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11102問題解決調整-資料收集模板、現象流程模板、追問為什麼的規則、視覺化的媒介


本篇一樣長篇大論。紀錄了四周的課程調整。

分別有

  • 資料收集單元
  • 資料收集模板投影片
  • 現象流程模板
  • 五個為什麼的追問規則
  • 五個為什麼的海報版面改變
  • 五個為什麼下次改直接用心智圖軟體練習


又到了下學期。

下學期的週數比較少,對於要大量實作、趕不來的課程是很大的挑戰。

有些班級的課程被接連的放假及考試吃掉超多課,實際上課的時數根本少的誇張。

但我倒是不擔心(不擔心到我其實沒有像我的其他課程一樣預排各班的實際進度。)


因為真正重要的是

  • 重新認識問題
  • 找到隱藏的槓桿點
  • 設計對焦槓桿點中使用者深層需求的產品定位
  • 製作能測試的產品原型
  • 快速進行低成本的小規模測試

至於產品是否完整製作、成果發表是否要做影片,其實都不是直接連結到學習目標。

因此都可以用時數較短的方式進行。


不過我還是好奇如何上的更簡潔。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中學到我要他學的東西。

這當然不可能靠講述法完成。畢竟連老師們在學的時候,講了超多次也還是無法順利做完。

也好奇我可以如何利用不同的引導方式,讓學生更願意用課餘時間投入專案。

所以這學期我測試了幾個新的連接方法

----- 

資料收集單元

首先,在開始介紹資料收集的方法前,先引入了這張大魔王模板。

這是在第八週以後才會完成的模板。


上半部是將收集到的方案依照處理的階段放上去,也會分析這些方案主要的策略。

下半部是在接下來的單元思考個階段中的使用者真正的深層需求。

看看上半的方案訴求是否有對應到下半的使用者需求,如果沒有,會用簡單的方法找到產品的方向。


在這邊就引入,是因為想讓學生知道接下來找資料後的最終目的。

想要減少在之前授課時,有一些學生覺得有找到資料就好的現象。
希望他們能一邊找一邊評估資料的品質。

資料收集模板投影片

第二,在資料收集時,除了提供學生在上學期開始使用的資料收集模板投影片(李淑蓮老師提供)外,更說明了四張投影片的用途並不是填滿就好,而是知道現行的解方中,有哪些可以是經過一些改變就可以有大幅的提升。


      


這邊雖然後面就是學生試著去練習搜尋資料的方法,但是會ending在強調四張投影片的搜尋面向:

  1. 相關的法規、原理有哪些?
  2. 其他的國家、城市怎麼成功的?
  3. 目前台灣有哪些團體正在推動相關的行動?
  4. 目前台灣的政府有哪些相關的政策?

重點是要找到目前最有力、最大規模的行動,看看可以如何做最小出力、最大改變。

免得別人都已經做到立法階段,我們還浪費時間在做圖片、海報做宣導

(之前真的有學生要這樣做 --在福利社做海報宣導不要拿吸管-- 因為他們當時認為這門課就是有做出一個東西就好)



真正重要的是在看過四大面向的資料後,要如何調整自己的問題


所以老師跟學生強調的重點是,要記得時時思考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要記得一直評估資料的品質喔~(投影片由黃怡菁老師設計,內容改變自我的好友)


而不是寫完、填完那些投影片就好,是要從自己收集到的眾多解方中,篩選值得投資時間的解方。

從後來學生的報告狀況來看,是明顯有比之前的實施要更有品質。

(當然,強調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要讓學生知道是為了幫助小組未來在做創新時更有效率。不能一直強調要「完成」,而是不斷優化放進去的資料)



現象流程模板

在上面資料收集課的結尾時,學生其實才剛開始搜集資料,還有很多工作是要回去做的。
所以我跟學生說幫他們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專屬的現象流程模板,他們可以搜集資料時,試著對應看看。

有下面三張不同類型主題(正面是示例,反面是空白、作為練習用)

主要是社會行為、法規訂定與執行有關。例如菸害防制、交通安全、減碳等等。


主要是跟某類物品的生產、消費與處理有關,例如塑膠製品、垃圾、衣物等等。


主要是要改變個人狀態或習慣。例如飲食、晚睡、拖延等等。


可以建議學生一邊找資料,就一邊塞進去對應看看。
如果發現有些階段沒有對應的資料,就可以很快發現自己可能浪費太多時間在其他階段。

老師講的角度一樣是「我提供一個好東西來節省你的時間」,而不是「我規定你要完成我要你完成的事」

(所有課程的學習任務都適用,要讓學生覺得老師交代的事情是在幫他省時間,而不是完成老師要完成的事)

(我有夥伴曾經不斷強調要完成這個、要完成那個,又每次都要加上「你們班被放掉好多節課,所以你們要加緊完成!」這樣的描述。對於學生來說,不止並不覺得是在完成自己的事情,更會覺得無辜。因為放假不是他們決定的~)



資料收集結果報告

在以前的學期,這邊會規劃接著讓學生上台報告。

用途有兩個。


第一,是希望學生有個mildstone的感覺,因為我們沒有段考,常常讓學生覺得不用在意。


第二,我們發現如果有讓學生上台,可以讓一些比較慢不經心的組有機會發現別人其實認真很多。


但是過去常常發現學生在後一週回來時,找到的資料很少(也跟我們過去用的模板有關,過去的模板比較開放性),逼得老師只能加一週讓他們補資料,再下一週才上台。(一共花三週)


不過今年我們用四張更有架構的模板,顯然讓更多組能夠在第二週時,就帶回來很棒的資料。

所以我就能更放心地直接讓大家上台~~

沒準備好的一樣要上台。老師都不用罵人,他們自己就會知道自己沒做好。

(我們給每組四分鐘的時間,但資料找不好的小組,通常會兩分鐘就結束。我只有默默說,「結束了嗎?」。這樣就已經夠了!)



五個為什麼的追問規則

除了延續過去的流程,今年加上讓學生能更簡單理解的規則

(但不見得能順暢運用)

(不過連協作的夥伴們,好像也都是理解容易、應用難)


典型的起始問題如下:

  •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規劃每日飲食、飲水、運動、活動及作息等的時間與內容,讓自己有七小時以上的睡眠,且不易中斷,而有的人不行?
  • 為什麼有的國家或城市可以有較多經費、建制法規與配套,增加大眾運輸路線與班次,而有的國家或城市不行?
  •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依規劃管理自己使用手機、完成各項工作的時間,而有的人不行?
  • 為什麼許多國家或城市的餐飲店都大幅使用環保杯取代塑膠杯或紙杯,而台灣的餐飲業卻仍大多使用塑膠杯或紙杯?
  •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成功改變說話習慣及慣用語,而有的人卻不行?


句型都有兩個元素,A與B比較+與現象流程直接關聯的關鍵字

這樣的提問設計是希望學生在回答時,能比較成功與失敗案例中,各種面向上有哪些差異。

不只能夠找出成敗的差異點,更能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前一個階段時,有哪些資料沒收集到!!


不過,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只有在進小組引導時,才會就學生寫的內容,點出沒有對應起始提問中的面向與對象。

這學期改成在統一說明時,就強調兩個回答與追問規則

  1. 回答或後續的追問都要有A與B
  2. 回答或後續的追問都要有現象流程直接關聯的關鍵字

(當然同樣有學長姐的海報作為可能的歪樓示範)


在學生的練習時間部分,這學期的規劃與執行也更有架構。


在第一階段的發想起始提問的第一層六個回答時,我有在小組內協助調整學生練習的答句。


在這個階段開始前,我請小組內以兩人為一單位,發想三個回答。
一組就是兩個單位,共六個回答。

所以我進小組時,只就兩個單位各調整一個回答的「句型」,也只點出根據規則(沒有A比B、沒有關鍵字)所能看出來的差異。


學生會沒辦法看出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句型,所以也會示範如果根據規則提出的答案,能引發後續追問時的不同面向。

(比對學生原先提出的回答)

通常我會示範調整一個回答,剩下的就讓學生練習。我第二節課再繞回來問問狀況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中(還有下一個階段也是),老師們有兩個要避免的地方

  1. 老師很容易掉入句子的內容。引導的方向變成與主題有關,而非「句型正確後能引出精彩的下一個問句」。

    這樣的風險有兩個。
    一個是老師自己對這個主題的認識可能本來就是「不全面」的。
    (這是「偏頗」、「不足」、「以為自己了解到可以指出正確的方向」的委婉版)

    第二是老師是以「處理熟悉問題」的起點在引導學生,學生會發現老師指出要改的部分是因為「老師懂這個」,而不是「老師懂處理陌生問題時的方法」

    這個部分除了無法讓學生體驗正在學的工具有多少威力外,也容易在後續引出「老師你都知道,心裡也有答案,那幹嘛不告訴我答案就好」

  2. 另外容易掉進去的陷阱是希望每個句子都是完全正確的句型
    在這個階段只要能夠讓學生看出來句型的威力,然後有練習到就好。

    因為在下一個階段中,學生在追問五層為什麼時,常常也會遇到應用的困難,又回到原來的簡化答案。

    但是,其實後面的單元中,還是有機會讓學生真正想要做的方向pop out,到時候再來把這個巨型放進去,找到真正的需求就好。

    時間上會經濟許多。因為現在這個階段都還是在發想而已,如果每個答案都要搞定,那一個班會有54個句子要調整。(五層為什麼完就有540個!!!)
        後面再做就只剩9個句子~~~


五個為什麼的海報版面改變

之前的讓學生將追問後的結果寫成海報。但版面不夠大,所以學生通常只寫最多三條線。
(以前的)

今年因為學生真的太認真,有許多都是回家將六個起始回答做好了延伸。

如果沒辦法都寫出來,實在很辜負這份心意。
而學生也會覺得如果根本不用寫出全部,那就像那些沒回家做的學生一樣敷衍兩個就好。

所以今年想辦法換了版面讓學生寫下去(實在還是太擠)
(李淑蓮老師提供)


五個為什麼下次改直接用心智圖軟體練習,製作樹狀圖

除了上面講的版面實在太擠,同時我猜測學生會因為不想寫很多字,或是重複寫覺得煩,所以傾向於寫下較為簡化的提問或答案。

不過今年可能因為前面各週的種種安排(包含我的專案展示、學生之間流傳的親子天下的訪問),讓學生更用心的對待這個課程,所以投資更多時間的小組變多了。

原本安排在世界咖啡館後,有讓學生把所有問答整理成樹狀圖(不是心智圖),這學期也的確是這個順序。

但考慮之後改為在第一個問答就直接用心智圖軟體,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複製文字做對應句型。

以前其實也有考慮,但因為那時還沒有兩個規則,也沒有學生的作品做調整用的示例。



今年有兩個規則,也有學生的作品做調整前後的示例,下學期應該會考慮在剛進這個單元時就用心智圖軟體。

往年讓學生用心智圖軟體時,會花很多時間在解決他們的技術性問題。

但今年幾乎沒有,應該是有部分學生在之前就有使用。所以組內可以互相教學。

我只有

  1. 示範用心智圖軟體可以簡單地複製貼上,確保句型正確,引出不同的追問
  2. 請學生找一個可以線上共編的心智圖軟體
  3. 把連結貼在雲端教室的貼文
  4. 把我設定為共同編輯者
然後下去繞兩圈
第一圈問決定心智圖軟體了嗎?
第二圈問誰貼連結給我

這樣就搞定了












操作示範用







雲端教室貼文




這學期的學生是在畫完五個為什麼的海報,並且進行世界咖啡館後,才將問答整理為樹狀圖。

————-


——————-


後來透過不同班級學生的回饋,我發現協作夥伴們可能還在拿捏回應學生的方式。

可能比較容易第一時間說學生從頭就錯,但沒有帶著學生看到要怎麼改,或是學生會覺得老師說得正確方向跟自己的來比,只是內容不同,也看不出來到底自己是錯在哪裡。

我有反省,可能這樣的狀況是來自於我。

我這學期帶大家做流程模板與五個為什麼時,比較會直接點出要改的地方。

是因為大家都是老師,相對設定比較高的理解標準,也設定對挫折的耐受力比較高,就沒有仔細調整我的語境與用詞(如果是帶工作坊,我會有不同的設定)

可能讓大家誤會跟學生討論時的語境跟用語。

學生在這個階段會很努力想要學習,自然跟老師討論時就特別在乎老師的反應。
所以記得盡量避免跟學生說「是錯的」、「有問題」、「這樣不對」

可以先用架構來幫助學生改句子,例如問如果把問題中的A、B與關鍵字融入的話,句子會是什麼樣子。
讓學生試著回答後,再帶他們看修正後的句子會引出不同的問題。
再讓他們回去整理。

又或著是可以試著問學生,他們句子中的形容詞、副詞或是評價結果,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將例子取代那些字詞。

大家要練習把「這個不對(有問題、錯誤)」或類似的句子「吞掉」
真的是要吞掉喔,不然學生會超級挫折,最後就會生氣與放棄。

先想好自己可以帶學生討論什麼,再開始跟學生討論。

跟學生討論並不是讓學生發現自己錯誤,而是帶學生發現原來有新的、更好的寫法。
而這些寫法的確就是遵循著我們給的規則,還會帶他們到更好的一層。

如果只跟學生說他們錯了,而沒有讓學生知道如何可以更好,那麼一來一回時,學生只會留下「我怎麼改都會被老師說不對」,會很沮喪的。

打槍留在老師之間,上課時要記得轉換呈溫和而有建設性的人設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