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週的第十八週
(上一週課程紀錄)
兩週後就要報告了,所以確保學生腦袋裡有跟我一樣的急迫性是很重要的。
否則常常就是老師在急,學生卻是老神在在,得要老師推一步才走一步。
幫助學生理解期末評分的程序也很重要。確保學生知道該準備什麼,要是缺交導致沒分數也比較不會有爭議。
尤其要請學生如果覺得有要調整的地方,一定要先提出來,這些都是保護老師的方法。
因為我很不耐煩用一大堆平時分數去做班級經營(aka威脅or逼學生投入時間)
因為學生很容易瞎忙,尤其是最重要的數據處理與圖表製作。所以預告一下今天兩位老師主要幫忙的部分。
你使用的縱軸呈現的數據有多靠近「真實的發電能力」
你讀取數據的方式會取到很分散的數據還是很集中的數據?
除了我的學生都是社會組以外,自然探究與實作課程(在領鋼內容中)本來就是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有更好的判斷。
因此,除了提及之前我們有用公投說明未來公民需要能夠判斷並正確詮釋很多科學資訊中的數據之外,其實也可以跟「錢」有很大的關係。
例如要投資的話,你必須要看很多數據來評估一家公司或是一種商品。
你選的數據是否在本質上能反映出一家公司或商品的實際狀況或是潛力,就是效度。
你取得的數據是否在處理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瑕疵,或是誤差很大,這就是信度。
因為一般的民意調查在取樣時都會造成很大的偏差(我們在第一次紙筆測驗就有這樣的題目)
這個很有趣,因為學生在沒看過時,真的不會知道可以這樣寫。
更有趣的是,他們其實看過,在數學課中,脫離真實情境,所以在這個學年度,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在前面的課程中想到可以寫在一起。
看得出來問題有哪些嗎?
橫軸的每一格代表的時間長度都不一樣,而且相差很多。
表示做圖的人要嘛真的不會數據處理,要嘛就是刻意地想要圖呈現某個故事。
以圖上的數據來看,如果2017~2019也合併為三年的話,其實就不會有「維持一段穩定」的感覺。也會發現2020只有兩個月的數據。
建議他們可以如何分工,例如分成四象限去分配。但是應變變因的決定與數據處理的兩位同學是扣在一起的。
大概等個十五分鐘,下去繞的時候,第一抓誰負責上傳海報連結。
第二個就用海報的版面分為四象限,問誰負責哪個象限。
學生都會一副啊呀安啦我們都知道要做什麼。
最後抓負責(左下角)數據處理的同學,他們討論出來的縱軸是什麼?
這時還會很自信地說是電流電壓。
然後再追問電流電壓都一直跳,怎麼決定。這時候學生就會出現卡住的表情。
有的時候反應快一點的會說是不同點加總平均,應該是上次口罩的經驗。
然後老師在反問「可是是上下跳、有負值欸,加總會是零喔」
這時候大概會
- 有五成的學生會呈現呆滯的表情。
- 四成會想到取絕對值,然後「所有正值(或變成正值的)數據加總平均」
- 只有一成學生會想到取極值的絕對值再平均。
我會提供一個情境,我想知道喝可樂會不會讓我血壓上升,因為裡面有咖啡因
接著在紙卡上畫出XY圖,還有上下波動的血壓。
最後問他們如果把波形上的每個點的數值加總後平均來代表我的血壓有意義嗎?如果有點怪的話,那該怎麼取呢?
等到他們能想到取極值後,我才會教負責數據處理的學生用軟體取極值。
(以上學生反應的數據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為學生是以用google sheet的操作來思考,技術性的問題讓他們即使想到取極值但因為不會用軟體所以就沒說出來也說不定)
看著學生想到怎麼取數據後,再學會用軟體很快速取得的過程,還蠻好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