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112選生四-2-2族群的討論課+地方學(從族群學看新竹的人口管理問題+台灣漁業管理策略)

第一節課是112選生四-2-1生態學、2-4生態系交互作用的地方學+討論課程

----------

這是第五節課,主題是族群。

主軸是讓學生能把族群學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看這個世界的框架,也能影響日後對社會的管理,而不是只當作課本上必須背誦的知識。

所以安排了利用第一節課提過的魚苗放流管理(前情提要)來看族群學應用在實際的經濟層面。

同時也利用新竹這個人口成長快速,卻沒有應用組群學預先進行規劃與管理的例子,讓學生知道自己其實是「管理者不利用族群學的受害者」

 ----------

上次上課是看一個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間的影響。
這次要來看同種生物的群體中,有哪些事情發生。



課本上寫的族群定義,是概念上的。
功能上,族群的定義是那些會互相影響、使用相同資源、承擔相同風險,也會有基因交流的個體。

這樣的一群個體間,會有幾種交互作用是「不會發生在不同種的生物間」的,也就是在前面的幾節課中所學的內容都無法涵蓋的。



除了我們在第一章時,學到的族群遺傳學,在這邊我們會看族群的密度、結構與生存曲線,來看看如何利用與管理一個族群的資源。

也先預告今天會看新竹縣市的人口管理與都市規劃是活生生的族群學無知者的產品。
(學生立馬眼睛亮起來,而且一邊好奇一邊大笑)

--
來吧

我們先看族群密度的定義。
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單位空間中有幾個個體。


不過呢,對於不同的生物來說,即使在地圖上看起來的空間一樣大,實際上可用的面積或體積其實是很小的。
例如這邊不同分布的模式,實際上可用的面積都是不同的。


對於人類族群來說,台灣島上只有一小部分的面積是可以算進人口密度的。

而新竹更是少,如果看上面地圖中的竹北,實際上都是不適合居住的。
因為竹北原本是水稻田,表示容易積水、底質主要為泥地,是不適合蓋高樓的。

這也是竹北號稱天坑之城的原因啊~

那個家裡爸爸媽媽很有錢、週末沒事就去團購房子的同學,記得跟爸媽說,不要再買竹北的房子了蛤

(我們有1/3的學生是住竹北,上面這段話的效果之佳,完全在我的預計之中哈哈哈)



剛剛我們看的是分母,族群密度的分子是族群的個體數。
就像在地理課曾經提的,就是遷入、遷出、出生與死亡總和。


前面第一節課我們講過的綠色海鮮指南,其中一個個考量的面向就是族群密度與大小。

合併第二節課的數量塔,我們應該主要利用下層的魚種,因為族群通常較大、密度較高。



族群大小可以用捉放法來估計。
國中的時候我們學過,現在我們就用台灣漁業管理策略中的魚苗放流研究來看看實際上的用途,還有大家是不是真的會算~


台灣其實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利用魚苗放流去增補海中魚類族群,好讓漁民有足夠的漁獲可以謀生。


根據日本之前的統計,台灣是亞洲放流魚苗量的第二名。



之前是利用在魚鰭打標,然後請釣魚的人在捕獲時通報,來計算野外族群大小。

例如2006與2008分別放了108000隻有標記的魚苗,而分別在548隻中有41隻有標記,1642之中有76隻有標記。

接著就請大家算一下,族群變大還是變小。
先請學生彼此確認答案,再由我在白板上算一次給大家看。



而去年年底,漁業署發佈了新的研究數據。


因為之前用打標的方式其實回報率會很低,因為釣友不見得會回報。
打標也可能降低魚的存活率。

所以現在是利用基因標誌去調查。
其實就是利用我們第一章提到的中性演化理論中,不會被天擇作用的突變片段去當作標記。

結果發現竟然有快要一半的魚都是放流的魚苗。
如果我們將這個結果類比到原先2006年的黑鯛。

  • 野外族群的大小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除了野外族群的大小真的有變動之外,還有哪些可能會讓數字變動?

這邊就會留一些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倆倆討論。
然後我再統一請同學分享。

----------------------

如果我們長期追蹤一個物種的族群,那麼一般來說很少是這種指數成長的J型曲線,多半是右邊這種S型的。

會先緩慢適應,然後才快速成長,直到接近環境負荷量時就會有減速成長的現象。

這邊其實學生在國中學過,所以我沒有解釋太多,只有問學生

在人類族群中,這段動態平衡的下降階段,是發生什麼事呢?
其實不是戰爭,也不是傳染病。

而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生小孩,而社會歷經一段經濟被(老年人帶來的龐大社會支出)拖垮,大多人的收入無法支應高物價。
認真就是個人踩人的階段喔~

---
如果我們不看遠的,看近的例子。
時間上、空間上的近。

新竹。。。。

新竹的淨遷入人口是前十名,但另外八名都是直轄市。

但新竹縣與新竹市有直轄市等級的規劃嗎?

新竹有大量遷入人口其實已經很久了,但沒有什麼對應的都市空間與軟體規劃。


我們光看大眾運輸就不知道輸到哪裡。
桃園市近五年才升格直轄市,可是人家1989就開始規劃捷運了。



從年齡結構來看,新竹整個就是個毫無族群學知識的活生生案例。


地理科學過年齡結構,所以就沒有細講。
只有強調生物的年齡結構不是五歲一級,而是只看生殖期前、中、後。

在生殖期之後的個體,對族群的大小是毫無貢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是徒然消耗資源而已。


台灣的全國年齡結構有兩個特徵。

  1. 生殖前期的人口遠低於生殖期
  2. 女性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順便衛教一下Y染色體帶來的脆弱)



但新竹不一樣喔。
  • 生殖前期與生殖期的差距沒有這麼大。
  • 男生與女生的比例也沒有差距這麼大。
為什麼????
讓學生小小討論一下

因為新竹人是全台灣最愛生小孩的啊
生殖醫學診所密度最高的也是新竹。。。。。
(讓學生小小沸騰一下)


不過,雖然新竹的出生率是全台灣最高,卻不代表出生率是逐年上升喔。
(我本來以為大家都知道兩件事的關係並非必然,但後來才發現連很多成人都以為出生率最高就比紹出生率逐年上升)

像竹北,其實十二年前就可以預估現在會有爆量的國中新生,卻在很晚的時候才開始規劃新的國中。
而規劃新的國中也是急就章、沒有預估未來變化的一種措施。

因為,根據104年後的出生數,其實在116年以後,國中新生人數就會急劇減少。
那時候,新設的國中會有嚴重的新生不足的現象。

我跟學生解釋當新生不足的時候,對學校與老師的影響。

真正的重點是,年齡結構是可以用來預測整個族群大小變化的工具,而族群大小的變化就是城市規劃最重要的依據。

新竹卻好像從來都不知道這樣工具,真的是很驚人~~~~~

----------


最後就是簡單介紹存活曲線囉

我的強調重點在
  1. 雖然我們大型哺乳類是第一型,但不代表第一型最好。
  2. 事實上,就演化的角度來說,第三型才是更能確保每一代的特性都能快速對應環境的變化。
  3. 以我們這種生很少,但是保護好好的物種來說,生出了瑕疵品,我們也會確保他會好好長大啊。
    這麼一來,根本不會被天擇淘汰掉!!
到這邊,大概就是在學生的大笑中下課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