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11102選修生物一 實驗報告回饋與說明1




端午假期的前兩天不止改了108份生物實驗報告,還寫了給學生的回饋。
這份報告有要求學生使用我們在探究實作課程中的學習內容。

回饋主要是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跟自己想像的分數不一樣,也會知道缺點在哪裡、如何改進。
也給各位自然科的老師參考,裡面有很多物理與化學實驗報告也可使用的通則。

 

選修生物I實驗報告常見問題 目錄


【生物科的科學探究報告應該有哪些特點?】 1

一、應該是一份「報告」 2

二、應該是一份「科學報告」 2

第一,是使用的語言必須具有科學上的單一意義,避免生活用語帶來的模糊。 2

第二,是必須「正確地」使用自然科學的原理來支持自己 每一句論述。 2

第三,是必需要排除競爭假說。 3

最後,是如何提升我們研究的價值? 3

三,這份報告必須是一個生物學的探究報告 3

【同組報告一定會很類似嗎?應該有接近的分數嗎?】 4

【常見主題的常見問題】 4

一、葡萄糖濃度對酵母菌發酵速率的影響 4

二、酸鹼度對發酵速率 5

三、鹽濃度對酵母菌發酵作用的影響 5

四、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5

五、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6

【給各組的整體建議】 7

202第四組 啤酒酵母與麵包酵母 7

202班第六組 葡萄糖濃度對發酵速率 7

20208 葡萄糖濃度對發酵速率 8

20209 酸鹼度對發酵速率 8

20210鹽濃度對酵母菌 9

20301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9

20302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9

20303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9

20305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10

20307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10

20308 溫度對麵團 10



選修生物I實驗報告常見問題

【生物科的科學探究報告應該有哪些特點?】


首先,這份作業是希望同學展現在探究實作所學應用在 生物學的探究上。


尤其是以科學報告展現自己探究「生物系統」的「思維」。


所以這首先必須是一份報告,

再來應該是一份科學報告,

最後,是一份能展現生物學科本質上面的科學探究報告。

(複雜系統中,評估可能性高低、尋找解釋力最高的解釋)

(所以不是說明自己為什麼是對的,而是排除比較不可能的解釋)


說明如下


=============================

一、應該是一份「報告」

一份報告,是展現一個人的思路給讀者看。

所以需要能讓讀者清楚了解我們所掌握的資訊、推論的歷程以及結果。


也就是說文字的描述應該具體而明確  。

亦即「一句話只有一種詮釋」。


文字當中的因為與所以、隱含的因果關係,都必須非常謹慎、前後相接、沒有跳躍或邏輯矛盾。


不能前面寫了一個「因為」,然後隨便寫一個「所以」、「故」,然後接一個跳了八百公里遠的敘述 。


也不能「因為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就直接說「是這個原因」。


-------------

二、應該是一份「科學報告」

再來,一份科學報告必須有三個要件。


第一,是使用的語言必須具有科學上的單一意義,避免生活用語帶來的模糊。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要說氯化鈉會讓酵母菌的發酵作用變得更穩定,那麼這個穩定是什麼意思?


是指「等速地」上升

還是他的速率會降低以致於氣泡產生的速度減慢到是我們可以接受的?


就這兩個意義來說, 前者是指速度不變、加速度為零,但速度可能很高

後者則是速度變慢,也就是加速度為負值, 其實也就是抑制的意思。 


所以在科學上我們不會用穩定來描述,而會用加速與減速,或是促進與抑制。

這樣就不會有兩種(以上)的理解。



第二,是必須「正確地」使用自然科學的原理來支持自己 每一句論述。


也就是並不能舉生活中的經驗作為依據,或是「只」使用別人的數據來支持。


而且不能隨便抓一個科學名稱就用就用於論述。

要確認想討論的現象具有符合理論的條件與前提。


例如,碰撞學說是在描述「同樣尺度」的「物質粒子」互相碰撞時。

但葡萄糖與酵母菌不是同一尺度的東西,在發酵作用中,酵母菌也不是以「粒子」的性質在運作。


上面是生物學科本質的第一要件-奠基於正確的物理化學機制解釋。



第三,是必需要排除競爭假說。

 也就是說並不能只說明這個證據支持我們的假說,要說明他為什麼可以排除其他的假說。 所以,正確的句型是根據我們的數據顯示,我們原先所預測的假說是可能成立的,而且顯示另外一個假說是錯誤的。或者是數據支持此現象是由於甲因素「而非」乙丙丁因素。


「而非」後面才是重點。


最後,是如何提升我們研究的價值?

也就是讀者為什麼值得花時間看我們的報告?


一份好的科學報告要在這門課程中得到分數,必須展現這個在我們學校的探究實作課程裡面,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別人的研究已經做的很具體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再做一次???


  • 是我們的可以更精確的指出原先沒有釐清的問題?

  • 還是我們可以更精確的指出某一個範圍更小的數值?

  • 還是我們可以將原先的研究的適用範圍拓寬?


不論是上述哪一個,都要在實驗設計中有對應的提件。

例如別人都已經做出某個酵素的最佳作用酸鹼值是6.8,那就不用再浪費時間去檢測pH3、5、7、9了吧?


除非能提出資訊說明這個酵素在不同生物中有不同的最佳作用酸鹼值,而探討不同生物中的此酵素最佳作用酸鹼值有重要而具體的價值。


否則世界上有這麼多種生物,要每一種都去研究嗎?


科學是「用最少時間、尋求適用性最廣的原則」,而不是要窮盡自己的人生去做一個對於科學世界的人來說,不知道也沒關係的事情。


-------------

三,這份報告必須是一個生物學的探究報告

要充分展現對生物學的學科本質的了解、掌握與精熟。


上一點中有提到必須要精確使用物理化學原理來解釋,這是生物學的重要學科本質之一



下面是生物學學科本質的第二個重要面向的展現


那就是「生物是有各種回饋與恆定機制的複雜系統」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提出討論葡萄糖濃度如何影響酵母菌發酵速率, 那麼就不能「只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濃度上升、反應速率會加速來作為支持。


因為酵母菌進行的發酵反應並不是單一化學反應,也不只是多個化學反應組合在一起而已。


任何一個生物都是一個有回饋機制與外界有隔離界限的系統。


也就是說會有恆定的機制、也有運輸的限制,不能單純只用碰撞學說來作為支持。


當系統狀態改變時,會有機制進行負向緩衝。


這意味著當葡萄糖濃度上升時,也許會有短暫時間的產物上升,但伴隨的ATP 增加,會對糖解作用的酵素有抑制的效應。


同樣重要的是酵母菌需要通過細胞膜上的運輸蛋白才能得到葡萄糖。

而運輸蛋白的數量是有限的,會限制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速率。

所以,當然也並不能確定「環境中的葡萄糖濃度越高,酵母菌內的葡萄糖濃度也會有線性的增加」


又例如,如果我們要討論的濃度對於酵母菌發酵作用的影響,也不能僅只有滲透作用造成細胞萎縮為理由,就直接說明會影響發酵作用。


必須要說明細胞萎縮為什麼會影響發酵作用??


重點是為什麼會減慢或是加速?尤其是 什麼樣的情況之下會減「多少」速度!


主要來講張細胞萎縮的時候常常有同學直接就說會讓細胞作用的效率變差,發酵作用會變慢。


可是有可能當細胞萎縮的時候,發酵作用的反應物葡萄糖濃度是上升的,這樣難道不會讓速度增加嗎。 也就是必須考量一個因此對生物系統來說並不會只有一個影響。

【同組報告一定會很類似嗎?應該有接近的分數嗎?】

整體來說,同一組的報告即使是一起做、一起討論,只要是自己寫的,都會非常不同。

絕不至於整理論述的架構問題、錯誤的邏輯與文字、描述因果的慣用文字都幾乎一模一樣。


從分數跟評論上可以看出來不同人撰寫的差異,有的時候同一組的分數很接近,但是他們得分的原因並不相同。

【常見主題的常見問題】

一、葡萄糖濃度對酵母菌發酵速率的影響

-酵母菌在發酵作用裡的角色並不是作為催化劑的分子而已,因此不能只使用化學上的碰撞學說來解釋反應速率。


-酵母菌的發酵作用也不是單一反應,因此不能用一級反應或二級反應來預測


-就流程上來說,酵母菌會先處在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中,需要將葡萄糖經過膜上的運輸蛋白移入細胞內,然後開始用酵素系統進行葡萄糖磷酸化、果糖磷酸化,以及系列的酵素作用反應,才能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


因此葡萄糖的濃度會影響酵母菌的整體狀態,例如滲透壓會影響細胞內水分的進出,間接影響細胞內酵素的濃度,另外葡萄糖運進酵母菌的速率,受到抹上因素蛋白速率與數量的影響,因此不一定是濃度增加的時候,運進去的速率就隨之增加。最後葡萄糖開始進行發酵作用的過程,也不是跟單一酵素進行碰撞而已,因此受到系列酵素總量的限制,所以也可能並非濃度上升時反映出就隨之上升。



二、酸鹼度對發酵速率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的化學及生物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結構,進而影響活化位與基質的吻合度。


當然也不能漏掉酸鹼變化對酵母菌整體的影響,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酵母菌存活的最佳酸鹼值,不一定代表發酵速率最快的酸鹼值環境。因為可能合併其他條件,(尤其是麵包與釀酒工業實際使用的酸鹼值條件)例如酒精濃度或整體滲透壓條件。


- 發酵結果會讓環境變酸,也不能反推發酵作用在酸性環境下會較快。因為酵母菌是生物,會有酸鹼恆定機制,會以各種機制排除化學反應造成的變動。所以,基本條件病不適用單一化學反應傾向的判斷原理。


- 但另外如果已經在文獻中知道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是4.5到五之間,或是已經知道特定的酸鹼值條件,就必須提出可質疑的理論,以支持值得做實驗的原因。


例如他人的實驗條件與實際情形不同,或者是他人的操縱變因範圍過於狹窄,並且顯然偏離最可能的酸鹼值環境,也就是範圍並沒有範圍切到最佳作用的條件。又或者是他人實驗的操縱變因條件間隔過大,不夠精確。


所以如果覺得他人的環境條件不符合真實,則應該說明自己的實驗為何較符合真實條件。


如果是懷疑他人的條件並沒有涵蓋到最佳作用條件,則應該舉證支持可能有其他的最佳條件。

如果是懷疑別人的實驗使用的操縱變因間距過大,則自己的實驗操縱變因應該使用較小的間距


=> 如果做出來的實驗數據跟預測不一樣,這應該用在假說部分使用的理論解釋偏差的出現。


例如,如果在前面的原理有使用到發酵是使用酵母菌裡面的酵素作用,而酵素會受到P H的影響,而一般認為在生物體裡面的酵素蛋白質會在中性偏鹼的環境之下有最佳的構型,因此有最好的作用速率,就可以解釋這個實驗裡面出現的現象。


但如果原來的假說裡面所使用的 假說原理非常的單薄(僅靠直觀或不經判斷就直接使用資訊、天真-亦即未使用在學校教育中所學-而無詳細考量各種化學及生物條件),就會無法檢查原理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否適用,當然就無法推測可能的第二替代原理


三、鹽濃度對酵母菌發酵作用的影響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鹽濃度如何影響發酵作用的化學及生物原理,亦即鹽濃度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及對酵母菌整體的影響,或是透過滲透壓改變影響哪些機制,以致於發酵作用會受到影響?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鹽濃度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例如,如何預測最佳作用的鹽濃度?為什麼可能是我們預測的濃度?



四、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如果要討論溫度對酵素作用的影響,而且要使用碰撞學說與溫度會使蛋白質結構改變作為原理,則應該解釋在各種溫度之下這兩者影響的幅度。

不能只在特定溫度區間使用A理論,在另一個區間只使用B理論。

舉例來說,在變性之前,當溫度上升10 ℃,速率會增加兩倍嗎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溫度對於氫鍵與結構的影響是什麼呢?是會使結構更吻合受質嗎?也就是說會輔助加速速率嗎?是否可以進一步推測變性形之前,溫度的上升所造成的速率改變,是線性還是非線性的呢?


最重要的是,在測量氧氣體積時,如何排除環境溫度直接使空氣體積膨脹?



五、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過氧化氫的化學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結構,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馬鈴薯存活的最佳酸鹼值,不一定代表酵素催化速率最快的酸鹼值環境。

如果要以生存環境的條件作為支持酵素最佳作用條件, 那麼就應該引用資料支持哪些生物的酵素最佳作用酸鹼條件與生物存活的酸鹼條件一致。

另外,馬鈴薯適合生長在為酸性的土壤中,不代表馬鈴薯細胞內的酸鹼值是屬於微酸性。

- 但另外如果已經在文獻中知道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是7.2,或是已經知道特定的酸鹼值條件,就必須提出可質疑的理論,以支持值得做實驗的原因。例如他人的實驗條件與實際情形不同,或者是他人的操縱變因過於狹窄,並且顯然偏離最可能的酸鹼值環境,也就是範圍並沒有範圍切到最佳作用的條件。

又或者是他人實驗的操縱變因條件間隔過大,不夠精確。

所以如果覺得他人的環境條件不符合真實,則應該說明自己的實驗為何較符合真實條件。

如果是懷疑他人的條件並沒有涵蓋到最佳作用條件,則應該舉證支持可能有其他的最佳條件。

如果是懷疑別人的實驗使用的操縱變因間距過大,則自己的實驗操縱變因應該使用較小的間距


給各組的整體建議


針對每份報告的建議直接書寫在紙本報告中。

所以下面沒有看到的組別,請直接翻閱紙本報告。


202第四組 啤酒酵母與麵包酵母

-啤酒酵母與麵包酵母都是選殖出來的品系名稱,不是因啤酒酵母「是酒渣中提取出來的」

(論述中如果可以找到資料是「啤酒酵母沒有純化過程」則可排除上述可能)


-啤酒酵母與麵包酵母都是利用同一個「發酵作用反應式」來製造產品,產生二氧化碳的同時都會產生酒精,不會因為「啤酒酵母主要不是滿足產氣需求」就較不產生二氧化碳。


-啤酒釀造過程較製作麵包更久是因為啤酒酵母需要將釀酒原料中的細胞內複雜多醣與雙糖分解為單醣後,才能開始發酵作用,而麵包酵母是使用麵糰中既有之純化雙糖為原料。


-兩者在品系培育時,主要的條件差異在耐酒精度、耐低溫程度、副產物的種類,而非發酵速率。

(論述中如果可以找到資料是「啤酒酵母在相同條件下的產氣速率低於麵包酵母」則可排除上三項可能)


-應該從兩者使用葡萄糖進行發酵的化學反應步驟及酵素系統,以及作用溫度來比較。


202班第六組 葡萄糖濃度對發酵速率

-酵母菌在發酵作用裡的角色並不是作為催化劑的分子而已,因此不能只使用化學上的碰撞學說來解釋反應速率。

-酵母菌的發酵作用也不是單一反應,因此不能用一級反應或二級反應來預測

-就流程上來說,酵母菌會先處在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中,需要將葡萄糖經過膜上的運輸蛋白移入細胞內,然後開始用酵素系統進行葡萄糖磷酸化、果糖磷酸化,以及系列的酵素作用反應,才能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

因此葡萄糖的濃度會影響酵母菌的整體狀態,例如滲透壓會影響細胞內水分的進出,間接影響細胞內酵素的濃度,另外葡萄糖運進酵母菌的速率,受到抹上因素蛋白速率與數量的影響,因此不一定是濃度增加的時候,運進去的速率就隨之增加。最後葡萄糖開始進行發酵作用的過程,也不是跟單一酵素進行碰撞而已,因此受到系列酵素總量的限制,所以也可能並非濃度上升時反映出就隨之上升。

-最後考量主要使用測量的技術, 利用排水集氣法的前提是容易中只要有氣體產生,就會溢出到上方的空間,但在本實驗當中可能會受到容易粘滯性的影響,以至於產生的氣體量會受到逸出可能性不同的影響導致測量 數值並不能真正反映氣體的產量,一般來說會低估。

可使用測量氣泡高度的方法,則會因為可能液體的粘滯性不足以行程氣泡,散失到上方空間,而沒有被測量到,因此也會被低估。

=> 因為實驗只做兩次,所以得到的標準差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重複實驗的意義是只在同一條件之下利用多次的實驗,來檢驗誤差的影響程度,。因此應該是同一條件下的不同次實驗作為一組數據,接著再將不同條件下的數據作比較。

而非在報告裡面顯示的將第一次裡面不同條件的數據放在一起作比較。因為同 一條件的第一次跟不同條件的第一次並沒有值得特別拿出來比較的原因。

=>另外在實驗的問題是比較不同濃度的反應速率,但是圖上卻是不同時間的空氣柱高

=> 就統計檢定的結果來看兩個濃度的速率差並沒有顯著差異。

=> 如果要繪製趨勢線,需要先檢定趨勢線的顯著意義,否則只要三個點就可以畫出一條趨勢線


20208 葡萄糖濃度對發酵速率

-酵母菌在發酵作用裡的角色並不是作為催化劑的分子而已,因此不能只使用化學上的碰撞學說來解釋反應速率。

-酵母菌的發酵作用也不是單一反應,因此不能用一級反應或二級反應來預測

-就流程上來說,酵母菌會先處在高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中,需要將葡萄糖經過膜上的運輸蛋白移入細胞內,然後開始用酵素系統進行葡萄糖磷酸化、果糖磷酸化,以及系列的酵素作用反應,才能產生酒精與二氧化碳。

因此葡萄糖的濃度會影響酵母菌的整體狀態,例如滲透壓會影響細胞內水分的進出,間接影響細胞內酵素的濃度,另外葡萄糖運進酵母菌的速率,受到抹上因素蛋白速率與數量的影響,因此不一定是濃度增加的時候,運進去的速率就隨之增加。最後葡萄糖開始進行發酵作用的過程,也不是跟單一酵素進行碰撞而已,因此受到系列酵素總量的限制,所以也可能並非濃度上升時反映出就隨之上升。

-最後考量主要使用測量的技術, 利用排水集氣法的前提是容易中只要有氣體產生,就會溢出到上方的空間,但在本實驗當中可能會受到容易粘滯性的影響,以至於產生的氣體量會受到逸出可能性不同的影響導致測量 數值並不能真正反映氣體的產量,一般來說會低估。

可使用測量氣泡高度的方法,則會因為可能液體的粘滯性不足以行程氣泡,散失到上方空間,而沒有被測量到,因此也會被低估。

=> 從表中的T檢定的結果來猜測,並非各種濃度兩兩之間的T檢定比較,又或者可能是每一個濃度跟對照組做提檢定。不論 是上面那一種情況,因為檢定結果都大於0.05 ,所以說明各種不同濃度下的速率差異都很有可能是隨機因子所造成,也就是不能判定為濃度所造成的。簡單來說這些實驗結果是不論葡萄糖濃度是多少,反應速率都是一樣的。因此論述的主張是無效的

=> 如果要使用趨勢線來判讀,要先做趨勢線的檢定。檢定結果趨勢線具有顯著代表性,才拿來作比較。否則只要有三個點就可以做出趨勢線



20209 酸鹼度對發酵速率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的化學及生物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及對酵母菌整體的影響,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酵母菌存活的最佳酸鹼值,不一定代表發酵速率最快的酸鹼值環境。因為可能合併其他條件,(尤其是麵包與釀酒工業實際使用的酸鹼值條件)例如酒精濃度或整體滲透壓條件。

- 發酵結果會讓環境變酸,也不能反推發酵作用在酸性環境下會較快。因為酵母菌是生物,會有酸鹼恆定機制,會以各種機制排除化學反應造成的變動。所以,基本條件病不適用單一化學反應傾向的判斷原理。

- 但另外如果已經在文獻中知道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是4.5到五之間,或是已經知道特定的酸鹼值條件,就必須提出可質疑的理論,以支持值得做實驗的原因。例如他人的實驗條件與實際情形不同,或者是他人的操縱變因範圍過於狹窄,並且顯然偏離最可能的酸鹼值環境,也就是範圍並沒有範圍切到最佳作用的條件。又或者是他人實驗的操縱變因條件間隔過大,不夠精確。

所以如果覺得他人的環境條件不符合真實,則應該說明自己的實驗為何較符合真實條件。

如果是懷疑他人的條件並沒有涵蓋到最佳作用條件,則應該舉證支持可能有其他的最佳條件。

如果是懷疑別人的實驗使用的操縱變因間距過大,則自己的實驗操縱變因應該使用較小的間距

=>另外重複實驗的意義是只在同一條件之下利用多次的實驗,來檢驗誤差的影響程度,。因此應該是同一條件下的不同次實驗作為一組數據,接著再將不同條件下的數據作比較。

而非在報告裡面顯示的將第一次裡面不同條件的數據放在一起作比較。因為同 一條件的第一次跟不同條件的第一次並沒有值得特別拿出來比較的原因。

=>另外在實驗的問題是比較不同濃度的反應速率,但是圖上卻是不同時間的空氣柱高

=> 如果做出來的實驗時跟 現在預測不一樣,這應該用可能的理論解釋偏差的出現,例如如果在前面的原理有使用到發酵是使用酵母菌裡面的酵素作用,而酵素會受到P H的影響,而一般認為在生物體裡面的酵素蛋白質會在中興片鹼的環境之下有最佳的構型,因此有最好的作用速率,就可以解釋這個實驗裡面出現的現象。但因為原來的報告裡面所使用的 假說原理非常的單薄(僅靠直觀或不經判斷就直接使用資訊、天真-亦即未使用在學校教育中所學-而無詳細考量各種化學及生物條件),所以無法去推測可能的第二替代原理


20210鹽濃度對酵母菌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鹽濃度如何影響發酵作用的化學及生物原理,亦即鹽濃度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及對酵母菌整體的影響,或是透過滲透壓改變影響哪些機制,以致於發酵作用會受到影響?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鹽濃度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例如,如何預測最佳作用的鹽濃度?為什麼可能是我們預測的濃度?

=>在報告的表格中都看不出來T檢定是怎麼做的。 因為從表上 的呈現方式猜測有數著可能的檢定方式其中絕大部分都可能是錯的。

例如將5分鐘、10分鐘及15分鐘時,濃度為零的氣泡高度與濃度是0.5的氣泡高度來做檢定。 這個檢定方法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濃度為零、且時間為第15分鐘的 三個數據為一組,以濃度為0.5、時間為第15分鐘的三個數據 為一組,將兩組拿來做T檢定。

報告中的數據並沒有呈現標準差,但是就原始數據放進試算表來看做的檢定結果會是都沒有差的。

=>如果要討論隨著時間過去,不同鹽濃度對於酵母菌發酵速率的影響,作圖的橫軸應該是時間,縱軸應該是發酵速率或是氣泡高度。而圖上會有三條折線,每一條分別代表不同鹽濃度下的氣泡高度變化


20301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如果要討論溫度對酵素作用的影響,而且要使用碰撞學說與溫度會使蛋白質結構改變作為原理,則應該解釋在各種溫度之下這兩者影響的幅度。

不能只在特定溫度區間使用A理論,在另一個區間只使用B理論。

舉例來說,在變性之前,當溫度上升10 ℃,速率會增加兩倍嗎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溫度對於氫鍵與結構的影響是什麼呢?是會使結構更吻合受質嗎?也就是說會輔助加速速率嗎?是否可以進一步推測在變性之前,溫度的上升所造成的速率改變,是線性還是非線性的呢?


最重要的是,在測量氧氣體積時,如何排除環境溫度直接使空氣體積膨脹?


20302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過氧化氫的化學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結構,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馬鈴薯存活的最佳酸鹼值,不一定代表酵素催化速率最快的酸鹼值環境。

如果要以生存環境的條件作為支持酵素最佳作用條件, 那麼就應該引用資料支持哪些生物的酵素最佳作用酸鹼條件與生物存活的酸鹼條件一致。

另外,馬鈴薯適合生長在為酸性的土壤中,不代表馬鈴薯細胞內的酸鹼值是屬於微酸性。

- 但另外如果已經在文獻中知道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是7.2,或是已經知道特定的酸鹼值條件,就必須提出可質疑的理論,以支持值得做實驗的原因。例如他人的實驗條件與實際情形不同,或者是他人的操縱變因過於狹窄,並且顯然偏離最可能的酸鹼值環境,也就是範圍並沒有範圍切到最佳作用的條件。

又或者是他人實驗的操縱變因條件間隔過大,不夠精確。

所以如果覺得他人的環境條件不符合真實,則應該說明自己的實驗為何較符合真實條件。

如果是懷疑他人的條件並沒有涵蓋到最佳作用條件,則應該舉證支持可能有其他的最佳條件。

如果是懷疑別人的實驗使用的操縱變因間距過大,則自己的實驗操縱變因應該使用較小的間距


20303溫度與過氧化氫酶速率

如果要討論溫度對酵素作用的影響,而且要使用碰撞學說與溫度會使蛋白質結構改變作為原理,則應該解釋在各種溫度之下這兩者影響的幅度。

不能只在特定溫度區間使用A理論,在另一個區間只使用B理論。

舉例來說,在變性之前,當溫度上升10 ℃,速率會增加兩倍嗎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溫度對於氫鍵與結構的影響是什麼呢?是會使結構更吻合受質嗎?也就是說會輔助加速速率嗎?是否可以進一步推測變性形之前,溫度的上升所造成的速率改變,是線性還是非線性的呢?


最重要的是,在測量氧氣體積時,如何排除環境溫度直接使空氣體積膨脹?


20305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過氧化氫的化學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結構,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馬鈴薯存活的最佳酸鹼值,不一定代表酵素催化速率最快的酸鹼值環境。

如果要以生存環境的條件作為支持酵素最佳作用條件, 那麼就應該引用資料支持哪些生物的酵素最佳作用酸鹼條件與生物存活的酸鹼條件一致。

另外,馬鈴薯適合生長在為酸性的土壤中,不代表馬鈴薯細胞內的酸鹼值是屬於微酸性。

- 但另外如果已經在文獻中知道最佳的作用酸鹼值環境是7.2,或是已經知道特定的酸鹼值條件,就必須提出可質疑的理論,以支持值得做實驗的原因。例如他人的實驗條件與實際情形不同,或者是他人的操縱變因過於狹窄,並且顯然偏離最可能的酸鹼值環境,也就是範圍並沒有範圍切到最佳作用的條件。

又或者是他人實驗的操縱變因條件間隔過大,不夠精確。

所以如果覺得他人的環境條件不符合真實,則應該說明自己的實驗為何較符合真實條件。

如果是懷疑他人的條件並沒有涵蓋到最佳作用條件,則應該舉證支持可能有其他的最佳條件。

如果是懷疑別人的實驗使用的操縱變因間距過大,則自己的實驗操縱變因應該使用較小的間距


20307酸鹼值對過氧化氫酶

- 在原理部分,應說明P H值如何影響過氧化氫的化學原理,亦即P H值「如何」影響發酵作用中酵素蛋白質結構,並依照前述原理預測隨著酸鹼值的改變,發酵速率會有哪些變化。(而非只說「會」影響)

- 如果要以生物體的條件作為支持酵素最佳作用條件, 那麼就應該引用資料支持哪些生物的酵素最佳作用酸鹼條件與生物存活的酸鹼條件一致,且過氧化氫酶所在的胞器中環境為pH7。



20308 溫度對麵團


如果要討論溫度對酵母菌作用的影響,要注意酵母菌是生物,溫度不止影響酵素活性。


同時,發酵過程牽涉許多化學反應,應同時評估溫度對化學反應的碰撞機率影響。


第三,酵素同時是蛋白質,高溫會可能會使之構型改變,也應一併評估。

三者對於發酵速率影響的幅度各為何?整體加總後,真的會出現預測的趨勢嗎?


舉例來說,在變性之前,當溫度上升10 ℃,速率會增加兩倍嗎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溫度對於氫鍵與結構的影響是什麼呢?是會使結構更吻合受質嗎?也就是說會輔助加速速率嗎?是否可以進一步推測在變性之前,溫度的上升所造成的速率改變,是線性還是非線性的呢?


最重要的是,在測量氧氣體積時,如何排除環境溫度直接使空氣體積膨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