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的主要學習是如何找到更適合的使用者。
模糊的想像,會帶來失準的使用結果。以後自己的產品在投放時都需要成本,而屆時,是沒有時間與資金的奢侈去試誤學習的。
不過呢,這個步驟即使對老師們都是很困難的。
先附上上課的錄影。
============
開始囉。
我們只有一點點時間,協作老師與學生們大概只能有一點點體驗與概念。
雖然學生已經有調整成「放到相關的網路社團中」,但其實是「放到『自己所知極有限的』相關的網路社團中」。而且常常方向是(連協作的老師都沒發現的)大錯特錯,後面會有實例說明。
所以今天我們主要確認的是大家投放的點是否夠正確、精準又寬廣。
學生很無法想像這樣的介紹有多麼地重要,常常就是一行字「嘿,有興趣的幫忙填一下吧」之類的。應該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
好了,重頭戲來了。
哪些使用者的使用結果才對評估產品是有用的呢?
這張投影片是cindy 崔德昕的~太重要了,所以放特大!
要用行為來定義使用者,而非統計值、特性、態度等等隱藏在背後的方向。
要去哪裡找愛護環境的人呢?愛護環境是很籠統的描述,說一千次還是不會變具體。
他們會參加哪些組織?
他們會有哪些消費行為?
他們在上網時會有哪些偏好?
他們可能是什麼職業或身份?
這些如果都可以想清楚,那麼尋找使用者的方向就會變得更具體而寬廣。
很有趣吧,當找的方向越具體,反而越寬廣。
主要的原因是當方向是模糊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會去找最直接連結到自己經驗的使用者。
最有可能的就是自己的喜好、搜尋資料時的資訊。
而且還有可能會犯錯,例如假新聞。如果我們想整理一些辨別假新聞的簡單方法與查核管道,那麼使用者是誰呢?
是關心假新聞的人嗎?
當然不是!是容易被假新聞騙的人。
學生製作憂鬱症的產品時,都只想到憂鬱症患者。可是會使用的人不會只限於憂鬱症患者啊。
(學生真的很愛用線性的方式安排工作。大家一起做產品、大家一起做問卷、大家一起....只要有一個人還在做某一個階段的收尾,就全組人一起不知道在等什麼....)
--
我發現協作老師抓進度的方式也跟我不一樣。老師們習慣到一個組以後,請學生說一下目前進行到哪裡,但我會從檢核用的投影片問為什麼某個資訊還沒有寫上去,是誰在負責,遇到什麼困難。
簡單說來,我只關心為甚麼沒有往前進,倒回去抓卡住的點,但協作老師是順藤摸瓜。但我真的不想花費時間去了解他們已經完成的,所以我是站在應該長出西瓜的位置,往回看看到底卡在哪裡。
老師們可能會覺得要了解前因才能分析後果,問題是當你不知道最後卡在哪裡的時候,可能在前面會因為(老師覺得學生做錯的跟自己會做得不一樣,但其實不是導致卡住的主要原因)小細節而花太多時間去討論。
所以有的時候一個協作老師才負責三、四個組就跑不完。但我通常可以一個人跑九組,如果從頭到尾都是我入組討論的話。
--
回到課程的進行。
雖然學生看過很多影片,但真的要他們做的話,還是需要規劃學習的鷹架、慢慢提供必要的工具方向。
所以用這個北一女學生撿菸蒂的影片。因為剛好在期中時,他們看過幾位北一女同學在西門町策劃的活動。
透過這個影片,讓他們知道一個結構完整、材料豐富的成果發表影片可以是很動人的。
這張投影片就是我設計來很快掌握九組狀況的。
在上學期我是一個人掌控九組(一共七個班)
這是學生共同編輯的。
所以我只要投影在螢幕上,利用簡報器前後翻頁,就可以讓我不論在哪一組都知道其他組的進度。
同時這上面的資訊也呈現了每一週的檢核點,只要是空白,我就知道那一組卡在哪裡。
本週的重點是定義使用者。
除了去寵物店與寵物用品的賣場之外,這些人可能會加入某些寵物討論社團,可能會加入寵物店的粉絲頁。
但是,深受假新聞困擾的人會有哪些行為呢?
學生常常說老人家,但這就是用統計值去定義了。某些老人家們會受假新聞困擾,並不是因為他們是老人家。反之,不是老人家的人才是主要轉傳假新聞的人吧。而且老人家是要多老才叫老人家啊?
比較具體的可以像是:
主要的消息來源是line群組中轉傳訊息的人。
常常轉傳匿名消息或是因為訊息中有權威人名就相信的人
只看特定背景的消息來源的人,例如只訂閱單一電視台或報紙的官方消息。
他們想介紹分級就醫及轉診制度,讓不知道的人可以多加利用,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但是他們想找關心醫療相關事務的人。老實說,關心醫療相關事務的人早就知道分級就醫與轉診制度了。
我點過他們,如果他們沒有調整,就等他們從自己的測試結果中發現囉。
--------
這邊我沒有很強求每一組都能做得很好。
主要是讓他們經歷過檢視自己原先設定就好。
一來這真的很難。
二來連老師們都要想超級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