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的重點在規劃與設定自己學習的檢核點。
雖然與前兩週相較,似乎要做的事情少得多,但其實這往往是老師在引導學生時很關鍵的一步。
只要引導得當,通常想要混過去的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是真心關心他未來學習其他事情時可能遇到的困難。
在這週,學生需要估計一下三個月後,大致要到哪個階段。
重點不在設定到哪裡,而是這樣才能評估每週的進度。
我有用自己的學習作為例子
例如我學語言時,大多是設定到可以自己查字典,然後評估哪個字典的解釋是符合我的需求的。
如果對那個語言的文化或是食物有興趣,就會設定特別的目標
像是我的西班牙文會設定為可以讓我去旅行時,能更了解文化。
而越南文則是設定為讓自己可以去餐廳點菜,而且聽懂對方解釋食物的食材或是烹飪方法。
(因為我學越南文的原因純粹是因為食物)
日文則是只要能看懂漢字間的連接文字在文法上的意義就好。
而我學健身是想要有效的跟教練溝通,所以我的方向與策略就是去修做教練的課程。
健身的方法反而不是我的重點。
我這幾週觀察下來,用自己的學習經驗與與學生分享是很有效的。
(下週來分享我在學健身時的挫折與挫敗~)
大約2/3的學生都能在問卷上或是我問的時候給我一個預計的階段,很可能就是跟著網路課程上的周次,但是也有約1/5的學生給我的答案是「看看到時候可以前進到多少就算多少」
這是很常見也很正常的反應,即使是大人,在參加一些沒有任務壓力的課程時也是這樣。
這時候很關鍵的就是讓學生知道不論進度多或少,一定要壓一個進度,因為這樣才有機會發現自己是否遇到學習困難。
才有機會分辨自己是時間安排上可以再多學一些,還是尋找更多學習資源的部分要跳出來去思考。
但也不用擔心學生會訂得太淺太少,因為我是一個一個問,所以他們全部都有發現我是認真的。
雖說認真,但我也不急著要學生趕上我規劃的進度
從這張截圖可以發現,有些學生在第一週就選好課,但也有學生是到這週才告訴我他們要選什麼。
畢竟,在我當學生的課程中,也遇到很多大人無法處理自己的困難,就直接歸因於「我就是學不來」
「有系統的陪伴」才是「教導」自學的重點
我給學生很大的自由,不代表我不管學生在幹嘛
我這週是一個一個確認下面的事情
1.有沒有選好課了呢
2.有沒有規劃好進度了呢
3.跟上一周相比,這一週的進度是否在推進上有延遲?延遲的情形是什麼呢?
還沒選課的,就問問在考慮哪些事情,協助學生釐清重點與找到能往前進的方法
(常聽到的是因為要收費、有很多相似課程不知道有哪些差別或是怎麼選、或是想要對應的校系不止一個,所以不知道如何決定......等等)
如果已經在表單上看見課程但還沒有規劃進度的,就問問在估計上有遇到什麼困難。
很簡單都就是看課程的時間跟自己安排多少時間的差異,去調整估計的檢核點。
但也有一些就是像上面說的讓自己很自由的想學就學。
這時候就要跟學生說不論多或少,都估計一個進度。因為我不在乎他學多少,我能幫忙的是讓他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如何學得更快。所以要規劃一個最終的檢核點,這樣才有評估的原點,才能在每一週的推進中發現自己的學習困難。
如果有在表單回報進度的,就是要看回報的困難,然後個別跟學生討論。
我大概一週可以跟一半的同學追蹤進度與討論。
這樣應該是讓學生知道要推進,但也不致於有壓力~
有觀察到一開始以為可以爽爽混過去的學生,也在第三次上課發現我是玩真的,而且不是要給他們壓力,而是要裝備他們面對自己的學習~
至少,我是開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