍵之一就是如何確認自己沒有找錯對象)
產品能有高規格的展望,這才有達到課程的最重要的要求。
如果專案不能有足夠的影響,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去做~
(這也是我們與一般類似課程最大的差異!)因為我們的課程有教如何確定自己想的選項是最值得的。
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客觀資料排除其他的選項。
沒有了這個過程,很可能我們選擇的對象只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
這一段的分析也是我們課程中的重點。
如何較客觀地找到使用者的需求,減少嘗試錯誤的可能與成本。
他們有使用五個為什麼稍微找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再利用游擊測試的概念去快速確認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們希望媒合無業者,來建立外送服務,並且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源。
消費者下單,社福團體媒合的無業者進行外送,而企業團體則提供此一過程中的費用。
甚至他們也有考慮單量的不穩定性,可以與全家分店周邊的國中小合作,提供弱勢的學生作為早餐與晚餐。
------------------------
【公開發表】
訪談的對象就是林立青,這位能媒合企業、廠商、社福團體,創造真正讓無家者自立系統的夢幻專家!
教了這麼多屆的問題解決,終於有學生願意讓我協助他們去做專家訪談。
這也是我很佩服這一班學生的原因,真的超拼命的。
在這個階段,老師就要同步去協助學生準備訪談內容,並且也要協助敲定專家、幫專家理解需要提供哪些協助。
以下簡單描述過程。不想看的夥伴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大段。
【專家訪談】
11/24當天十點上完這個班的問題解決課,我快速思考了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先確定專家願意受訪、何時受訪。
關鍵是讓專家知道他如果接受訪談,那麼他的時間是花在值得的人身上!
這個「值得」,有幾個面向。
第一,發出訪談的人有展現自己有做功課、有經過思考、研究與有效分析的。
第二,發出訪談的人有精準點出自己需要幫助的地方,而且受訪者是完美地切合這個需求的不二人選。
第三,發出訪談的人是真切地、衷心地希望做出改變。
最後,要讓專家有決定日期的優先權,但又不能在我絕對無法參與的時段。
所以,發出的邀請文字要想挺久的。我花了一個工作天擬定稿子。
先規劃「如果開始訪談的當天有哪些流程」
然後看流程中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哪些準備。
這些準備中,哪些是學生要做的,哪些是老師要做的。
第一節下課,去賭學生,同步把開給專家的(大範圍)時間拿來問學生。
這樣只要專家一回覆,我馬上就可以敲定學生可以的(小範圍)時段
(而不是等專家回覆,才去問學生)
(而不是等專家回覆,才去問學生)
隔天一早,收到專家回覆願意接受訪談時,我真的跳起來。
同時也幫他們想如果專家沒有辦法接受訪談,可以有什麼備案。
下課以後的中午,再發了一次訊息~
但文字要很斟酌,不要讓專家認我在催他、提醒他忘記回覆(好難!)
12/1(五)的中午,雖然還沒有等到回音,我已經先跟學生規劃好他們週末做簡報投影片、訪談逐字稿,這樣才能錄製三分鐘短片讓我給專家先看(不要把訪談的時間浪費在簡介!)
過了整整兩天(快要哭出來),12/2(六)早上才等到回音。
學生也很拼命,趕出訪談綱要、逐字稿跟簡報。(我在健身房跟他們信件往來.....)
最後才有這一幕~~
除了在專家與學生之間穿針引線,讓討論該發散時發散(學生不太知道在哪些點應該要追問出去)、該聚焦時聚焦(學生不太知道如何將專家提出的建議與自己的想法做整合)之外,在過程中我有一個很大的工作。
那就是摘要專家的說明,作為幫學生追問資訊與後面學生自己接續討論的材料。
(不知道為什麼,學生很少做筆記,通常都要老師提醒)
學生超級開心的,因為專家說他們的提案真的是專業等級,比他接到的許多大學生提案都要好太多。
學生也在訪談中看到不同的媒合方向,原本只有想到媒合消費者與無家者,但專家提供了可以跟里長、學校一起協助弱勢家庭。更不用說,專家提供了許多可以進一步訪談的對象
----
=========================
【課程中的學習歷程】
一、重新認識問題
----
跟其他課程或老師想像的不同,問題解決的搜尋資料不能是地毯式的,也不能從ground zero開始!
搜尋資料不要地毯式的搜尋:
- 時間是大魔王,你不需要全面掌握所有知識,只需要掌握對解決問題是必要的就好。
- 只要看目前「大家」做了哪些事,去反推有哪些必要的資訊就好。
- 這個「大家」有四大面向:
- 上下游流程或法規
- 其他國家、城市、家庭
- 非營利民間團體及商業領域
- 政府機關及學術領域
搜尋資料不能從零開始:
- 你沒有時間向讀學位一樣慢慢搭建知識。
- 最好找到研究報告、回顧、比較,這樣只要看人家整理好的資訊就好。
- 怎麼評估找到的研究報告?只要你能確認「如果資訊有錯,會有人付出代價」的那種就好。
政府機關弄錯的話會被告的、商業團體弄錯的話會虧本的,都是可信的。 - 拜託不要用碩博士論文網!!!!那只是比較大本的學生作業而已。
二、找到原本沒想過的需求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會給定一個起始的問題,學生要練習做「有幫助的回答」。這個活動是所有學生與老師一致認為最困難的單元。
我們常常在「思考」問題時會有下列幾個現象,導致自己繞不出圈圈
(更可怕的是「沒發現自己在繞圈圈,以為自己找到答案了」)
1.其實只是問題的換句話說
2.答案比問題還廣泛
3.把問題分為數個小範圍↔勿廣泛
4.用概念或評價描述,而非用具體的事物或行為
(例如公德心、自制力、動機)
(例如公德心、自制力、動機)
5.沒有量化的描述
有幫助的句子會有的特徵:
1.有問題中的人事地物
2.完整回答問題中的兩部分
3.沒有形容詞、副詞或價值判斷的結果
2.完整回答問題中的兩部分
3.沒有形容詞、副詞或價值判斷的結果
最難的是第三點。
這也是我們常常自問自答時,會繞不出圈圈的原因
--
學生利用我們的「五個為什麼」工具去尋找自己原本沒想過的需求
第一階段只要回答起始問題就好,老師協助學生「練習『具體』回答」
第二階段是學生練習繼續追問五層。
灰底:回答
藍底:追問
粉紅字:有訪談極端使用者或專家
(這是示範用的圖)
如果是像減肥、減塑、減少手機使用時間這種行為上的改變,也鼓勵他嗯使用遊戲化設計的八角框架。
(在課程中有特定的流程,不是等學生完成五層後才進到下一單元)
--
這個部分是我們原創的「不知道-做不到-沒想到」工具。
學生要融合資料搜集與需求探詢,去分析現有方案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可能原因。
--
對應到成果發表中的部分如下:
從五個為什麼延伸出來的還有關於人們沒有購買即期折扣商品的部分。
他們利用簡單的游擊測試去收集了人們沒有使用友善食光的想法,用這個數據來佐證可以投資時間去開發。
四、形成假說
這也是我們的課程與其他類似課程的一大差異點。
任何行動方案都是要驗證一個假說!
產品就是操縱變因,而引起的「量化」改變就是應變變因。
當然應變變因可以是
- 因著這個系統而增加的友善時光購買量
- 因著這個系統而增加的願意使用友善時光的人數
五、系統性創新
在完成這個系統的過程中,他們又做了更多的資料收集與案例研究(事實上,從頭到尾都在不斷的資料收集與研究)
(其實我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已經很多其他科目要求要做報告、考試的情胯下,弄出時間來搞這個)
--
在媒合無家者與企業捐款的部分是因為我們的課程中,有系統性創新的部分。
創新不是天馬行空,創新是有系統方法的~
在這個部分我們引入兩大元素。
只完成基本任務的不會是值得投資時間的產品。
至少要是紅海產品,比現有產品有更多高附加價值的特點。
而藍海產品才是值得投資時間人力的部分!
--
第二是創新的101的極簡版
講起來很簡單,要找到那個可以轉移或是應用的新東西才是困難。所以,我們還有發展一個牌卡遊戲,可以拓展發想的範圍與層面。
以上這些的知識面可以參考
六、數據驗證
在課程裡,最後一個關鍵點就是
任何的產品都要有「有用的」數據驗證,才能說有效或無效~
像這一組就有刪除本來就會購買的使用者,進一步仔細區分不同的使用者需求,分別陳述數據。
因為我們要的是能讓我們正確評估效益的數據,而不是迫於人情、讓我們開心的數據!
(因為我們只有給學生2週的時間設計產品與測試,所以他們只有機會收集到73個回覆(我要求不能用問卷,因為問卷是用來過濾使用者,不是用來收集有效產品回饋的)
-------------------
有了上面的分析與數據驗證。我們才能相信這張投影片中所描述的產品主打關鍵是有效的。
(所有組別的彙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