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1201植物的物質運輸-融合學科本質與合作學習

這次要融合的學科本質是

  • 物理化學原理解釋生命現象。
  • 生物學研究負責系統的方法是尋求最有效解釋。


同時透過動物與植物的比較,帶學生學習生物的策略,而非構造細節。

---------------


前一節課講的是水與無機鹽的運輸。

海報都還在牆上,這樣學生在最後的小組討論時,才有可以回顧的資料。

=================
我們今天看植物如何運輸有機養份。

在我們講植物之前,動物怎麼運輸自己吸收到的養分呢?

(讓學生思考,大概心裡就是「循環系統」)

稍等一下就可以說是循環系統了
(不用讓學生回答啦,這邊不需要,因為只是過場)
(而且答案太低階到學生會有點疑惑為什麼要問這個?會不會自已想得太簡單反而會懷疑自己錯了。)
(很多老師會分不清楚什麼時機應該讓學生回答,什麼時候過場就好)


跟動物不一樣,植物運輸養分時,既沒有「循環」,也沒有專門提供動力的器官。

---------

前一節課我們說植物運水與無機鹽的機制很聰明,利用物理原理就可以幾乎不耗能的方式,將物質由根運往葉。

不過,這是因為無機鹽與可用的液態水只存在土中,所以很單純。

但是有機養分就不同了。

植物不會從土壤中吸收任何有機養份。
這是因為植物比動物厲害的多,所有有機養分都是自己製造的。

不過這樣一來,運輸的方向就會有很多種。

可能需要由葉製造後,運到根部去儲存。
也可能從根的貯存處,往上運,讓休眠的芽可以生長。

甚至會需要側向移動。例如結果的時候,附近的葉子就要將有機養分運到果實。


植物用的方式超簡單。

這邊用醣類為例,因為運輸醣類所造成的液體流動是最主要的。
但不代表只需要運輸醣類。

簡單講就好。

主要運輸有機養分的是韌皮部中的管子。

提供醣類的部位以主動運輸將轉換後的蔗糖移動到管子裡。
這樣一來,滲透壓就升高了。

隔壁木質部的管子裡,不斷往上蒸散的大量水,就有一部分會被吸過來。
水變多但管子的直徑是沒有變的,所以水壓上升。

而另一端剛好相反。
醣類被主動運輸離開管子,也就留不住水。水壓下降。

那當然就是會出現液體流動了。
就這麼簡單!!!

只要製造壓力差就好。

所以簡單稱為壓力流啦!

根據流體力學,一根管子中不可能有不同方向的水流啊,所以每根管子裡的水都只能往上,或往下。

不過好在綜合多根管子以後,就可以有多個方向~

這些管子是由一個個的細胞連接成的。
相接的兩個細胞壁上,有很多洞,看起來像是一個過濾用的篩子,所以這些細胞被稱為篩管細胞,連起來的就叫篩管~

(跟之前一樣。名詞放在概念之後才提出)

跟動物很不一樣。
植物的管子空間是細胞內部形成的。(細胞級結構)
但是動物是很多細胞圍出來的。(器官級結構)

------------------
第二階段。

這個篩管細胞沒有細胞核!
為什麼?

動物身上有哪些細胞沒有細胞核?
學生很快就會提出紅血球。

接下來就會問為什麼紅血球沒有細胞核?
後面的問答就會有幾個不同的大方向。

很多老師會覺得這很考驗自己引導的功力。
其實不是的。

其實是檢驗老師自己的邏輯與脈絡。然後才跟引導有關。

大多時候我聽老師們的描述,其實是老師自己不知道要往「哪裡」引導。

---

常見的論述方向有三個
  1. 就紅血球生成的過程解釋:因為紅血球成熟的過程中會把細胞核吐掉。
    (不能說不對喔,因為我的題目是為什麼紅血球沒有細胞核)
    (而不是「為什麼紅血球『要』沒有細胞核」)
  2. 因為要運送氧氣
  3. 因為要增加表面積
後面兩個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常被要求記憶片段的資訊,而且就以為可以用作解釋。

因為,如果我追問
  • 為什麼運送氧氣要丟掉細胞核?
  • 為什麼丟掉細胞核會增加表面積?
    (一個水球並不會因為把裡面的東西倒掉就表面積變大啊)
回答的學生「都會」傻住「超過30秒」、說不出話。
也就是一開始講出答案時,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個推論流程。

--

跟運送氧氣關聯的話,通常有兩個方向「空出比較多空間」、「減少氧氣消耗」

跟表面積關聯的話,就會進一步修正是「表面積/體積、交換效率」

上面兩個都可以追問
  • 那其他細胞為什麼不丟掉細胞核,讓自己的功能/交換效率可以更多?
  • 如果丟掉細胞核會有壞處,那紅血球不怕壞處嗎?

也可以提出魚類與兩生類的紅血球有核,去引誘學生往熱與氧氣的關聯走。

上面這段看班級狀況,可以有不同的處理。

有的班級提出的論述相對來說謬誤較少,可以梳理成數個平行的假說。
就可以帶著看如何評估不同假說的解釋效力。

這是一個很願意付出時間背誦課本的班。
就特容易出現將很多背過的東西堆出一個推論流程,然後自己發明橋接的方式做連接的現象。

以至於我得同時將他們十個組的推論一起展示,才讓他們能看到彼此的論述邏輯是完全相反的。


當然最後就藉機在澄清內、外溫動物調控體溫的機制,以及呼吸作用和產熱的關係。

釐清了紅血球沒有核在演化上的可能好處,以及沒有細胞核帶來的壞處後。

接著轉頭就問
  1. 那篩管為什麼沒有細胞核?
  2. 那篩管的功能是怎麼控制的?
  3. 篩管容易死掉怎麼辦?
--

學生很容易聯想到1.的答案就是可以減少消耗養分。

老師的話
從2.可以引出伴細胞~
從3.就可以引出為什麼要有國中學到的形成層分裂出新的韌皮部了~
(木質部的導管也會壞掉,上一節課有討論過)
(用連結取代傾倒片段知識)

此時學生都還沒學過植物組織喔,因為我是倒過來上的。課程架構請看這裡

---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請學生回想上一節課與這一節課的植物運輸方式,跟動物相比,有哪些不同。
請小組討論三個不同,然後跟全班分享。

但我有提供一個分享的書面格式,請他們用這個格式分享。
其實是逼著學生解釋,因為如果不寫出來,常常就是點出不同的面向,卻沒有仔細思考實際上有哪些不同。

(比如只說「動力來源不同」)

這個格式我有預先畫出一張小海報,貼在白板上做示範(照片中白板正中央)




然後就是學生討論時間。
討論的過程一定會一再地看我的投影片與旁邊的海報,其實也「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透過同儕的回饋,澄清自己的認知」






寫完通常就下課了,但我還是會請學生都貼上來,這樣一來可以逼著學生完成才走。

下次上課就從這邊開始~(三個班的走向都不一樣,真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