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111探究實作B第六週-論證大結局walking gallery + peer voting + 視覺化提取通則+ 合作學習

這學期探究實作的論證課程,有不一樣的進行的方法。

一共三週六節課。

這篇記錄的是第三週的兩節課。

使用了walking gallery + peer voting + 視覺化提取通則+ 合作學習

利用同學的作品與視覺化的提取過程,在最後全班共同產出學習重點!


課程中的元素在概念上都還是跟之前一樣,先讓同學做個人練習、然後做小組彙整的海報。

但是今年省略了讓學生用「活動」做小明暗戀小美的論證,而是老師上課用「問答」引出三種反駁,也就是資料有誤理論不適合以及例外。

接著就直接進入利用碳酸飲料來論述與練習論證。

接著學生會先在筆記本上做自己的練習,這大概就是論證第一週的課程結束。

第二周課程請小組四個人將自己筆記本上的練習彙整並且繪製在海報上。這要花很多時間,並且可以讓學生利用投影片的模板先做彙整,才能衡量版面。

(這個是去年課程沒有的,去年的課程是利用護貝的大張海報當模板,讓學生利用黏貼上去的白紙做練習)

有學生問為什麼要畫海報,我們提出的說明是「用手寫時會更為謹慎,用電子版的比較容易用剪貼的方式將資訊堆積在裡面,沒有仔細思考資訊之間的關係,甚至忽略資訊中的錯誤處。

在這個部分,老師會在組間進行討論,提醒同學在推論邏輯的部分要小心訴諸可能的謬誤。

因為「可能有副作用」不代表「一定」會有副作用!要怎麼樣去避免訴諸可能的謬誤請同學做思考,另外就是試著讓同學去看資料的部分是不是完整地比較了兩種不同飲料的成分。

在這個階段都只是提醒,並沒有要學生寫得非常的完整。

只要有一兩組學生在各個項目裡面有不同樣態的呈現,讓老師在下一週做後設整理的時候有材料可以用就好。所以不需要讓學生寫的非常的完美或完整。

在這個階段各組的進度會差異很大

在這一週結束的時候,兩個班都只有部分的組別完成。

但因為教室中其他的牆面必須留給其他課程,所以我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每個班海報貼在不同牆面。

我先將兩個班已經畫好的十張海報依主題分區域貼好,並且用便利貼註記我下週要幫學生提取的重點。

(在看學生的海報之前,本來就有預計要提取的重點。我是在海報中找我要講的,而不是看了海報才想要找什麼...)

(提取的重點:

*資料有沒有都列出來
*列出來的資料是否都有論據對應
*論據是否對AB都有論述
*論據以連接詞形成有因果關係的段落
*論據是否有引用劑量條件減少訴諸可能謬誤
*反駁的三個來源-資料有誤、其他原因、異例或例外)

等到第三週上課前,我才把後續補畫完的海報貼在暫時空出來的黑板上。

黑板區的海報就不是用來提取重點的,而是帶學生用已經提取的重點來看論證的策略。

第三週上課前的海報佈置長這個樣子。

因為有這樣子的兩個牆面的佈置,空間上是比較寬的,所以加上我需要學生在我講解之前熟悉海報的內容,也就是學生必須要看過海報內容,這個就需要經過一些設計。

如果只是請學生去看海報內容,學生不一定會有興趣仔細看。所以我設計了兩個元素。

我先說明第一面牆是以主題為區分,所以請同學先去看跟他們相同主題但是不同組別的寫法,這就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然後請他們去看不同主題的小組在不同欄位的寫法跟他們有什麼不一樣。這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這個部分是用「好奇我比別人好還是差」提升他們的動機。

第二個元素是利用學生可以作為評鑒者的角色來提升他們參與的動機。

所以就發給他們圓形的貼紙,請他們貼在他們覺得很欣賞的寫法旁邊。

這一段大約10-15分鐘。

學生非常非常認真!!!

========

等學生看完,就可以開始帶全班一起看「我想讓大家特別注意的部分。」

下一階段需要學生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個過程的重點,但我講的部分雖然時間短,但資訊有點多、也有不同層次,怕學生等到要寫的時候就忘記了。

所以會請學生先打開筆記本,準備紀錄我們可以從大家的成果中學到的東西。

而且我會先大致說明待會講的分段。

  1. 第一面牆:如何利用格式與規則來讓自己的論證更為完備
    • 在「資料」部分,有不同的寫法,各有不同的用途與風險。
    • 在推論邏輯的部分,有不同的架構與撰寫模式,還有避免邏輯謬誤的方法。
    • 在反駁方面,也會看三種找反駁的方式。
  2. 第二面牆:
    • 會用第一面牆看到的格式與規則來練習評估
    • 看整體的論證策略

=====================

接著就是重頭戲囉。(老師要非常注意用字遣詞,我在下面再補充)

首先會說明架構中各部分的功能!!

我們之所以要學論證,是因為希望讓「自己的」論述更加完備,也就是在檢視自己的主張時要先考慮資料是否齊全。

像是推論過程有沒有邏輯謬誤,如果有找到可反駁的漏洞,就應該思考如何將漏洞補好,成為自己論述的內容,也就是對於自己而言,應該要盡量減少可反駁的論點

而另外一個用途,就是在聽「別人」提出主張時,能夠發現他的推論邏輯當中的謬誤,或是可以反駁的地方。

所以在資料的部分,就應該將要討論的資料都列出來,讓參與討論的人都很明確的知道共同的起點。

資料的部分就是每一個人看都一樣的具體事實,在我們的練習裡面就是瓶子上的成分。

而每一個成分對於健康的影響,是每一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見解,或是參考的來源,所以應該要寫在推論邏輯當中。


先看大家在資料部分的寫法。

1.這一組很詳細地把所有的資訊都詳細地列出來,非常完整。

2.第二組則挑選了自己要論述的資料,以比較的形式寫出來。這是很簡潔扼要的寫法,要小心潛在的風險是自己沒有列出來的資料中,可能會潛藏著影響自己推論邏輯的資訊。

3.第三組也挑了自己要論述的資料,而且以句子的形式描述,對讀者來說非常友善。讀完文字之後,就可以清楚的了解作者的意思。

4.第四組的寫法有更大程度的整理與精簡,用很少的字就能呈現兩者的差異。對於熟悉這一個議題的讀者來說,可以快速地知道兩者的差異。

對於不熟悉這個主題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比較費力氣。所以需要考慮自己的讀者,來調整呈現的方式。

5.第五組用了另外一種整理的方法,他們先將只有其中一種飲料有的成分寫出來,再將兩者都有全部一樣的部分另外列出。在許多科學報告上面也會見到這樣的呈現方式

6.第六組這些法則融合前面的兩種方向,精簡的列出兩者的差異,又將飲料的名稱標示出來,再加上符號與顏色的區隔,所以即使是不熟悉這一個主題的讀者,也可以相對容易理解。

這邊也有一些些風險,因為圖與表還有符號,通常只有使用的人也就是作者是最清楚的,讀者可能會誤讀。所以一般我們在想要論述清楚的時候,即使圖、表都已經整理好了,還是會用文字描述。

我會舉左邊那一張海報來做例子。

因為我原本看不懂這個海報上的內容,問了作者才知道原來這有一些符號有特別的意義,在沒有他們結束之前,我並沒有辦法理解這些符號的意思


接下來要講論據的部分。既然剛才我已經站在整個牆的最右邊,所以這時候也是從最右邊開始往左推。

7.在我們進到論據之前,這一組用了很安全的方式撰寫論據。他們用對應上面資料的順序,列點描述理由。這樣他們自己就可以很容易地對照是否有缺漏論述的部分,對讀者來講也很好的對照,會很安心的知道作者並沒有漏掉任何事情。

8.這一組也是有依照資料的順序做論述。而在論述的方向上,集中在A飲料的優缺點。
  
9.如果同樣看論述的方向,這一組就同時有說明A與B的優缺點

10.這一組還使用了A的缺點其實沒有影響的技巧來幫A加分

11.如果看論述AB優缺點的話,這一組的描述有點讓我疑惑,因為好像是要主張A比較好,這邊又說不建議喝A...我有點困惑,這是要支持自己的主張還是反對呢?

12.我們看這一組的寫法,用連接詞將原本列點的說明變成一段有「因為....所以...」的段落,在語義上就可以讓自己發現是否有方向不明確的部分。
如果回到上一組的描述,但在「不建議日常以A取代...」句子最後加「所以....」的話,就會發現語意上怪怪的,就可以及時調整!

有注意到嗎?我全部都沒有講「對」、「錯」、「有問題」


接著我們來看大家用了哪些方式減少「訴諸可能」的謬誤(這個時候我又回到牆的右邊)
13.這組有使用「過量」的概念來限定會有負面影響的時機

14.而這一組更以明確地劑量來做為條件

15.這一組同時用到生理條件與劑量作為交叉限定條件

以上都可以讓訴諸可能的機率降低

16.而這一組的論述方向很有意思,其他組都是用數字來限縮適用範圍,但這一組則是擴大適用範圍!我有提出當時跟這一組討論的過程,跟他們如此論述的原因。

因為我說我常常喝完咖啡沒多久就打呵欠或是倒在沙發上睡著。
結果他們找到資訊,大家都會有影響,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要來看反駁了。
17.我們大多講代糖的組都引用了一些研究結果的資訊,這一組是唯一找到「相關研究的贊助者就是代糖廠商」,所以資訊可能是值得懷疑的~

這就是反駁的可能來源之一「資料可信度(資料有誤)」

18.這一組在論述提神效果時,有提到可能有其他成分也有提神性。

這就是反駁的可能來源之二「其他原因」

19.這一組的反駁太值得我們關注。
這邊說到所謂的負面效應其實都要喝超多才會有,意思是其實平常不會有這樣的情形!

也就是反駁的可能來源之三「理論的適用條件」

20.這一組也有這樣的方向,用比例評估出所想的正面效應其實可能微乎其微

21.如果已經在自我反駁時找到條件不適用,那麼可以像這一組一樣,把反駁給反過來寫,變成自己的論據!用到「反反駁」,超厲害!


這面牆講完了,要進到第二面牆。
先跟學生做個小總結(要講慢一點)
資料的部分:可以詳列、比較、列點
論據的部分:資料跟論據要對應、AB都要比、用劑量跟各種條件限定來減少訴諸可能的謬誤
反駁的部分:資料可信度、其他原因、理論適用性

我們就帶著這些規則來看第二面牆

這一組的資料就是用比較式的寫法,也完整列出。

而論據的部分每一點都有對應,而且寫得很多。

這邊可以看到另一種主張的升級寫法。用條件框架了主張的適用範圍,嚴謹度提升了。

所以我們看到科學報告的主張都很長,就是在使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報告只適用在特定的討論方向。

左邊的這一組更是加了「長期」來作為討論的條件。

右邊的這一組因為想主張喝到的纖維量足夠就能有健康效益,所以先建立了「纖維可樂中的纖維跟水果中的纖維在種類與功能上是相同的」的連結,這樣要連到主張就沒有斷掉的推理。非常精彩!

這邊要小心的是「麥芽糖糊精與菊糖同屬可溶性纖維,因此部分穀物根莖和可口可樂纖維+的膳食纖維種類和功能皆相同」

我並沒有點破這個部分,因為這比較跟學生對「可溶性纖維」的概念很陌生有關。
而這個部分的重點並不是在教學生膳食纖維,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澄清,只要讓他們知道邏輯上「同一類」不能代表「完全相同」就可以了。

(同樣的迷思常常出現在學生看生物課本中在描述類別與從屬關係的內容)


左邊這一張一定要看的是反駁。
因為這一句話,把大家的論據都轟掉惹。「副作用都在攝取過量才發生」根本劑量砲!

所以右邊這一組就利用劑量條件,還加上實際條件來避開劑量砲~

最後這一張同時用了多種技巧,既用到邏輯連接詞來處理論據,還加上劑量條件與比例評估!

接著請學生在筆記本上紀錄「從大家的成果中,有哪些關於資料、論據、反駁的寫法讓你覺得很重要、很棒,要記錄下來提醒未來的自己」

像是在寫報告或是未來論證時要記得的,最低程度,在準備期末考時提醒自己。

接著每組發八張黃色的紙條,請小組彙整要分享給全班的重點。
2張給資料,4張給論據,2張給反駁。

請他們貼在白板的海報上
(因為有很多班會用到,又要快速貼上,所以用海報紙噴完稿膠)
(為什麼在白板?因為白板後的牆面是張貼生物課的海報用的)

這個是在下週上課前,會跟協作老師一起整理成重點式的海報

到這邊就下課惹。
這一週的第二節課是為了水質調查定題
[後記]

在去年的時候,因為我教的探究實作只有兩班,在進度上也沒有機會繪製海報,所以今年畫海報是新的。

還好在課程中我們都已經養成學生會在周間來補寫海報的習慣,因為他們會知道下一週老師要用帶大家看各組的海報的優點(所以是開心的經驗),或是要上台報告,雖然我們也都沒有說如果沒有完成會怎麼樣,但是學生都還是會來完成。

今年有三個班,其中兩個班在同一天,進度也比第三個班要快兩週,再加上我其他的課程也都會有繪製海報,需要貼在牆上展示,所以怎麼安排空間跟變化活動就是一個考驗。

雖然大家看到我把海報貼在牆上去作課程的安排,但並不代表一定要這樣做,或是一定只能這樣做。

例如可以將海報做橫向的黏貼一五張為一個單位,捲起來收藏,上課前再請同學幫忙貼在教室的牆上也可以。

今年我的班級數跟組數都很多,再加上禮拜一早上的第一個班在結束的時候只有六組把海報完成。

下午的第二個班也只有四張海報完成,其他的都需要在周間陸陸續續來完成。

但是我必須要先把海報攤開來做檢視,還有綜合整理,用便利貼標記出我要講的故事,這是沒有辦法等所有的海報都完成才進行的,因此我也沒有辦法把兩個班分開來貼,因為如果分開來貼的話,就必須要把牆面空在那邊,沒有辦法做其他的運用,只能等補畫的海報貼齊。

所以我決定在兩個班上完的時候就將十張已經完成的海報貼在牆上,相同主題的放在同一區。

然後先把我要講的內容標記貼好。

 

在第三周上課前學生才陸陸續續把海報畫完,只是我已經沒有時間將後來補畫的海報做整理與標記。

即使有時間,其實我也沒有空的牆面,但是又非得要貼出來並且帶學生看過。因為學生是花了非常多的心血把它畫完的,所以如果沒有貼出來又沒有講解,這會讓學生下次再做類似事情的時候就不想做了。

所以我是在上課前把黑板原先的課程其他課程的內容撤掉,把第二波海報貼上去,規劃不同的用途。

所以我的規劃是這個樣子的。第一牆面做結構性的討論跟學習,看資料、推論邏輯及反駁三個部分的寫法,與特徵,看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寫法與用法,讓自己的論述更為完整,也就是讓自己的思考有自我反駁,以及優化推論邏輯的方法。第二波牆面就是看策略性的運用。

這樣就不會讓海報被貼在第二牆面的同學覺得為什麼自己的海報被老師用便利貼標記為值得學習的地方比較少,因為是在講比較高階的東西,他們就會比較釋懷。


另外一個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定不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海報沒有被注意到。
所以第一面牆的每一張海報上我都會確保至少有兩張以上的便利貼註記

最後一個一定要小心的是老師的措辭。

學生都是第一次學論證,也面對陌生的主題,又花了大把時間去思考。
老師真的不能在語言及態度上讓學生覺得「老師覺得我們這裡也『錯』、那裡也『錯』」。

可以說「不同的寫法有不同的考量與影響,也會有不同的風險」,「我們一起來找怎麼寫比較安全,能確保自己論述的完備性」

也不用擔心學生不知道自己有錯誤。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都會一直比對自己的海報。

老師也可以在海報上以問號註記,但不用在全班面前提出。
會在意的學生自己就會來問老師。
而不會在意的學生若是被在全班面前提出,多半只會覺得丟臉、沮喪,而不會真的從錯誤中學習。
而且,當自己的海報比較少被提到優點時,學生自己就知道自己的成果是有問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