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的第十週,行事曆的第十三週(上週會考佈置場地,又...放掉了)
課前把所有的檔案放在雲端教室中,有的是全班共編,有的是個人有專屬副本。
今天原本是要讓學生進實驗室對自己採的水做檢驗的嗚嗚。
因為停課,所以把後面才要上的統計拿到前面來。而且用的還是水質的數據!
設計的流程是
1.學生看我先錄製好講P值是什麼?拿來幹嘛的?
2.然後他們要嘗試利用我找的縣市長選進行分析,看看不同政黨得票率是否達到顯著差異。
3.所以要再看一下我先錄製好的如何使用google sheet進行T檢定
4.最後從政府公開資訊網站中,取得台北與新竹的河川水質檢驗數據,用T檢定來看看是否有顯著不同。
我的目的並不在教如何進行統計,而是讓學生有「統計是幹嘛用的」的概念而已。
因為最重要的還是回到論證的概念:我覺得這兩組數據有差,但會不會是因為我希望兩者有差,所以導致我覺得兩者有差?
或者,會不會只是因為數據本身某些特性,導致我覺得他們有差(或沒差)
簡單來說,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來自於研究者主觀或被誤導的影響呢
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我只著重在,不論比什麼(平均值、變異數)等等,用隨機發生的機率來反推非隨機的可能性。
Here we go~
=================
所以從這邊讓同學跟前面的邏輯謬誤還有論證連結。
另外,數字的差別到底要如何判定,光是單位的轉換就會讓人因為對數字的感受而有不同的判定。
接下來是學生自己的工作。他們要在小組聊天室中作下列步驟
--
1.P值是什麼(https://youtu.be/cmYQZ-oDkL0)
3.個人以「投票資料」練習用google sheet 計算T檢定的P值(每個人有獨立的練習檔案)
為什麼要在小組聊天室做呢?
第一,他們有操作上的困難可以問彼此。
第二,他們要互相核對檢測的結果。
這個過程中,我會在不同聊天室默默地聽,看看是否需要我幫忙(也順便點名)
如果發現有小組的進度比較快,就可以上他們進到下一步
--
4.小組分工,以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https://wq.epa.gov.tw/EWQP/zh/EnvWaterMonitoring/RiverWaterQuality.aspx)
組織數據,判定新竹與台北的原水水質是否顯著不同
-測站:隆恩堰取水口測站(新竹市/頭前溪) vs .景美橋測站(台北市/景美溪)
-時間:2019年9~12月
-項目:酸鹼度、溶氧量、電導度、重金屬-鉻
計算數值差異的T檢定P值,判定是否達顯著差異,並登錄在下方水質差異檢定的試算表中
組織數據,判定新竹與台北的原水水質是否顯著不同
-測站:隆恩堰取水口測站(新竹市/頭前溪) vs .景美橋測站(台北市/景美溪)
-時間:2019年9~12月
-項目:酸鹼度、溶氧量、電導度、重金屬-鉻
計算數值差異的T檢定P值,判定是否達顯著差異,並登錄在下方水質差異檢定的試算表中
這個表格也放在google classroom中,是設定全班共同編輯的
下面是學生在下課前的結果。
算是還不錯
從這邊可以看到有的組需要再次思考P值的意義。
所以下次會安排同學互相教學。
例如我應該會找下面這組來說明他們組織數據、檢測結果跟解釋
(17李昕俞 Eva)
目前可能的安排是
讓同學用同一個資料庫,組織自己原先的探究可以用的數據,分析後,完成個人的報告
最後的教學就會是如何有有系統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但還有幾個新教案在腦中打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