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高中生物教學平台
本站授權方式
下載檔案請注意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選修生物一-滲透作用的探究課程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PISA新框架-科學認識論及試題
為什麼要談科學認識論
在許多重大的社會議題中,人們如何解讀科學社群的產出都深深地影響了每一個人。
例如,當人們相信疫苗並不安全時,就會引發全球性的災難
WHO在2019年就已經將疫苗恐慌列為十大全球健康威脅。
這也是為什麼教育界與媒體關心的PISA已經將評估學生科學素養的重心從「能做個好的科學研究」轉變為「能評估科學研究資訊的效力」
除了要能從資訊來源初步評估資訊可信度外,還增加了「要能評估科學證據的效力」以及「科學認識論」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指導學生修改科學報告,有AI小幫手
讓Chatgpt寫推薦函哈哈!!
推薦函1
我以長期研究頭前溪水質污染與健康風險的教授身分,誠摯推薦李元睿同學申請貴校。不同於一般高中生僅止於課堂實驗,他能自行建構完整研究架構:從污染源推估潛在化學物、設計控制變因、到採樣與統計分析,展現嚴謹科學探究精神。更可貴的是,他不僅侷限於數據,而能敏銳指出官方檢測制度的缺口,提出灌溉水檢測須納入新興污染物(如PFAS)的前瞻性建議,思維已達大學與研究所水準。
同時,李同學深具社會關懷。他關注工業廢水如何威脅農田與民生用水,並勇於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公共倡議,呼籲建立即時監測與政策改進,展現青年稀有的公民責任感與行動力。科學探究與社會參與兼具,使他不僅能解決問題,更能推動社會改變。
我深信,李元睿同學已展現超越同儕的獨到洞察力與領導潛能,絕對是貴校最值得錄取的菁英新生。
謹此推薦。
推薦函2 更強調報告中呈現的科學論證架構是一般高中生絕無法呈現的
我以長期研究頭前溪水質污染與健康風險的教授身分,誠摯推薦李元睿同學申請貴校。其研究報告展現出嚴謹而完整的科學論證架構:能清楚提出假說、設計對照與控制變因、採集並分析數據,並進一步檢驗統計顯著性。這樣的思維鏈條,不僅超越高中階段的實驗訓練,更已達大學科研應有的邏輯水準,是一般高中生絕無可能獨立完成的成就。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同學不僅停留在數據的整理,他能從結果反推檢測制度的不足,指出灌溉水質標準忽略新興污染物(如PFAS)的風險,並提出具體政策改進建議。這種能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公共論證與倡議的能力,使他同時具備研究者的精準與社會領袖的責任感。
我深信,李元睿同學已展現出超越同儕的洞察力與獨立思考力,極具潛能成為改變社會的科學人才,絕對值得錄取為貴校菁英新生。
謹此推薦。
推薦函3強調資料證據經過統計分析、論據周延且沒有邏輯謬誤、後盾充分且支持力高、反駁有針對及建設性。 並且舉出一般高中生會有的錯誤作為對比。
好的,我幫您寫成一篇更完整、更具對比性的推薦函,突顯該生在科學論證上的獨到之處,以及一般高中生的常見錯誤,篇幅控制在四百字內:
推薦函
身為長期研究頭前溪水質污染並積極推動青少年倡議的教授,我深深肯定李元睿同學的研究能力與科學素養。他的報告並非僅止於資料收集,而是展現了嚴謹且完整的科學論證架構。在實驗設計上,他能明確區分操縱變因與控制變因,並以統計方法(如雙尾t檢定)驗證各樣點之差異,確保結論並非偶然誤差。這樣的作法使他的主張有清楚的數據證據支持,論據周延而且沒有邏輯謬誤。
更重要的是,他能建立強而有力的論證後盾。例如,當發現部分銅離子濃度超標時,他不僅提出統計顯著性,更進一步檢視流量與自淨效應的影響,排除其他解釋,再將其與既有研究進行交叉驗證,提升主張的可信度。當面對反例(如氟離子來源與假設不符)時,他也不是簡單否認,而是提出新的推論與具體的改善建議,展現針對性且具建設性的反駁能力。
這些表現與一般高中生的常見錯誤形成鮮明對比。多數學生的報告往往只停留在「某數據比較高所以有污染」的直觀判斷,缺乏統計檢驗;或者論據不完整,無法排除其他變因;甚至在遭遇反例時僅以「可能是偶然」草率帶過,論證常出現邏輯跳躍與漏洞。相較之下,李同學的工作展現出科研人員應有的嚴密性與成熟度。
我深信,能在高中階段展現出如此高層次的科學探究與論證能力者,極為稀有。他的專業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已遠超同儕,絕對值得貴校優先錄取,培養為兼具科學深度與公共影響力的未來領袖。
謹此推薦。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11302問題解決第05週-融入BCG+gAI輔助五個為什麼
- 修正起始問句的句型。
- 讓學生在第一次嘗試前,看學長姐的範例,希望更能理解三個要練習的回答規則。
- 讓學生使用生成式AI代替老師講評,也讓他們發現自己思考局限之處。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11302問題解決第03週-融入BCG+利用生成式AI輔助學生學問題解決
這學期應該會有挺多的調整。
為什麼要練習問問題
- 我想知道什麼?為什麼我想知道這個?
- 問哪種gAI,該怎麼問才能得到有幫助的答案?
- 會不會是打高空? ( 很困難做不到? 有多做不到?)
- 是不是智能幻覺?
- 別的國家/城市/家庭/人怎麼處理這件事?
- 政府機關及學術領域如何處理這件事?
- 相關的法規、原理及流程有哪些?
- 民間團體如何處理這件事?
每張模板下面也加了「如何評估這些方法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這邊就接回原先在教使用google的內容
.jpg)
最後提醒他們在用google時,不要專注在自己已經知道的,也不要專注在那些同意自己想法的資料。
- 範圍很特定的資料
- 頻率低的資料
- 結構弱的資料
- 類比遷移的資料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11301問題解決學生成果報導

- 我個人判斷是因為他們的菜單有做熱量控制,所以無法驗證是因為少吃還是因為多動。
不論是哪一個,都需要確認是因為使用者不知道這樣的食譜,還是因為他們沒有被逼著做熱量控制。 - 所以應該要提供「受試者都是試過其他飲食控制及運動處方卻仍肥胖的人」的確認方式。
- 而且他們測試的時間不長,無法驗證是可以長期執行的方案,而減肥的關鍵是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