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11301頭前溪流域學校2-喂喂喂新竹怎麼了?

超級感謝好朋友肝臟讓學生享受一門瞬間能從幼稚小屁孩升等為覺青的厲害課程。

 講師投影片影片1影片2






肝臟問大家覺得這世界是在變糟還變好?


有同學覺得變糟,有同學覺得變好。

有同學提到污染,但大家覺得台灣哪兒的污染比較嚴重?





新竹有超多污染的(講師的投影片中有一直到2024年的)


這一串看下來,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存在?

為什麼我們大人把這個世界搞成這樣,交到你們(學生)的手上?



肝臟分成三個部分來說。

首先,這不是誰的錯。

這是整個區域、在這個時代的推進下,出現的現象。




從關新里(好市多那邊)到內灣只要三十分鐘。
但在這三十分鐘的車程內,卻像兩個不同的世界。

關新里的平均年所得是374萬,但內灣是43萬。
這樣的所得落差,就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問題!

內灣老街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產業完全消失掉了。
然後就變成園區的延伸。


像是,內灣已經沒有新的小學生。
這表示在十年、二十年後,內灣這個地方就沒有內灣人了。

長期這樣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有學生說滅族)


這四張照片看得出來哪一張是內灣老街嗎?

這樣一看,會發現在全台灣不同地方的老街都有個很接近的樣子?

這四個跟其他老街不同的地點,都不是內灣的人需要的,都是內灣之外的人需要的。
是誰呢?科學園區的、科學園區相關產業的,或是隨著園區而遷入的人。

這些遷入的人的需求,除了居住、教育上的需求,也有娛樂上的需求。
這些需求若無法在園區內滿足,就會往外輻射出去。

輻射到內灣,內灣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輻射到尖石,尖石就變成越來越多露營區。
輻射到南庄,南庄就變成一個特定的樣子。

這些都不是單一點的問題,而是區域的問題,漸漸地產生質變。

這不是誰的錯,我們是中性地在看待這些自然而然出現的現象。

--
把時間往回推,推到三百年前。

晚清時期的台灣是個多中心的時期(我希望是學生熟悉的詞彙)、多中心的殖民地。

每個區域都是其他區域的附屬,或是可以獨立運作。

例如竹東就是其他區域的運轉中心,竹東和竹塹相連結。
但這不意味著竹東不能獨立運作,因為竹東自己就可以銜接到國際。

銜接的方式,可能是樟腦、煤礦或是茶葉等等。

所以,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中心點。
可能圍繞著產業、可能圍繞在生產、可能圍繞在宗教。

這些中心點往下看,可能又會看到宗族,或是看到家族。

因此,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運作。這一點跟現在的新竹很不一樣。
現在的新竹幾乎完全是圍繞在科學園區的運作,或是說圍繞在科學城市這個概念下去發展的。

如果看當時的新竹各區,因為是可以獨立運作,所以會發展出自己的規則及生活方式。

==

而在日治時期,森林跟流域開始被納入統一的管理當中。
原本的生活方式也就連帶的發生改變。

這樣的改變,在國民政府接手之後,更加的明顯。

國民政府接手台灣的管理,連帶的重新定義了台灣在世界的角色。

在日本時期就是「工業日本,農業台灣」,因此,農業的發展是為的支持「母國」的運作。

到了國民政府就轉換成「以農養工」的形式。
原本的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就連帶改變了。

舉個例子


這個阿北看得出來是誰嗎?

劉阿北銘傳~

他蓋了一條鐵路,從北台灣一路往下,到了新竹就停到了。

這意味著什麼?



新竹以南的地區如果有貨物要從北台灣運出去,要先運哪裡呢?

沒錯,要運到新竹,才能上火車、往北走!


所以,新竹在清朝、劉銘傳時期,是貨物的集散地。
在日本時期,鐵路就往下延伸。
從新竹往下,跑到香山。

不過,這不是很奇怪嗎??
為什麼不是直走,而是拉到海邊??

因為,新竹市南邊的城門打開以後,都是山啊(就是竹蓮寺、十八尖山那邊啊~)

不過,我們現在比較沒有感覺那邊有山,是因為我們移動的方式改變了!
不再是過往的步行或獸力,而是機動工具,所以沒辦法明確的感受到地形的變化。

就像我們在竹東高中,每天都要走很多樓梯,所以可以很明確的感受這邊有一座山。
因為我們可以用身體感受。
(事實上,我覺得學生沒去走過後山,所以大概沒意識到我們是蓋在山坡上)


同樣的,新竹南門打開後,外面全部都是山。
可以從地圖的等高線看出來,鐵路要直接往下蓋的話,是很困難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劉銘傳時期,鐵路蓋到新竹就斷掉了。
而日本人接續延伸鐵路到香山區域。
因為剛好香山有一個狹小的地區可以讓鐵路走到苗栗。


但是,雖然鐵路把各個地方串連起來,竹塹慢慢成為台灣運輸的一個節點。

不過,這不意味著竹塹是整個當時生活方式的中心。

因為走新竹這條路線並不是唯一的取徑。
人們可以走新埔,經過陸路到大溪,也可以挑貨物到大漢溪再搭船到淡水河。

多元的移動方式可以讓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的中心、有自己生活重點。

到了科學城,也就是到了當代,科學園區成立之後,它造成了一個改變。

人們移居到新竹,他在科學城工作,有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往外輻射出去,就會改變週遭地景的樣貌、樣態。
連帶著所有的區域都會變成是科學城的延伸


就算我們想拉出地方主體性,做一些文化性活動,像是導覽、走讀、體驗,服務對象也是以竹科人為主。

(問學生還有哪些文化性活動?最近參加的文化性活動是什麼?學生都沒有提出答案。不知道是沒有參加文化性的活動,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文化性的活動」)

這樣的地方取代就一直在發生,成為常態。
就算我們要抓出主體性,外面的世界也會硬生生的進來。

就如同內灣在某個時期,劉興欽這個漫畫家想要做內灣的文化復振,但最後內灣還是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成為台灣的漫畫基地。

或是說新竹園區、竹北往外輻射出去,直接讓尖石、五峰變成露營區。
原住民的主題性慢慢散掉了。

而南寮、北埔、內灣、男裝,想想要抓住自己的主體性,也被外面的世界親門踏戶
文化啟動也是為了回應外界世界的需求

乃至於不論是巨城大遠百、好市多、迪卡儂、各式各樣的遊樂園,他們要服務的客戶是誰?
從來都不是在地人,是這些移居過來、具有消費力的人口。

(我不確定學生聽到這個會在心裡想些什麼?
要嘛是他不認為自己是外來人口,要嘛是不知道自己是外來人口。我超級好奇學生聽到外來人口時,會想什麼?)
(另外,我在竹東已經二十年了,我是在地人嗎?我很可能比大多出生時在這裡的人更關心這個區域的現況與未來。我會defend新竹,也會criticize新竹。更不用說我有實際的鐔行動連結河川水質議題、行人環境議題。我是這些移居過來、改變地區生活方式的人嗎?)

資本主義往整個新竹的各個鄉村侵蝕進去。



而這就讓我們想到現在新自由主義的現況。

在文藝復興之後,神的力量退卻,國王的勢力衰退,人們想要掌控生活的動力跟渴望增加了。

人們想要有自己的財產、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信仰,想要能夠自由選擇婚配。

於是,自由主義崛起了。

那時候的人認為政府或治理者應該減少干涉,人們應該擁有更多自己的東西
在這之後到了當代,我們發現,雖然我們強調自由,但人們生活的自由總是會有人比我們更不自由。

而面對那些相對於不自由的人,應該要有一個制度讓他們跟我們一樣自由。
所以,一個國家在面對當代的自由主義會輔以很多福利政策、措施,讓我們更接近平等。

例如:
中低收入戶有相應的補助,原住民有相應的加分。
雖然總人口裡面眼睛受傷的人很少,但我們不會放棄這樣的人,我們在整個公共設施上會有導盲磚、電梯會發出聲音按鈕會有點點
雖然服務的是很少的一群人,但讓他們跟一般人有更接近的狀態。

所以當代自由主義認為我們要盡量讓每個人接近一樣的自由狀態

而現金新自由主義崛起之後,他們認為政府應該要後退,讓整個市場、公共環境由資本主義接管、讓市場接管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是以營利為導向
就漸漸出現一個狀況,我們的山、我們的河、我們的樹林會有各式各樣的廠商進駐。

就算原住民保留區,開發成露營地,並不是為了追求某方面的永續。而是政府會說留下來的空間就會讓市場進駐。進駐後的所作所為,就會以營利為取向。

這個世界會不會因此更好,或是更糟,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而是能夠賺到多少錢才是在意的

所以前一陣子韓國瑜所提出的口號「貨出去、人進來,大家發大財」才會迅速擄獲人心。
因為新自由主義崛起了,我們想要拿到更多、擁有更多

(肝臟聲線都是客觀,超佩服。如果是我,我一定會講成很有煽動性,然後就被告)

但也帶來更多問題。
我們擁有更多自由、更多選擇與資源,那為什麼你還不能成為你要的樣子?

你為什麼還坐在這邊?
你為什麼上了竹東高中,而不是新竹高中?
有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資源,可以任意的取捨,你為什麼坐在竹東高中?

連帶著,人在這麼自由的狀況下,為什麼人不能成為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

當然,我們知道背後是有各式各樣的侷限。

所以這就導出一個結論,就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產生出兩種新的文明病。

第一個就是過勞。
因為我一定要做的比別人好。
為什麼他可以、我不可以?代表我做得不夠多,所以我要去做更多做更好投入超過自己能夠負擔的勞動與心力


第二個是憂鬱症。
別人可以做得到但你做不到,那就代表你不夠好。於是連結到虛無主義,覺得這個世界毫無意義。我不知道我可以幹嘛,或是被困在自己的結界裡面。

這都是在新自由主義下,造成新的兩種文明病。

國家退卻、市場進駐,連帶的就會造成新的問題,國家有很多空洞。

要嘛就是資本主義進去、市場進駐,要嘛就是像肝臟這樣非營利組織下去補足。

例如有社福團體外包,那...就會有相關的團體去接續社福工作
像是資源回收外包,就會有資源回收廠商接續
(我好奇學生對這個描述的理解是什麼)


那麼,這些人如果是以營利為導向,填補了空洞之後,並不意味他有責任要做好。
反而,他會是一個利益為取向來思考的話,也就是我要怎麼省錢、怎麼賺錢,也就是他填補了空洞,但也同時創造了更多的空洞。

(我超級想知道學生在這節課的感想與學習!!!!!!!!!)



這些空洞並不是台灣的問題而已,而是全世界的問題。
大家都在被新自由主義的折磨下,去面對新的現況。

於是乎,這個世界提出了SDGs,各位有聽過嗎
(我倒是有點驚訝學生都有聽過欸!)
就算沒聽過,接下來的三年中,也會一直被荼毒的。

簡單來說,就是像剛剛所講的因為國家空洞化所造成的問題。
會衍生出不同面向的、待解決的事項。


於是聯合國就整理出十七個大目標,這些問題要能夠妥適的解決。
解決之後這個世界不會變得越來越糟。

注意喔,這些事情全部都做到了以後,也只能讓這個世界不會變得越來越糟,而不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十七個目標包含優質的教育、性別平等、乾淨的水、氣候的行動....

(現在的學生其實在生活東已經有許多事情是來自於這些行動,例如生生有平板、性別平等、兒少權、家暴通報...,我很好奇他們能意識到有哪些事情是因為這些願景才有的。)

每個大目標下面,又有十到二十個子目標。
也就是大概有兩百多個待解決的問題或是應該要做到的是情。
這些事情被統稱為永續發展目標,簡稱為SDGs。

(這是第一次我知道SDGs在社會學上的意義)

而,你們為什麼要做到或知道這樣的事情?

因為,就像因為就像剛剛講的,我們大人把地球搞砸了。所以交到你們手上的時候是一個爛地球。

你們做了這些事情以後,這個地球就不會繼續變爛。但就算你們做了這些事情,地球也不會變好只能不繼續變爛。

你覺得...世界正在變糟嗎?
(肝臟問一個學生,而這個學生仍然覺得這個世界正在變好)
(我個人猜測這個學生指的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方便)



第一個階段的結論就是,對不起,我們把地球搞砸了。
所以所以,你們才要去做那麼多的SDGs,所以你們才要每天喝著這麼污染的頭前溪水。

 ***************


第二個問題,它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這是個選擇的問題,我們選擇要什麼樣的生活要去哪裡、選擇要成為誰。
這些種種的選擇讓我們走到現在這個環境這個地步這個樣態

所以,同樣的,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

這個是頭前溪的流域
竹東大概在頭前溪的中游區塊。
頭前溪流域有兩個主要的取水口。隆恩堰跟湳雅。


隆恩堰取水口的水會進到第一第二淨水場,讓新竹人喝。
而湳雅取水口的水則會進到湳雅淨水場,給竹北、新豐人喝。
這兩個這兩個取水口供給新竹75萬人的飲用水。

是新竹人主要或是說重要的自來水來源。
除了這兩個取水口,還有其他區域的取水口。
像是鳳山溪取水口是供給關西、新埔的引用
竹東的飲用水是來自於更上游的尚屏攔河堰的取水口

所以不同區域的人所喝的水是來自不同取水口。
而新竹市、竹北等地的人喝的水大致上是來自於隆恩堰與湳雅取水口。
(我也好奇這樣斷開跟學生連結的描述方式對學生會產生什麼感受)
(我在探究實作的課程中也有同樣內容的單元,但用的是非常與學生個人連結的進行方式) 

這兩個取水口是在頭前溪的上游、中游還是下游呢?

是下游!


所以只要頭前溪的中游或上游有任何狀況,例如像剛剛講的竹東洗屍水就會被隆恩堰、湳雅取水口取走,那麼新竹市、竹北等地人就會喝到含有洗屍水的水。




頭前溪每年會有138370萬立方公尺的降雨,大約有17%的水會蒸發掉,剩下的水大約會有6%變成地下水,剩下的就留到頭前溪裡。

而流到頭前溪裡的15%會被水庫拿走,例如寶一水庫、寶二水庫。
(我好奇學生知道寶一、寶二水庫嗎)

剩下的就會變成河川水,整個頭前溪的總共用水量大概就像圖上面顯示的。
所以頭前溪的水是誰用掉最多?

如果從圖上面來看,就是種田用掉最多水。

但是,種田的水基本上不會變得太髒。所以,種田的水如果再回到頭前溪,,也不太會影響在使用。
所以種田的水,某方面是用掉了,某方面也算是沒有用掉。


(在這邊可以加入讓學生在地圖上指出有田的位置)
(也可以問學生新竹主要產稻米的地區在哪裡)
(過去有田,現在是住宅區的地方)




頭前溪的水進到灌溉渠道,渠道水進到農田。

農田基本上一定是有個坡度,讓水從高處往低處流。
種田一定會先確定好水路。

所以水從一號田到二號田....的過程中會逸散,會蒸發、滲到地下水,整個走完後就會進到排水渠道。
進到排水渠道後,就會往下流就會成為其他田的灌溉渠道。
在田的部分,原則上就是這樣的邏輯。

中間這條頭前溪,左上角是游羅溪、右上角是上坪溪

(肝臟在這邊用左手、右手與身體讓學生對河流的匯流及相對位置變成身體的關係)
這張圖上面可以看到水往下流後被取走多少水。

以紅色框框(汀甫圳)來看,裡面有兩個數字。
上面那個數字2123是預估取水量,下面那個數字970是實際取水量。
(汀甫圳在哪裡?有在學生家附近嗎?)

汀甫圳是一個農業圳道,為什麼實際取水量這麼少?
(學生在這邊想不太出來,也許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農業圳道取水與否的機制)
因為人們不再種田了...從溝渠從溝渠取的水就越來少。

不過,溝渠不會消失,所以就轉作其他功能。
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大抵上都是一個自然的樣態,然後左邊、右邊、下面鋪上水泥。

後來溝渠就會逐漸變小,上面加蓋後就變成地下的排水系統
(也許可帶學生看新竹市、竹北與竹東的水圳。)

也就是溝渠從農業供水與排水的調度功能,到當代因為生活型態的調整不再種田了溝渠的功能也就跟著轉變



轉變成排水系統,因此我們看到河川、圳道、溝渠出現各式各樣荒謬的顏色、物體或是變化。

我們要很直觀地明白,是我們生活的選擇讓溪流成為水溝。

因為我們不再從溪流、溝渠取水,所以我們就會把就會把其他的東西排到溪流裡面。






而為什麼這些污水沒有去到該去的地方,而跑道溪流裡呢?
先看一個數字,新竹市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是18.64%、新竹縣是24.13%,而全國是39.27%
(這邊可以讓用普及率排名,讓學生猜最高的縣市,然後放出南部縣市,讓學生猜新竹縣市的數字)

意味著新竹縣市有很多地方沒有接到污水下水道、沒有接到污水處理廠。
但這些污水有需要有地方去的時候,就會去哪裡呢?就是我們的河川!
(這邊可以放新竹縣市的污水下水道圖資,讓學生看自己家的污水是不是直接排放到頭前溪)

於是溪流會變髒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們做一個小結:農業地景的消失,連帶地讓水圳系統瓦解。
既有的圳到功能產生改變原本取水疏水轉為承接廢污水

而頭前溪的水量是固定的,但竹科的規模變大,人口數增加整體用水量也會加產生的廢污水量也連帶的增加。

而廢污水和排水系統結合,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溪流終於成為臭水溝了。

這不是一個對或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在生活上的一連串的選擇,讓這個世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例子,地球正在暖化,但我們可以接受不吹冷氣嗎?
至少我不行。

所以我們知道有問題,但在實務上要做出改變非常困難。
中國有一個哲學家叫王陽明,他倡議知行要合一。
他為什麼要這樣倡議,因為知道跟行動是兩個落差很大的事情。

知道並不意味著會有行動。
我知道不吃雞排很健康,但我做不到 ; 我知道早睡早起很健康,但我做不到

所以知道與行動中間有很大的鴻溝!




所以今天的小結,我們把地球搞砸了。
頭前溪很髒的問題就會跑到你們身上,讓你們被迫喝很髒的頭前溪水長大。


如果你們沒有處理好,就很可能讓你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也喝著很髒的頭前溪水長大
(這邊也許可以用ORID讓學生小組討論回顧)

有沒有覺得肩膀越來越沈重了。


----------
第二節課

剛剛講到關於選擇與區域性的問題。
不是誰對與誰錯的問題
但這些問題還是要處理啊,還是要解決
讓這個問題可以被改善


但為什麼這個問題沒有被處理、沒有被解決?
顯而易見他是不對的‘,可是這些問題還是一如既往的存在,為什麼?

有學生回答是錢的問題(資源調度的問題),有的覺得是沒有很多人願意做(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可以更研究為什麼沒有很多人願意做)

這些都是問題,問題都需要被解決。
如何面對呢?
頭前溪畔有個五華工業區,建在鹿寮溪沿線
五華工業區是科學園區的衛星工業區,所以那邊有一些半導體的加工廠,像是台星科。
另外還有工業材料、汽車零組件與食品加工業者。
(這邊可能要帶學生看鹿寮坑溪與新竹市、竹北、竹東,以及這幾區取水口的相對地理位置)

等級還沒有到能進科學園區,但是他們是科學園區的供應商。




而五華工業區整個蓋在鹿寮坑溪上,工業排放水排到鹿寮坑溪後,會會流到頭前溪,最後成為我們的飲用水。

我們知道是問題,政府也知道是問題,小明也知道是問題。
當時就提出一個計畫要在鹿寮坑溪跟頭前夕之間設立污水處理廠,讓鹿寮坑溪的廢污水進到頭前溪之前能夠妥適地被處理到一定程度以後再放到頭前溪

當時拿到了前瞻計畫好幾億的預算,大張旗鼓地告訴大家問題延宕了三十幾年,終於在2018年我們要處理了。

我們要在鹿寮坑溪的尾巴蓋污水處理廠,這些水終於要被好好處理才放到頭前溪了。




但隔了四年,2022年,政府告訴我們竟污水出理場因為我們要拿到土地的費用太少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建廠。
也就是五華工業區到現在廢污水還是排到鹿寮坑溪,進到頭前溪變成新竹人的飲用水。

第二個例子,竹東垃圾掩埋場。
竹東垃圾掩埋場就在各位的頭上,八分鐘的路程。
這個學期的課程就有一天要去垃圾山!(這邊可以加一張步行的google map)

很震撼喔

竹東垃圾掩埋場雖然叫做掩埋場,但實際的營運主要是以垃圾的堆置為主。
這裡不掩埋垃圾,是堆置到一定程度後,運到焚化爐燒。
(這邊可以提每天到學校收各班垃圾的垃圾車就是到這邊傾倒)

為什麼垃圾收完不直接送去焚化爐呢?
因為新竹縣沒有自己的焚化爐,所以收來的垃圾要先堆置,堆到一定程度後,再視周邊縣市的焚化爐調度的情況,看哪個縣市的焚化爐有空檔,就把新竹縣的垃圾運去燒。

之前堆了9000多噸垃圾。

2020年大家意識到這個掩埋場在頭前溪上游,旁邊有個沙坑溪。
所以垃圾的污水會由沙坑溪流到頭前溪,成為新竹人的飲用水。

除此之外,垃圾也會崩落,掉到沙坑溪,最後到頭前溪。
所以新竹縣政府沉痛地告訴大家,我們不再堆置垃圾,也將垃圾清空了。

像一座山一樣的垃圾都挖掉了,都拿去燒了。
這個問題解決了,不再是問題了!


不過就在一週之前,垃圾山消失了,變成了垃圾瀑布。
垃圾沿著山坡崩落、崩落、崩落,已經變成了非常巨大、非常難以在短時間處理的垃圾瀑布。

到時候我們會從上方入口處(管理人員不會讓我們進去)開車、切過樹林,然後到垃圾瀑布的終點。

這兩個案例都告訴我們,這兩個案例我們都是著想要處理,但因為種種因素,垃圾山這個例子中,原本清空了又長出來。

因為新竹市的焚化爐這兩年在歲修,所以能消化的垃圾量變少了。
於是新竹市焚化爐燒自己的垃圾就快要爆炸了,新竹縣的垃圾當然就沒辦法燒。
於是新竹縣的垃圾就變成了這個樣

這些問題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也曾經試著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法解決。

但是這些問題都一而再再三的回到原點。
垃圾山變成垃圾瀑布、五華工業區的廢污水持續排到頭前溪。


於是我要再說一次,對不起,我們把地球搞砸了,所以這些問題一再重複出現。

我為什麼會在這裡跟你們講課,這同時蘊含了一種期待。
我們做不了的事情或許,你們能做得了。

我們把被搞砸的地球交到你們手上,接下來的問題就在你們想不想接著這顆球了。

---
剛剛說了,我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行動方案,我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讓大家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問題。

包含我們在頭前溪的枯水期揪了上百人在溪中間排餓「水」字。
我們開了記者會、去監察院陳情。
我們辦走讀、做水質監測,或是跟清華大學一起跟水質保護區的代表協商、辦論壇

讓讓這個問題從區域性的變成大家的問題。

甚至我們發起了全台灣第一個區域性的公投,讓水的問題向麥當勞歡樂送一樣被送到每個人的家裡。

它變成公投意味著每戶人家你只要滿十八歲,你就要出來投票、你就要選擇你到底要不要水變乾淨。

我們把披薩丟到你的臉上,要嘛你就把它吃下去,要嘛你就把它甩開。

我們的公投主文是
「你是否同意新竹市應訂定廢污水管理自治條例,明定工業廢水、醫療廢水及其他事業廢水和污水,應以專管回收,不可排入飲用水取水口或灌溉水取水口上游?」

你同意嗎?
(這裡可以讓學生舉手表態,甚至可以讓學生抽牌決定自己的角色-縣市首長、水資源單位、工業區....要再排卡後面附上可能的os,然後在模擬投票,不是用舉手)

這個這個題目有個陷阱。
這個題目是一個以人類中心下去訂定的木。

因為我們的訴求是這些糟糕的水不能排到取水口的上游。
如果你投同意的話,意味著你同意把這些水排到取水口的哪裡呢?

不能排在飲用水和灌溉水的取水口上游,因為那是人類在用。
可以排在飲用水和灌溉水的取水口下游,因為那不是人類在用。

這是完全以人類為中心出發,但這個環境中並不是只有人類。

肝臟讓學生投票,學生幾乎都投同意票。

這麼好像理所當然會投同意的一案,在實際公投時,同意票13萬,不同意票2萬。
很有趣吧。
竟然這個世界並不是如我們所想的這麼單一價值觀。

===========

不過,我們要問一件事。
什麼是「乾淨」?

肝臟問學生覺得什麼是乾淨的溪流,或是重新定義什麼是乾淨的水。
有學生說不要有一些化學物質。
有學生說可以直接喝的水。
有學生說可以洗澡的那一種水。
有學生說喝完不會拉多的水。

四個人有四個不同定義。也就是我們要先定義什麼是「乾淨」。

肝臟問學生覺得什麼是乾淨。

有學生說沒有任何的污染物質(肝臟回饋:所以你覺得純水是乾淨的)
也有學生說是只有H2O的水(肝臟回饋:那就是純水)


什麼是乾淨呢
新竹縣政府每年都有類似的新聞,告訴你頭前溪的水質不是全台灣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一直告訴你頭前溪的水非常好、非常好。
而這隱喻著「水如果已經這麼乾淨的剛剛我們談到的那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肝臟問學生是否同意這樣的判斷。
有的學生同意,有的學生不同意,但就錄影到的部分似乎不同意的較多。 

這時候就會出現兩個分歧。
如果根據這些科學檢測的數字,的確頭前溪的水質就是這麼好,那我們剛剛講的各式各樣的問題點就不能佐證頭前溪就有這麼多的污染。

這時候的問題就是我們要相信誰?或是,有什麼樣的條件使我們選擇要相信誰。

而這就是自然地探究與實作的核心命題
我們要怎麼判斷這件事情為真?我們要怎麼佐證這件事情是真的?

公部門提出了一個事實,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資訊去判定他是不是事實?

舉個例子來說,大家相信阿姆斯壯登上月球時有插一根美國國旗嗎(學生知道這張照片嗎)? 
大家相信人類上去過月球嗎?(這個問題比較好)

(學生都表示相信)

我們沒有上過月球去看到有個人類腳印在那裡,那我們是怎麼做出這樣的判斷。
相信有人曾經上過月球?

(學生表示有看過照片)

但,照片有可能是假的啊!尤其是「疑美論」說這是在好萊屋裡面搭的佈景。
(肝臟問說因為有照片所以相信的同學是否有想要回應,但沒有哈哈)

這只是想要說明我們「信以為真的事實可能支持的基礎很薄弱」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要怎麼知道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
我們的知識、那些我們判准為真的概念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這在這個當代是很重要的能力,因為現在的資訊實在太龐大了!

資訊很多很雜,而且偽製的資訊太多、太混亂,所以鑑別資訊是不是真的就變成是很重要的能力

但知道他是真的很重要嗎?對你活著會有幫助嗎?就算他是假的又怎麼樣?

肝臟問學生為什麼知道他是真的很重要?
(學生答不太出來,我猜換一種問法,或是讓學生討論一下應該就會有答案)
 
回到投影片...
頭前溪設置感測器,地方政府告訴我們頭前溪的水質超優的,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我們來看另一組資訊。
新竹有科學園區,科學園區的取水的取水來自頭前溪,但排水是排到哪裡區呢。 

這邊肝臟描述的園區的取水過程,包含從上坪堰、寶山水庫等。
不過我覺得應該要有地圖,並且用我們在探究時做那樣讓學生跟取水過程發生連結的描述方法。
(再次發現我傾向於用鼓動的方式來介紹這件事,而肝臟說他希望是不鼓動的。)


如果園區需要供水,寶山與寶二水庫就會優先供給園區。
園區使用完之後會進到竹科污水處理廠處理(我建議之後可以在地圖上指出位置,並加入外觀照片,讓同學產生連結)

處理過的工業廢污水,就會有一條紅色管子繞過整個十八尖山,繞到清華南大校區,從那邊排出去。

在清大南大校區那邊排放到頂南圳,就接到客雅溪,一直走到海邊去、走到香山溼地、走到大海
(同樣建議之後可以在地圖上指出位置,並加入外觀照片,讓同學產生自己的連結)


所以,園區的廢水會經過這麼複雜的路線,一路排到香山溼地。
(可以問學生在香山溼地做過哪些事情)
 
問題來了。
香山的海水、南寮的海水跟桃園的海水,你覺得哪邊的海水比較乾淨?

有學生說南寮、香山。肝臟邀請學生說明原因,但影片中聽不太到,好可惜。

但研究指出雖然園區的水排到香山溼地,但因為有香山溼地的存在,所以園區的廢污水在這邊得到很好的淨化。
因此香山周圍的海水反倒是從桃園到苗栗之間最乾淨的。

有學生說香山溼地的生物怎麼辦!!!
講到了重點。
學生看得出來這個是牡蠣欸

目力在某一年有人剖開後發現整個都是綠色的,當時調查團隊發現這些綠色的是銅離子。

牡蠣是濾食性的生物,會喝海水,過濾海水,把有機質留在體內。排不出去的重金屬也同樣的會留在體內。這些銅離子的堆積就讓牡蠣變成綠色

那個時期香山溼地的牡蠣被剖開來都是綠色的
(我很好奇學生是否知道香山有牡蠣產業?是否相信香山有在賣生鮮牡蠣)




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園區的廢污水經過處理之後排到客雅溪到香山溼地。
這些廢污水都有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為什麼還造成剛才看到的綠牡蠣,還有這個樹下里土地重金屬污染嚴重到這片土地要廢耕?

公告寫什麼呢?

本牛埔溪支線水溝因水質不符合農田灌溉標準,請勿再抽用此處圳路水源,以免造成作物受重金屬污染。若擅自自行抽水或引灌此處水源造成污染或損失,概由灌溉人自行負責。

所以,這片土地,管理者認為因為水已經被重金屬污染,所以你不能在種田了,也不能生產任何作物,出事情你要自己承擔。

回到剛剛
園區有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一定符合國家規範。
但這些水拿來拿來養蚵仔就變成綠牡蠣,拿來種田,稻田就變成鎘米。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做錯了?
(肝臟這邊放了一個暫停,效果很好)

整個環節都是對的啊,但為什麼結論造成綠牡蠣造成重金屬污染?
你覺得誰做錯了,哪個環節出問題

有學生說沒有做好沒工業廢水...

但肝臟挑戰「園區他們說他們確有在污水處理廠處理好了,排出來的廢污水也都符合」

有一個學生補充說可能是有工廠排廢污水,而肝臟馬上說沒有工廠排廢污水(這邊我應該會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學生)

馬上有另一個學生說.....(這邊真的聽不到)



肝臟回覆的是「但園區排放出來的水真的符合法律標準啊,排出來的水沒問題啊,而這個合乎法律標準的水理所當然的可以排到香山溼地啊」

有第三個學生等不及的就舉手想發表。
(所以,我真的認為只要讓學生有機會產生矛盾並表達,學生是會有很多回饋的)

第三個學生說可能是法律有問題。
肝臟回覆「是的,法律有可能是錯的」
(我很好奇前面不認為法律有問題而是有其他工廠排放的同學會怎麼回應這個圖學!!)
(我也好奇這樣的回覆是否讓學生覺得老師其實有一個標準答案?)

肝臟說這兩個故事主要是要告訴大家,在每個環節大家都沒有錯,甚至連法律都沒有錯。
因為在那個時代裡面,我們能得到的結論裡面是這樣的排水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透過最後的結果,我們才能知道這樣的排水是有問題的。

因此,「乾淨」是什麼?

這件事情會隨著時代、標準與科技而改變。乾淨並不是絕對值,它是浮動的。
(想像當中學生會有點或是非常驚訝)

例如,我們現在覺得乾淨的標準放在三十年後,可能,可能我們會覺得大便水是乾淨的,為我們與中國有戰爭了。
(想像當中學生會有點或是非常驚訝,哈哈)

所以,隨著環境、科技的進步與進展,我們會一直重新定義乾淨、衛生與合適的生活。
也就是如果我們拿明朝劍斬清朝的官很奇怪,所以我們要去定義我們現在想要的乾淨是什麼!


1996香山溼地綠牡蠣事件爆發後,台灣西部開始全面偵測沿海環境。
2006農委會才終於定調香山蚵的銅含量超標。

2009漁業署開始把香山的牡蠣全部收購,同時也全面禁止飼養牡蠣
也就是這個區域的海水永久被污染,這個區域不再適合養牡蠣。

於是香山的牡蠣產業是一係之間被瓦解掉了!
海邊從此就沒有蚵了!

同樣的,2002年,樹下、浸水里的農地驗出大量重金屬,包含鎘與銅。
 (我好奇學生有沒有學過鎘米,有沒有想握新竹也有種米?)
(我也很好奇他們對於在他們出生時新竹有這樣的事件有哪些感受
同一年行政院環保署公告農田廢耕農田廢耕、禁種。於是這片土地就變成永久有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2013年有在施行一些淋洗、換植。讓植物把重金屬從土壤中吸起來,變成果實,試著去改善。
然後,這件事情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沒辦法處理問題,我們只好處理掉這些出問題的東西。
海邊不養牡蠣,就不會有綠牡蠣; 農田不種稻米,就不會有重金屬米。

很合理吧?!(學生大搖頭,好可愛)
不過這就是我們的做法~

但有趣的是,我們很難直觀看出一條溪流有沒有問題。
我們只能透過間接證據來觀察一條溪流是否出狀況。

例如,牡蠣變綠,我們知道溪流有問題。但如果這種監測性的物種消失了,誰會取代它來告訴我們溪流出問題?

是喝水的我們。

生病的我們,我們就知道這裡有問題,我們得癌症了,我們就知道這裡的環境不適合居住了。
我們身體出現狀況了我們就知道作息要調整了。

所以這種環境監測物種消失,或是說我們解決產生問題的東西
意味著我們代替他們的位置。

來聽一首歌
這首歌是林生祥唱的。
他唱的時候覺得,濕地可以養人一輩子。
你沒有工作技能知識,但你在濕地要抓鰻魚、螃蟹或牡蠣都可以,濕地絕對不會讓你餓死

但,顯然的,我們看到,濕地也還是會讓你失望!
為環境在改變,所以就連濕地也會讓人失業。

我們回到什麼是乾淨

肝臟問學生
學生這個時候的回答就想比較多了。
有學生回答的大意是身體不會有問題。
 
肝臟問學生說剛剛說了頭前溪的水有這麼多的問題,那大家覺得自己用的自來水是乾淨的嗎?
學生很遲疑,但有的人說是,也有人說是相對的,但仍然覺得是對可信任的。

我們可以對齊一下。

我們說頭前溪有種種狀況,我們開水龍頭的自來水是乾淨的還是髒的?
首先台灣有自來水法,要符合那個法規中的規範之上的才叫做自來水。


也就是說,在新竹、台北或高雄用的自來水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是被法規規範的。
所以不論原水的狀況有多糟糕,只要通過自來水廠處理、送到我們家的,都是在某個品質之上的自來水。
 
因此,就算頭前溪有這麼多剛剛我們說的問題,但我們用的自來水就是乾淨的。
這件事情我們對齊了對吧?!

自來水處理廠都把頭前溪的問題處理掉了,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回過頭去注意、倡議、行動去關注這些問題?
反正,狀況再糟糕自來水處理廠總是能處理或是解決,不是嗎?

不一定要同意倡議這一邊喔。你也可以認為對啊,沒有必要吧。

肝臟問同學。
有同學認為的確不需要再擔心。也有同學說,這是用人類的角度再談。

肝臟的回應是如果我們由人類中心思考,的確我們用的水是乾淨的就好。
這些髒水污水排到自然環境,他其實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我們用的水是乾淨的。
而在我的種族之外的,我就不在乎、我就不需要關心了。

而另外一個是有很根本的訴求。

我們源頭的水越乾淨,進到自來水廠的水所需要花費的藥劑或是過程或是種種資本都會相對的少很多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就算是再怎麼自私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也會接受我們應該要回頭搞定源頭的問題。
讓進到自來水廠的水能夠變得更好從而提升供給我們的水的品質。


(這樣的描述,雖然語氣平緩,還能算是沒有鼓動嗎。)


最後,肝臟流了三個問題給學生:‘
1.我們講了這麼多,到底干你什麼事情。
  很多人不知道頭前溪的事情,也還是可以活到30、40、50歲(就像後面晃來晃去的老師)。
  他還是可以成為高中老師啊
  所以,顯然的知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否處理並不會跟大多人有太多切身的連結,或是有關係。
  既然是這樣,到底關大家什麼事?

2.國家空洞化讓資本主義滲入到所有地方。我們讓錢決定我們的未來
  這樣這樣的情況下,權力、權利與行動被外包出去了。
  讓不同的人去回應我們的需求。

  像是我沒辦法好好建立親子關係,是因為我要小孩送到保母那邊。
  因為我要把時間拿來賺錢,所以我沒辦法陪伴我的小孩
  但我的小孩又需要陪伴,所以我把陪伴小孩這件事情外包了。

  我沒辦法好好教育我的孩子,所以教育這件事我外包給學校跟補習班。
  而當所有生活中的事情都被外包了,最後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我們會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呢?

3.最後,這些事情跟大家好像沒有太深刻的連結,沒有太多關係。
那麼,就算我們聲嘶力竭到宣講,就算我們聲嘶力竭到處宣講、發起公投,或是到監察院成情抗議丟雞蛋,跟工業區的廠商開幹,所有這些事情看起來對整體環境看起來並枚有改變太多。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還要做呢?不做會怎麼樣呢?

---好可惜沒有討論時間

我好好奇學生對今天的內容有什麼樣的聯想與感想
應該讓學生用出場卷或是ORID做Wrapping


肝臟也有留下待修改的想法
進入
肝臟
進入
肝臟
進入
肝臟
進入

這篇寫了超級久,寫完都已經第四週了。

目前的思考是把第四週王志仁老師帶的資源盤點放在最前面?或是肝臟的第一,然後接下面的設計

首先讓學生在地圖上(這個要印製大海報,可拼,要持續用到期末)以原點貼出自己的住家。
可以用個人地圖進一步貼出自己還常去、較熟悉哪些地方
(這個可以在肝臟講輻射與去中心化時拿出來做活動)
老師可以一起加入,提供非竹科輻射的生活樣態
例如勞動階層的早餐(商華市塲、祥瑞早餐、菜包


第二週讓學生在校園中做資源盤點練習,包含聲音
請學生利用一週做生活路徑的資源盤點
然後上傳群眾標註

第三週做新竹的資源盤點,尤其引入大家都少注意到的、大家都覺得不喜歡的







第四週則是用google earth讓學生找自己活動範圍的歷史影像變遷。

延續資源盤點的資訊去討論有哪些改變、哪些影響、哪些因果


這邊要稍微帶學生觀察農地的變遷,尤其是讓學生對「新竹竟然有產米」有驚訝之處


第五週是二分署的防洪治理與頭前溪變遷

加上下水道孔蓋等上觀察資訊

中間讓學生觀察自己走的路上哪裡有這些水利設施

去河邊,觀察、紀錄,第六週分享

第七週接上月梅老師的介紹..





應該要搭配新竹市的圳路走讀、金山面的走讀、竹北璞玉的活動!!


第八週接上舊港島影片、訪談,蚵學園區的影片

小組討論自己與頭前溪中的人們有哪些關係、如何連結


肝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