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11102問題解決調整-資料收集模板、現象流程模板、追問為什麼的規則、視覺化的媒介


本篇一樣長篇大論。紀錄了四周的課程調整。

分別有

  • 資料收集單元
  • 資料收集模板投影片
  • 現象流程模板
  • 五個為什麼的追問規則
  • 五個為什麼的海報版面改變
  • 五個為什麼下次改直接用心智圖軟體練習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邀訪「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理念與合作故事

專欄文章 https://bit.ly/40OmgAC

線上收聽 https://reurl.cc/d7q7Gq


 ・主題方向:「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理念與合作故事

・錄音地點:天下雜誌錄音室(南京東路二段150號9樓,捷運松江南京站5號出口)

・錄音時間:1月11日 13:00(約1小時,實際播出約30分鐘)

・播出時間:在天下「聽天下」頻道播出,「未來城市」將摘錄Podcast精華

・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陳芳毓

・備註:同步拍攝對談照片。

・Podcast訪綱:

(老師)「平安走路許願帳戶」是什麼?為什麼想啟動這項計畫?


這永遠是大家問我的第一個問題。

對我來說卻一直也是最困難的問題


  • 這是一個是用群眾力量進行倡議的公民運動,大家只要各自提供一點的協助,這事就成了

  • 簡單來說有絕大部分是大家只要拍照上傳,而有人提供一點點分析資料,有的人幫忙一點點變成好看易懂的圖,有的人幫忙讓圖被看見。
    讓大眾更輕易理解自己走在路上的安全性在不同地方竟然有天壤之別,匯集更多共識與力量,一起支持公部門規劃安全的行走空間

  • 至於為什麼想啟動這項專案,除了因為我對我自己未來走在路上的安全感到憂心之外,我更想實踐我在教學上想給學生的核心價值。
    那就是一個問題之所以持續存在,通常是因為大家覺得那不是問題,或是覺得那不可能解決,又或是找錯重點。
    只要是人製造的問題,人就可以解決。很多人製造的問題,就要聰明地用很少人去解決。
    快問我這個是什麼課?我們學校有一門問題解決,這就是我們的核心哲學。
    我更想知道作為老師的我,是不是真的能做到。

  • 在行人安全的議題上,有好多專家都已經在推廣正確的概念與方向。但好像我老化的速度比道路改善的速度快。
    這個專案提供一個全新的切入點。
    每一個用路人都可以簡單而無壓力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需要勇氣的地、溫柔的捍衛自己的價值變成公民記者(不是檢舉)

群眾的參與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成果。



(老師、哈爸)為了讓計畫順利運轉,老師找來不同專業夥伴,兩位分別負責什麼任務?還有誰提供協助?


每一個參與專案的人都提供了重要的協助!


這個專案一開始的發想是只有我,哈爸提供我強大的工具。

但真正開始的機遇是零時小學校為高中公民老師辦理的工作坊。
在那次我也請朋友介紹高中公民科許佳蒨老師她幫助我,將專案梳理出學理基礎。


而受邀參加零時小學校的專案孵化器才是這個專案發動的真正啟程點。


在網路上許多關注交通及行人的專頁主持人都給我很多協助,像是推廣或是專案的細部設定。

沒有他們專案一定會缺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群眾參與的部分. 


有很多報名者願意參加工作團隊…….他們也是這個專案能邁入下一個階段的關鍵


14個不同方向的夥伴


(老師、哈爸)你們已經吸引多少「群眾」加入「標註」的行列?又看到哪些驚人畫面?

截至1/7,我們有759位夥伴報名加入專案。

每天都有很多驚人的畫面,我引用群組夥伴的話。她說,本來以為自己家裡附近的行人空間已經很差了。
但是看了平台上的照片,每天都是沒有最扯,只有更扯,才知道自己家裡附近已經不錯了。


印象深刻的當然就是在不同地區,佔用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霸氣行為。

即使是已經有設紅磚人行道,也可以直接加兩道牆去圍出覺得自己使用的空間。


或是學生等過馬路到學校卻完全沒人行道而是跟機車混雜在一起




(老師)在開放協作的社群裡,還能看到更多參與者的樣貌,老師看到哪些人物的故事?例如身心障礙者、推輪椅的媽媽、學生等。


在報名表中有很多夥伴都給我們鼓勵、支持的回饋



我是一個二個孩子的媽媽,一個六歲半、一個一歲一個月,

每天下班,我揹著小女兒、牽著大女兒走路,

都很不開心,因為我們回家的路…很不友善,

沒有人行道,且路邊停著一堆汽機車,我們母女三人常與汽車爭道,

我都覺得行人好可憐,我們只是想要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路,卻無法…

很開心能參與這個活動!


再次感謝!


與您分享一句話…


這件事,他一個人做不了,我一個人也不成。

這個計畫太大了。我們必須想辦法來合作。

                                                           -------萊納.魏斯


謝謝您的開啟,一定會有很多人加入,有大家的合作,事必能成,未來也一定會更美好!

我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急診醫師張語薰,我在臉書上看見您的「安走路許願帳戶」,感覺超棒。


我自己是個因人行空間不足而困擾的市井小民,同時在工作時也見過各種受傷的用路人, 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創傷失能與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覺得您的計畫格外有意義。畢竟有資料才有改善的基礎。


邱文達醫師當年就是因為有腦傷資料庫,所以成功推動政府立法,規定騎車一定要戴安全帽,大大降低了騎機車的死亡率。所以您的計畫我覺得很有潛力,成為下一個交通安全大變革的推手!


如果資料夠多夠好,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合作生出一些學術著作,不知道您覺得如何?


至於推動公共衛生措施(我把避免行人發生外傷的措施視為一種公共衛生政策)入法,我大學時代涉獵的研究案子也有接觸。

當時我們是要推動在台灣各處裝設自動體外去顫器AED,但一般場所都不想放XD

所以我的老師們最後推動的法律,是法條規定在人潮擁擠的幾大類場所都規定要放,才變成台灣現在交通樞紐、學校、運動場...等等都必須要裝設電擊器~

整個推動公共電擊計畫就是我先前待的團隊做的,背景也是先做了很多本土與外國論文在支持!才說服立法者與政府去支持這件事。

由於我和先前團隊還是有緊密的連結,如果有很棒的資料,我相信我們有機會可以有一些步錯的產出!


我想這個我之前的團隊故事,也許會很像你未來的「公民通行權」、或是人行道建設法律的發展軌跡

懿口童聲--請問你們是什麼老師? 身障團體嗎? 這議題關注的人不多😅



  • 在社群的討論中,我的感受是這些關心行人的群眾終於有機會把憂心與委屈變成力量的療癒



(老師、哈爸)下一步,你們想用資料說出哪些台灣行人的故事?


不同區域的行人被保護的用心程度不同

不同區域的小朋友被呵護的程度不同

不同保護設施的區域會影響行人事故率



(老師、哈爸)你們期待,透過群眾的資料,為台灣交通環境帶來哪些改變?

大家可以更意識到並沒有受到平等的保護

公部門聽到沈默多數的需求

支持公部門規劃並執行更好的保護設施或措施

維護自己的行走安全權益不需要勇氣




——————————————


天下未來城市專訪:韓中梅老師、哈爸


・主題方向:「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科技力+社群力如何影響社會?

・時間:1月11日錄音後(採訪時間約1小時)

・備註:文章將刊登在「未來城市」網站。

・專訪訪綱:

發想這項計畫的初心?

台灣的每一個公民都在承受不必要的交通風險,包行人跟駕駛人。

但交通問題的背後系統好像龐大到沒有人動得了,因為牽涉到三方面:駕駛教育、交通工程與法規執行。

每一個人都不滿意,很多人在嘗試,但卻好像改變得非常緩慢。

所以我們想試試看另一個切入點。


為何化為實際行動?想透過計畫說出什麼故事?

受g0v的啟發與鞭策,如果我始終讓這個想法停留在想法,那就真的不會有改變。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出來,先承認我就是那個沒有人。


我想透過這個計畫,讓沈默的多數有發聲的管道、集合起來的機會。

當我們能夠自在的發聲、彼此相挺,那麼在道路上的改變會越來越快~


民眾如何參與這項計畫?

只要看完勾選表單與標註的規則,就可以用上傳照片、協助標註(也就是檢查勾選的正確性)來幫助這個專案。

資訊的正確性是關鍵,所以要拜託大家遵守勾選表單與標註的共同規範,否則我們會需要多一倍的時間或人力來除錯。


我們更需要的是大家呼朋引伴的加入,因為有正確勾選的照片資料越多,我們成果就越有力量。

更歡迎大家幫我們介接公部門與地方團體,尤其是最重要的村里層級。

因為一起關注的人越多,改變的需求就越容易被照顧。



你們如何整理資料、已看到哪些具體成果?

(給哈爸哈哈)


為了擴大影響力,計畫與零時小學校、交通KOL、專業技術者、其他老師等人溝通,收到哪些讓你們難忘的回應?

每一個人都很認同行人權益,但是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

我們也很常收到似乎期待我們的專案可以一舉解決所有行人遇到的問題。

或是把群眾運動的專案當作是研究計劃在幫我們思考。

這些都讓我們學習很多。



執行計畫時,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


讓投入的夥伴安心、讓互不認識的夥伴可以協作

既沒有實體關聯,也很難線上共同互動,卻要形成團隊


共創資料庫、實現改變的過程裡,會遇到不同意見的交流,這也是專案難以產出結果的瓶頸,你們如何找出共識?例如,LINE群組裡提出各種資料的使用質疑、原始資料乾淨度等。

你們期待改變哪些事情?


說得更清楚,在維持原有的核心哲學的前提下,調整成更符合大家期待的內容


教育不一樣邀訪。主題:高中不一樣-解決問題人才

線上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1n7lxv904b80h0h55f3eg6t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節目名稱:教育不一樣 ◎主持人:藍偉瑩 

◎邀訪人物: 竹東高中 韓中梅 老師  

◎邀訪主題:高中不一樣-解決問題人才 

◎邀訪時間: 2022 03 30 8:30-9:30  

◎播出時間:台中、台北 2022 04 09 08:00  

◎錄音地點:線上 

◎連絡電話(04)2260-3977*66 ◎聯絡人:鄭佳芳

訪綱 

1.參訪目的:幫助聽眾了解解決問題的學習在高中現場的實踐方式與意義,進一步理解到學生學 習上的轉變與影響。 

2.流程: 

【第一段節目】22 分鐘 

主持人開場:各位好家庭聯播網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教育不一樣》節目,本節目每周 六上午八點在好家庭聯播網 台中古典音樂台 FM97.7、台北 BRAVO FM91.3 聯合播出,還有 Podcast 上也可以聽到。我是 藍偉瑩,今天要進行的是高中不一樣的單元,要跟大家聊聊解決問 題的學習在高中的實踐,今天節目中邀請到的是國立竹東高中韓中梅老師。中梅早安!(問候) 

主持人簡介來賓: 

解決問題人才的培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與產業都關注的事情,過往我們對於高中的印象是大學的 預備教育,學生進入高中後就是為了學習進入大學的相關知識與參加大學招生相關的考試。隨著 產業越來越多元,挑戰越來越艱難,生涯越來越多的可能性,高中課程便成為奠基孩子們未來能 力與關注領域的重要時刻。我想今天的節目我們可以從竹東高中的經驗中對解決問題人才培育有 更多的認識,各位聽眾千萬不要錯過這集的節目。 

第一段提問:

【1-1】 

1.中梅老師您並沒有薦任行政職務,怎麼會投入或組織學校老師們一起開發這樣的課程呢? 

謝謝偉瑩老師。我想,絕大部分我所認識的老師,都對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所期待與期盼。而投入或組織老師們一起開發課程是所有老師都可以做的事。在我的感覺中,其實是由老師們主動運作才更為有效的而且能持續下去。

2.竹東高中決定將解決問題定位成校訂必修,這是原本就存在於學校願景或學生圖像嗎?這樣的 課程理念是什麼? 

竹東高中在108課綱草案剛公布的時候,就開始重新討論學生圖像,花了非常多時間與心力。其中大家共同的期待就是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個就是問題解決的能力。

從大家討論圖像的過程中,也就形成很具體的理念。因為老師們都看到現在的世界所面臨的問題,並非靠少數人就能解決或減輕,當然也就期待學生能透過這堂課,能關注更多重大議題,也能投入實際作為,一起解決這個世界面臨的許多挑戰。

這就是我們這堂課的起點~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3.雖然大家都常說解決問題,但您們的課程怎麼定義解決問題呢?

這是個好問題!

因為,四個字中的解決二字也需要定義,問題二字也需要定義


因為在與老師們討論的過程中,許多科的夥伴也都有疑問,因為他們的課程中本來就在"解決問題",到底這堂課有什麼不一樣?

這堂課對問題的定義是錨定在複雜而陌生的問題,經過很多次或是很多人的努力都持續存在的問題。

所以也就連動我們對「解決」的定義。

我們並不尋求讓問題降到零,而是透過小規模實測來確認在概念上是找到潛在的有效新解方。

這兩者加在一起就是我們這堂課的方向與範圍。


4.這樣的課程包含哪些內容呢?為什麼是這些內容呢? 


關於課程內容,主要是程序性知識。主要有四個部分: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考量實際上有的時數與學生的經驗,會融合在進行專案中學習基本的概念。


至於為什麼是這些內容。這是關鍵的問題。


因為複雜的問題通常都已經有多方努力,但還持續存在是因為通常牽扯到許多的人事物,背後的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常常沒有花時間收集數據驗證我們心中的因果模型,就直接處理想象中的原因,希望減輕我們看到的後果。以至於設計出來的解方又創造更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就引入系統思考的概念,希望學生不要被輕率的推理綁架,而是要找到隱藏的因果關係。


(例如學生上課分心使用手機,常看到的方法就是收手機,但學生是因為想用手機而分心,還是因為不想聽課而分心。把手機收起來,學生就在聽課嗎?)


而問題經過努力還持續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持續用一樣的解方,而舊解方不會帶來新結果。通常是因為解方並沒有針對真正的需求,以至於設計出來的解方並沒有實際上的效用。我們的課程就希望學生能先挖出真正的需求,結合不同領域的策略與工具,設計新的解方。事實上,這也是創新的基本模型之一。



至於團隊合作,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通常是眾人所造成,因此很難透過一個人的處理就有太大的改變。

另一個關鍵概念是個人智慧與視角都有局限,如何結合眾人腦力有更全面或嶄新的思考才是重點。


最後是專案管理,以管理時間、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規劃專案,才會有機會去發展更有效率的方法,而不是線性的去處理各種事情,花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或是卡關而不自知。


以上四大部分就是我們針對複雜問題的形成與解決所組織的幾個程序性知識


5.老師們在開設這個課程前都已經具備這些課程的能力嗎?畢竟這些內容都不是學科原本的訓 練,老師們是如何展開自己的學習之旅呢? 

哈哈,基本上老師們不要說開設這門課之前有沒有教授這門課的能力。事實上,除非有業界經驗的老師,在知識體的部分,決大部分老師比較熟悉的都是自己大學與研究所所學能涵蓋的部分。而在教學知能的部分,課程的進行也與老師們的慣用方法非常不同,如何提問、如何引導、如何減法教學卻又有具體成效,這都是非常挑戰的.

也就是說老師們需要從頭培養第二項師培專長。

在106年時竹東高中有一組老師對這樣的改變很有興趣,所以我們就請業界的講師來幫助老師增能。老師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十分有收穫,也就更有動力。

107~108年開始討論與規劃課程

109、110我們逐步發展與實施課程,有更多夥伴從觀課、協作與討論中學習

老師們透過觀察、思考、試行、遇到困難的過程調整自己的認知,我想是一定有收穫,不然不會有老師加入後就留下來了。


6.這些老師們都是自願加入的還是因為高中新課綱的不得不嗎?有多少比例的老師投入其中?

這門課的教師社群中,有1/3是一開使就自願加入,有2/3是因為課務規劃而進來後,覺得還不錯、有收穫,也就持續的留在教師群中。

我們目前穩定投入的老師佔全校老師的將近1/6


 7.如果每個學生都要進行這樣的學習,老師們的負擔應該很重,這樣的課程中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是什麼?

在我們的教室中,學生才是主要的演員。老師負責在心中掌握戲劇大綱,然後老師觀察學生得不足與盲點,穿針引線的讓學生從自己與同學身上學習 ,不讓學生察覺,卻讓學生演出精彩的一齣戲。

簡單來說,學生覺得自己做得很順的時候,老師要讓學生發現問題而苦惱。學生很苦惱的時候,老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經歷「啊哈我想到了」,但又沒發現是老師的推一把。

在這堂課的教室中,老師要很仔細觀察學生,也會從學生身上學到非常多,這對老師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也能讓他們在自己本科的教學中有所不同。

這就是我們這堂課師生關係神奇的地方。

【第二段節目】22 分鐘 

主持人開場:這裡是台中古典音樂台 FM97.7、台北 Bravo FM91.3,歡迎回到《教育不一樣》節 目現場,我是藍偉瑩,今天進行的單元是高中不一樣,我們邀請到的是國立竹東高中韓中梅老 師,一起來跟我們聊聊解決問題人才的培育。 

第二段提問:(每個問題回應可控制在 3 分鐘,較長的問題則可回應 5 分鐘。主持人會依據回應進 行必要的追問。) 

【2-1】 

1.剛剛校長跟我們分享了許多學校的作法與現況,想進一步詢問您,有許多學校也會教學生解決 問題,但有些可能聚焦在類似發明展的主題,我注意到竹東高中則是聚焦在社會議題與社會關 懷,這樣的設定有什麼原因嗎? 

我們一開始設定的問題就是真實世界的問題,加上考量課程設計的原理,要是對學生真的有困擾的問題。而不是大人覺得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尋找問題的部分,完全由學生發想與尋找,老師不做任何的限制。

所以課程呈現的關注是完全反映了學生的關注焦點,像是假新聞、憂鬱症、行人安全、手機成癮等等。這也很明確地展現了高中生是關注很多社會議題的,並不是像一些資訊中描述說青少年不關心其他人或社會的。

所以我們沒有設定要聚焦社會議題與社會關懷,而是學生的確是這樣關注的。


2.學生在這門課的學習都能適應嗎?畢竟這與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差異很多。

學生的確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這堂課的學習。

他們要將學習的責任領回去,要接受真的自己要做決定,也要適應一堂學測不會考,但好像也混不過去的課程。我們有學生說,這堂課是竹東高中最燒腦、最不能放空的一門課。也有學生說是三年下來他唯一覺得有用的課。還有一個描述很妙。有個學生說這堂課都不知道在學什麼,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後面就有自己想像不到的成果。

不過事實上,老師反而需要更多的適應

3.可能會有人擔心有些學生的基本學力並不好,也能做這樣的學習嗎?您的觀察呢? 

這樣的課跟基本學力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因為要學的是程序概念

更何況我們的主軸就是你碰到相對陌生的問題時怎麼辦。當這個世界出現一個我們從未面臨的問題時,本來就是大多人的學力也就不夠。如何用基本的原則去判斷才是重點。否則我們可能得學一萬倍以上的東西才能對各種問題都有足夠的學力。

用兩年前開始的疫情為例好了,台灣社會有多少人對病毒生活史、免疫系統中細胞激素運作機轉、疫苗作用詳細機制有足夠暸解?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我們少少的學力作出決定,不是嗎?

退一千不來說,現在大多的問題好像都是學力很好的大人合力造成的,對吧?

退一萬步來說,小學生也是有類似的課程的

4.這樣的學習經驗對於學生學習是否產生影響?或是未來的生涯規劃是否有不同的啟發? 

最具體的影響是我們的學生用自己的作品作為申請大學的歷程檔案時,百分之百都引起了教授的好奇與肯定。在我們的課程中,的確第一步就是要確認問題的定義。

而很多學生很誠實地說,這堂課的作品是三年中唯一對他們有意義的,是屬於他自己的。

也是他們最能對應到職涯選擇的部分

5.有沒有什麼樣的學生的故事讓你印象深刻,也能幫助我們的聽眾了解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的影 響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很困難的一題。因為每組學生的故事都很精采,都讓我印象深刻。

但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的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心態與眼界決定了孩子三年後的樣子。

在每一屆會有些孩子非常在意成績,一個課程會不會在學測中被拿來考,決定了他們是否要花心思在這堂課中。甚至有些孩子近來竹東高中就是希望透過繁星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如果月考不考,他們就不太會花時間在這科上。

有一組學生就集合了四個這樣的成員。其中一個乾脆不來上課,其他三個則是以最少付出為原則。他們以為不考試就可以躺著過。他們沒看出來除了學測之外,第二階段的競爭並不是靠考試成績。也沒看到這一科若是不及格或是零分,對繁星的影響。這樣的選擇其實很有趣。

不過我們的課程其實評量標準很硬,是由全部同學一起平分,這一組的分數是不及格的,連他們在重修時的表現都還是一樣,看得出來覺得有交作品就應該要給他及格的態度。

結果是學期成績被拉低,影響他們心心念念的繁星,在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也非常吃虧。


另一組也很在意成績的同學,有不一樣的決定。他們選擇權利全力產出好的表現,花了非常多時間,找了很多專家學習,製作了一件非常漂亮、使用環保素材的雨衣,學校的老師們超級喜歡,都說想要預訂。

而這個作品也幫助同學以特殊選才的方式直接就獲得心目中的科系錄取,另外幾位則是因為有精彩的學習歷程檔案而非常加分。


6.家長對於這樣的事情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或是家長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呢? 

我們的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後花一些時間去思考或是去做實地調查。如果家長給學生感覺是因為這個學測不考,所以不要浪費時間,那麼學生就很吃力、很可憐,因為許多家長並不清楚目前的升學措施。我們的確遇過許多這樣的家長。我們也感到有趣,因為這些家長通常可能是抱怨學校教育跟實務脫節、會抱怨新進的員工缺乏我們課程著重要教的能力的同一群人。

但也有家長全力支持孩子在這堂科的時間需求,而且還提供孩子在這堂課的旅程中所需的協助。我們看到這樣的孩子都會有他們自己感到驕傲的產品!


7.如果要讓這個社會成為支持這樣學習的力量,你會想跟大家說甚麼呢? 

現在的國高中生進入職場的時間大約是2030年,到時候他們面對的工作需求會跟我們很不一樣。

既然未來的需求改變了,那麼教育現場若還是跟我們小時候學的一樣、有一樣的風景,那就太奇怪了。

透過苦讀苦練可以做到的,人工智慧與機械智慧都會做得更好,因為現在世界運作所依賴的知識體實在太龐大了。

掌握運用知識與能力的能力,能夠分析而得到別人沒有的洞見、能夠跨領域轉移的創新才是未來不被取代的基礎。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要在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被取代的人立,而是要求學校、幫助老師把孩子培養成能運用人工或機械智慧而發展創新的人才。

非常感謝中梅老師帶來這麼豐富的分享,相信各位聽眾應該跟我一樣都很感動,也很感佩老師們 為學生做了這麼多的努力,期待社會大眾能夠持續對於高中現場的改變與付出給予更有力的支 持。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結尾】 

感謝您收聽今天的節目,歡迎大家上臉書加入教育不一樣的粉絲團,如果您對節目有任何疑問或 想交流的感想,都可以上臉書私訊留言,我會安排回覆。接下來請您繼續鎖定好家庭聯播網台北 Bravo Fm91.3、台中古典音樂台 FM97.7,也邀請您上 Podcast 搜尋、訂閱《教育不一樣》。感 謝國立竹東高中韓中梅老師今天的受訪,我是藍偉瑩,《教育不一樣》我們周六上午八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