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1n7lxv904b80h0h55f3eg6t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節目名稱:教育不一樣 ◎主持人:藍偉瑩
◎邀訪人物: 竹東高中 韓中梅 老師
◎邀訪主題:高中不一樣-解決問題人才
◎邀訪時間: 2022 年 03 月 30 日 8:30-9:30
◎播出時間:台中、台北 2022 年 04 月 09 日 08:00
◎錄音地點:線上
◎連絡電話(04)2260-3977*66 ◎聯絡人:鄭佳芳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3.雖然大家都常說解決問題,但您們的課程怎麼定義解決問題呢?
這是個好問題!
因為,四個字中的解決二字也需要定義,問題二字也需要定義
因為在與老師們討論的過程中,許多科的夥伴也都有疑問,因為他們的課程中本來就在"解決問題",到底這堂課有什麼不一樣?
這堂課對問題的定義是錨定在複雜而陌生的問題,經過很多次或是很多人的努力都持續存在的問題。
所以也就連動我們對「解決」的定義。
我們並不尋求讓問題降到零,而是透過小規模實測來確認在概念上是找到潛在的有效新解方。
這兩者加在一起就是我們這堂課的方向與範圍。
4.這樣的課程包含哪些內容呢?為什麼是這些內容呢?
關於課程內容,主要是程序性知識。主要有四個部分: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考量實際上有的時數與學生的經驗,會融合在進行專案中學習基本的概念。
至於為什麼是這些內容。這是關鍵的問題。
因為複雜的問題通常都已經有多方努力,但還持續存在是因為通常牽扯到許多的人事物,背後的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常常沒有花時間收集數據驗證我們心中的因果模型,就直接處理想象中的原因,希望減輕我們看到的後果。以至於設計出來的解方又創造更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就引入系統思考的概念,希望學生不要被輕率的推理綁架,而是要找到隱藏的因果關係。
(例如學生上課分心使用手機,常看到的方法就是收手機,但學生是因為想用手機而分心,還是因為不想聽課而分心。把手機收起來,學生就在聽課嗎?)
而問題經過努力還持續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持續用一樣的解方,而舊解方不會帶來新結果。通常是因為解方並沒有針對真正的需求,以至於設計出來的解方並沒有實際上的效用。我們的課程就希望學生能先挖出真正的需求,結合不同領域的策略與工具,設計新的解方。事實上,這也是創新的基本模型之一。
至於團隊合作,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通常是眾人所造成,因此很難透過一個人的處理就有太大的改變。
另一個關鍵概念是個人智慧與視角都有局限,如何結合眾人腦力有更全面或嶄新的思考才是重點。
最後是專案管理,以管理時間、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規劃專案,才會有機會去發展更有效率的方法,而不是線性的去處理各種事情,花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或是卡關而不自知。
以上四大部分就是我們針對複雜問題的形成與解決所組織的幾個程序性知識
5.老師們在開設這個課程前都已經具備這些課程的能力嗎?畢竟這些內容都不是學科原本的訓 練,老師們是如何展開自己的學習之旅呢?
哈哈,基本上老師們不要說開設這門課之前有沒有教授這門課的能力。事實上,除非有業界經驗的老師,在知識體的部分,決大部分老師比較熟悉的都是自己大學與研究所所學能涵蓋的部分。而在教學知能的部分,課程的進行也與老師們的慣用方法非常不同,如何提問、如何引導、如何減法教學卻又有具體成效,這都是非常挑戰的.
也就是說老師們需要從頭培養第二項師培專長。
在106年時竹東高中有一組老師對這樣的改變很有興趣,所以我們就請業界的講師來幫助老師增能。老師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十分有收穫,也就更有動力。
107~108年開始討論與規劃課程
109、110我們逐步發展與實施課程,有更多夥伴從觀課、協作與討論中學習
老師們透過觀察、思考、試行、遇到困難的過程調整自己的認知,我想是一定有收穫,不然不會有老師加入後就留下來了。
6.這些老師們都是自願加入的還是因為高中新課綱的不得不嗎?有多少比例的老師投入其中?
這門課的教師社群中,有1/3是一開使就自願加入,有2/3是因為課務規劃而進來後,覺得還不錯、有收穫,也就持續的留在教師群中。
我們目前穩定投入的老師佔全校老師的將近1/6
7.如果每個學生都要進行這樣的學習,老師們的負擔應該很重,這樣的課程中老師與學生的關係 是什麼?
在我們的教室中,學生才是主要的演員。老師負責在心中掌握戲劇大綱,然後老師觀察學生得不足與盲點,穿針引線的讓學生從自己與同學身上學習 ,不讓學生察覺,卻讓學生演出精彩的一齣戲。
簡單來說,學生覺得自己做得很順的時候,老師要讓學生發現問題而苦惱。學生很苦惱的時候,老師要想辦法讓學生經歷「啊哈我想到了」,但又沒發現是老師的推一把。
在這堂課的教室中,老師要很仔細觀察學生,也會從學生身上學到非常多,這對老師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也能讓他們在自己本科的教學中有所不同。
這就是我們這堂課師生關係神奇的地方。
【第二段節目】22 分鐘
主持人開場:這裡是台中古典音樂台 FM97.7、台北 Bravo FM91.3,歡迎回到《教育不一樣》節 目現場,我是藍偉瑩,今天進行的單元是高中不一樣,我們邀請到的是國立竹東高中韓中梅老 師,一起來跟我們聊聊解決問題人才的培育。
第二段提問:(每個問題回應可控制在 3 分鐘,較長的問題則可回應 5 分鐘。主持人會依據回應進 行必要的追問。)
【2-1】
1.剛剛校長跟我們分享了許多學校的作法與現況,想進一步詢問您,有許多學校也會教學生解決 問題,但有些可能聚焦在類似發明展的主題,我注意到竹東高中則是聚焦在社會議題與社會關 懷,這樣的設定有什麼原因嗎?
我們一開始設定的問題就是真實世界的問題,加上考量課程設計的原理,要是對學生真的有困擾的問題。而不是大人覺得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尋找問題的部分,完全由學生發想與尋找,老師不做任何的限制。
所以課程呈現的關注是完全反映了學生的關注焦點,像是假新聞、憂鬱症、行人安全、手機成癮等等。這也很明確地展現了高中生是關注很多社會議題的,並不是像一些資訊中描述說青少年不關心其他人或社會的。
所以我們沒有設定要聚焦社會議題與社會關懷,而是學生的確是這樣關注的。
2.學生在這門課的學習都能適應嗎?畢竟這與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差異很多。
學生的確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這堂課的學習。
他們要將學習的責任領回去,要接受真的自己要做決定,也要適應一堂學測不會考,但好像也混不過去的課程。我們有學生說,這堂課是竹東高中最燒腦、最不能放空的一門課。也有學生說是三年下來他唯一覺得有用的課。還有一個描述很妙。有個學生說這堂課都不知道在學什麼,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後面就有自己想像不到的成果。
不過事實上,老師反而需要更多的適應
3.可能會有人擔心有些學生的基本學力並不好,也能做這樣的學習嗎?您的觀察呢?
這樣的課跟基本學力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因為要學的是程序概念
更何況我們的主軸就是你碰到相對陌生的問題時怎麼辦。當這個世界出現一個我們從未面臨的問題時,本來就是大多人的學力也就不夠。如何用基本的原則去判斷才是重點。否則我們可能得學一萬倍以上的東西才能對各種問題都有足夠的學力。
用兩年前開始的疫情為例好了,台灣社會有多少人對病毒生活史、免疫系統中細胞激素運作機轉、疫苗作用詳細機制有足夠暸解?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我們少少的學力作出決定,不是嗎?
退一千不來說,現在大多的問題好像都是學力很好的大人合力造成的,對吧?
退一萬步來說,小學生也是有類似的課程的
4.這樣的學習經驗對於學生學習是否產生影響?或是未來的生涯規劃是否有不同的啟發?
最具體的影響是我們的學生用自己的作品作為申請大學的歷程檔案時,百分之百都引起了教授的好奇與肯定。在我們的課程中,的確第一步就是要確認問題的定義。
而很多學生很誠實地說,這堂課的作品是三年中唯一對他們有意義的,是屬於他自己的。
也是他們最能對應到職涯選擇的部分
5.有沒有什麼樣的學生的故事讓你印象深刻,也能幫助我們的聽眾了解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的影 響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很困難的一題。因為每組學生的故事都很精采,都讓我印象深刻。
但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的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心態與眼界決定了孩子三年後的樣子。
在每一屆會有些孩子非常在意成績,一個課程會不會在學測中被拿來考,決定了他們是否要花心思在這堂課中。甚至有些孩子近來竹東高中就是希望透過繁星上自己喜歡的大學。如果月考不考,他們就不太會花時間在這科上。
有一組學生就集合了四個這樣的成員。其中一個乾脆不來上課,其他三個則是以最少付出為原則。他們以為不考試就可以躺著過。他們沒看出來除了學測之外,第二階段的競爭並不是靠考試成績。也沒看到這一科若是不及格或是零分,對繁星的影響。這樣的選擇其實很有趣。
不過我們的課程其實評量標準很硬,是由全部同學一起平分,這一組的分數是不及格的,連他們在重修時的表現都還是一樣,看得出來覺得有交作品就應該要給他及格的態度。
結果是學期成績被拉低,影響他們心心念念的繁星,在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也非常吃虧。
另一組也很在意成績的同學,有不一樣的決定。他們選擇權利全力產出好的表現,花了非常多時間,找了很多專家學習,製作了一件非常漂亮、使用環保素材的雨衣,學校的老師們超級喜歡,都說想要預訂。
而這個作品也幫助同學以特殊選才的方式直接就獲得心目中的科系錄取,另外幾位則是因為有精彩的學習歷程檔案而非常加分。
6.家長對於這樣的事情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或是家長在這件事情中的角色呢?
我們的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後花一些時間去思考或是去做實地調查。如果家長給學生感覺是因為這個學測不考,所以不要浪費時間,那麼學生就很吃力、很可憐,因為許多家長並不清楚目前的升學措施。我們的確遇過許多這樣的家長。我們也感到有趣,因為這些家長通常可能是抱怨學校教育跟實務脫節、會抱怨新進的員工缺乏我們課程著重要教的能力的同一群人。
但也有家長全力支持孩子在這堂科的時間需求,而且還提供孩子在這堂課的旅程中所需的協助。我們看到這樣的孩子都會有他們自己感到驕傲的產品!
7.如果要讓這個社會成為支持這樣學習的力量,你會想跟大家說甚麼呢?
現在的國高中生進入職場的時間大約是2030年,到時候他們面對的工作需求會跟我們很不一樣。
既然未來的需求改變了,那麼教育現場若還是跟我們小時候學的一樣、有一樣的風景,那就太奇怪了。
透過苦讀苦練可以做到的,人工智慧與機械智慧都會做得更好,因為現在世界運作所依賴的知識體實在太龐大了。
掌握運用知識與能力的能力,能夠分析而得到別人沒有的洞見、能夠跨領域轉移的創新才是未來不被取代的基礎。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要在培養我們的孩子成為被取代的人立,而是要求學校、幫助老師把孩子培養成能運用人工或機械智慧而發展創新的人才。
非常感謝中梅老師帶來這麼豐富的分享,相信各位聽眾應該跟我一樣都很感動,也很感佩老師們 為學生做了這麼多的努力,期待社會大眾能夠持續對於高中現場的改變與付出給予更有力的支 持。
【教育不一樣】邀訪通告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