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測試不同的紀錄指示,會有哪些不同的影響
每年都忘記要怎麼布置跟調整器材,今年來記錄一下。
---
首先,在這個實驗中,我要教的是數據的觀察及轉換。
在數據的觀察部分:
在教科書上的指示都錯誤的讓學生直接用測量到的所有數據去做圖。
但其實應該先做數據的觀察。
記錄並繪製「每分鐘的氣泡體積」是為了要觀察「取哪一段數據才是『有效的』反應速率」。
在數據的轉換部分:
大多學生跟教科書都是使用測量值當作應變變因,這不只是對變因定義的誤解,而且也展現了對"化學反應速率"的誤解,同時也展現了對科學製圖的低掌握度。
另外,沒有一本教科書教學生要附上誤差估計,更不用說更新為目前物理課本所教的「不確定度的估計」
----
主要調整部分:
- 直接使用量筒讓學生做實驗,而不是用試管。
- 每桌四個10ml量筒 pH6、7、8、9各做一次(而非3、5、7、9)
-----
實驗前準備的調整- 200克馬鈴薯+300-400ML水比較好(視馬鈴薯的新鮮程度)
- 等學生大多將緩衝液跟過氧化氫都取好,再開始打馬鈴薯汁,分裝到小燒杯(10ml/杯)
上課流程
- 先說明今天要做的實驗是探討酸鹼值對酵素的影響。
- 展示最後要處理數據的檔案
- 但其實這個單完要學的是數據處理及誤差估計
- 說明誤差的傳播、測量值vs應變變因
- 觀看實驗流程影片(說明各步驟的原理及注意事項)
- 說明講桌上的藥品配置,並說明小組實驗桌上的五支量筒用途及動線。

- 讓學生量取緩衝液及雙氧水。
- 打馬鈴薯汁,分裝,讓學生來領。
- 等待大家數據回傳
------
我同樣都有說明需要將測量值轉換為反應速率,但測試不同的記錄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第一個班級是按照課本上的指示做紀錄。紀錄檔案
有一個班級我讓他們登記的是「每兩分鐘增加的體積」,紀錄檔案
有一個班級登記的則是「每兩分鐘的總體積」
學生數據
常見錯誤
- 每個pH只用一個數據
- 以時間為橫軸
- 使用平均速率而非最佳速率
- 沒有不確定性的估計
數據分析的教學
- 誤差的傳播
- 最終的圖表
- 最佳反應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