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要跟高中教育夥伴分享的問題解決線上課程開始了。
起因是因為我們學校的問題解決課程讓很多學校與老師們感興趣。
可是找我去講的時候,真的無法在聽眾對問題解決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讓我提供最好的內容。
講核心概念與學理,老師們會覺得無法想像實際上授課的困難如何解決。
講實際上授課的困難如何解決,老師們又會認為跟自己面對的條件有這裡那裡不一樣,所以不能沿用。
加上我自己在學問題解決時,其實跨了理工技術、商管與社會學等三個不同的區塊。
過程中,不只看到共通處與工具的核心概念,也能對應不同學群的學生需求。

-專利開發佈局、商業策略新創、社會設計、人因工程

-定義問題、資料搜尋策略、使用者研究、系統性創新

-跨領域課程、SDGs課程、專題研究、各科探究實作
===============


3/1、15、29
4/12、26
5/10、24、31
6/14、21

===============
內容與進度都是超級硬的課程,因為老師們會需要自己花挺多時間完成練習。
(還要求大家訂定自主學習時間)
對我自己也是很大的挑戰。
除了逼自己盡快唸書外(一直會生出新的要唸的書),也可以完成比較完整的教師增能課程。
以昨天剛完成的第一次上課來說,我自己也收穫超多!
0301第一次課程投影片
第一次上課除了釐清有關常聽到「問題解決」的相關概念之外,最主要的學習是如何描述「困擾」才是最有幫助的。
問題解決的「問題」是problem,在中文的使用情境中,其實應該指的是「困擾」,是指「事情不是理想的狀態」
如果對困擾的描述是模糊的,那麼後續的分析很可能都會飄移不定、浪費時間!
工具非常簡單(simple),但不容易(easy)。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大家把工具跟效用連結,知道為什麼如此在意描述的方式。
工具有多簡單呢?
「描述一個大家看得到的現象」,就這樣!
但要點有哪些?
- 用行為動詞,不要用心智動詞。 例如我們看不到學生「混淆」,但看得到「混用」 (這一點除了原本的功能外,還可以幫助後面做量化指標。)
- 用名詞與量詞,不要用形容詞與副詞。 例如相關單位「總是」「亂」種樹。 可以改以「相關單位選擇樹種時,常選擇在當地氣候條件有高死亡率的樹種」來描述。 這樣一來,還可以發現其實「亂種樹」統包了很多可能的現象。 例如「相關單位規劃種植硬體時,設計的間隔與樹穴常常低於樹種的根系生長最低需求」 (這一點除了原本的功能外,還可以幫助後面做參數定義。)
- 是看得到的現象或行為,不是根據現象或行為進行判斷的結果。 例如「沒有公德心(自制力、動機、毅力、持續力)」是判斷的結果,而不是看得到的現象或行為。
- 描述的是自己認為的原因,而非描述一個現象。 例如學生缺乏媒體識讀的能力(或無法思辨),這是一個原因(而且過於武斷)而非現象。 可以改以「會以資訊的論述結構來評估資訊提供者意圖的學生比成人少」或是「會以資訊來源的意圖評估資訊可信度的學生逐漸變少」來描述。
- 用肯定句描述負面現象,不要使用「沒有」、「不能」、「缺乏」...等否定句型。 無法持續、缺乏動機...等都要盡量轉換。
這邊將我與老師們的討論實例附上,也是我的大收穫!
.......
挑戰在哪兒呢?
- 大家在用中文時,不太會留意自己使用的字詞。常常用了一大堆心智動詞、形容詞與副詞,
- 大家在使用文字時,不太有區別自己所描述的內容是否有第二種解讀可能。 沒有留意描述的是別人看得到的,還是自己判斷的結果。
基本上應該就是個從語言檢視自己思考精確與嚴謹的大考驗。
0315第二次課程投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