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選修生物一-酵素與酸鹼值的探究

我今年測試不同的紀錄指示,會有哪些不同的影響


每年都忘記要怎麼布置跟調整器材,今年來記錄一下。

---

首先,在這個實驗中,我要教的是數據的觀察及轉換。

在數據的觀察部分:

在教科書上的指示都錯誤的讓學生直接用測量到的所有數據去做圖。

但其實應該先做數據的觀察。

記錄並繪製「每分鐘的氣泡體積」是為了要觀察「取哪一段數據才是『有效的』反應速率」。

在數據的轉換部分:

大多學生跟教科書都是使用測量值當作應變變因,這不只是對變因定義的誤解,而且也展現了對"化學反應速率"的誤解,同時也展現了對科學製圖的低掌握度。

另外,沒有一本教科書教學生要附上誤差估計,更不用說更新為目前物理課本所教的「不確定度的估計」

----

主要調整部分:

  • 直接使用量筒讓學生做實驗,而不是用試管。
  • 每桌四個10ml量筒 pH6、7、8、9各做一次(而非3、5、7、9)

-----

實驗前準備的調整
  • 200克馬鈴薯+300-400ML水比較好(視馬鈴薯的新鮮程度)
  • 等學生大多將緩衝液跟過氧化氫都取好,再開始打馬鈴薯汁,分裝到小燒杯(10ml/杯)
----
上課流程
  1. 先說明今天要做的實驗是探討酸鹼值對酵素的影響。
  2. 展示最後要處理數據的檔案
  3. 但其實這個單完要學的是數據處理及誤差估計
  4. 說明誤差的傳播、測量值vs應變變因
  5. 觀看實驗流程影片(說明各步驟的原理及注意事項)
  6. 說明講桌上的藥品配置,並說明小組實驗桌上的五支量筒用途及動線。
  7. 讓學生量取緩衝液及雙氧水。
  8. 打馬鈴薯汁,分裝,讓學生來領。
  9. 等待大家數據回傳

------


我同樣都有說明需要將測量值轉換為反應速率,但測試不同的記錄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第一個班級是按照課本上的指示做紀錄。紀錄檔案

有一個班級我讓他們登記的是「每兩分鐘增加的體積」,紀錄檔案

有一個班級登記的則是「每兩分鐘的總體積」

學生數據

 


常見錯誤

  • 每個pH只用一個數據
  • 以時間為橫軸
  • 使用平均速率而非最佳速率
  • 沒有不確定性的估計

數據分析的教學

  1. 誤差的傳播
  2. 最終的圖表
  3. 最佳反應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