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親子天下X翻轉教育podcast特別企劃訪談

 親子天下X翻轉教育podcast特企訪談

預錄時間:3/27(一) 下午3:15 - 4:00 (節目長度約30分鐘)

播出時間:翻轉教育podcast 4/12(一) 上午7:00

          親子天下podcast 4/12(一) 下午2:00

主持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主編邱紹雯

來賓:竹東高中韓中梅老師 


訪談主軸:

當ChatGPT 遇上 PBL特別企劃系列-台灣挑戰篇

「問題解決課」如何教會真素養?台灣又該如何培養出會教問題解決的老師?



Opening:

當ChatGPT比人類更會考試,甚至能打敗90%美國律師資格考生。

當知識供過於求,AI比人類更懂得綜整知識及推理時,AI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和人才? 

親子天下與翻轉教育三四月特別企劃「當ChatGPT遇上PBL」podcast特輯,邀請各領域專家,從不同面向帶領家長及老師重新看待孩子們的學習與教學。


在前幾集當中我們從對教育產業的衝擊、美國PBL經驗的借鏡以及家長端的因應來看,這一集要將把視角拉回台灣的高中教育現場,其實在108課綱上路三年來,台灣其實也很多學校及老師們非常努力在教學上做改變,希望打破過去傳統單向的知識傳遞,而能真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如何把知識用出來,這是不管AI時代是否加速來臨下,原本就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經在努力的方向。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的是竹東高中的韓中梅老師,這次親子天下三月號雜誌當中也有特別的專訪,因為在竹東高中有一堂很別的問題解決課,列為校內必修課程,今天要來跟老師好好來聊聊這堂課希望帶給孩子的學習,也要一起來請教老師,在面對AI時代下第一線教師們的新挑戰。


先來歡迎韓中梅老師~~

Q1.可以先請老師跟聽眾朋友們介紹一下竹東高中這堂已經推動兩年的高二校定必修課程的由來?這堂課設定的問題解決,當中希望學生要能夠從無到有去解決一個與自身相關的問題,這整個歷程當中是希望學生學會怎樣的能力?


竹東高中在105學年度時就啟動校訂必修的討論,從各科老師一起討論希望有的學生圖象,而大家共同希望學生能具備、但在現有課程中難有時間教導的能力有閱讀理解與問題解決,因此訂為校訂必修。


問題解決的部分著重在解決真實世界中的重要議題。


所以問題解決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學到如何解決陌生而複雜的問題。可以是重大議題,例如更有效率的減塑與減碳,也可以是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健康而有效的減重方式。


要解決陌生而複雜的問題時,尤其是環境或社會永續方面的複雜問題,需要有四個能力,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


系統思考幫助我們找到問題背後隱藏的槓桿點

設計思考幫助我們針對槓桿點設計能針對使用者需求的產品,並且用最低成本的方式進行測試與修正

團隊合作能讓我們突破個人框架與盲點,也能產品的製作更快、考量也更全面

專案管理則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浪費



Q2.我們看到學生最後的作品都非常驚豔,包括設計減肥及戒除髒話的App等,通常老師們在帶領這類專題時,經常碰到的問題時,學生沒有想解決的問題,或是光去界定一個好問題就要花掉大半的時間,可能要從開放到收斂,您是如何去克服這一開始找問題這個最難的關卡?

(請老師舉例說明)


在專案學習的課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動機與持續的投入。

因此完全的選擇自由是重要的,我們讓學生可以選任何主題。

只要符合兩個條件,第一是真正困擾他們的,第二是他們或很多人嘗試過,卻仍然造成困擾的。


選擇有完全的自由不代表可以從一片空白中找到主題。

所以我們的課程有準備三個平台讓學生瀏覽,從裡面找聯想。


第一是我們的課程資源網站,有許多案例,也收集了許多關注環境與社會議題的平台。例如獨立特派員、社企流、微笑台灣......等等


第二是我們的課程有臉書社團,收集了很多團體正在倡議的專案,也有很多精彩的產品可以引發發想。


第三是公民提案平台,可以參考上面大家的,可以參考上面大家的


以上是發想部分


我們後面會教學生有系統的資料收集方法,並且分析不同案例中的資訊。

學生也會透過我們研發出的詰問練習,澄清模糊的概念優化一開始提出的主題,才能形成較具體的問題。


例如常有學生一開始說想要解決手機成癮(或拖延症也是),但透過收集資料與詰問,可能會發現自己想要解決的其實是學習成效與上課的精神受影響。


進一步可能會發現其實不是想玩手機,而是覺得寫功課或讀書很無聊、很挫折。所以真正要處理的是如何讓自己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讓自己用較短的時間有同樣品質的產出,也讓自己在寫功課或讀書時更有成就感。就不會因為想逃避念書而不放下手機。


另外一個背後的隱藏問題是專案管理與時間管理,因為學生常常發現是自己沒有先真正知道要如何安排完成學習的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正確估計所需時間,才會低估了沒放下手機的影響。


所以透過我們設計的幾個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想法、重構問題。


Q3.一個真實的問題通常是複雜的,不是真的那麼容易解決,最後又該如何去評量學生最後的成果?是否也有學生做不出來,問題解決不了的狀況呢? (請老師舉例說明)


我們的評量項目對應各周的學習。

簡單來說有六大部分

  1. 收集資料:問題背後的原理、法規流程及政府、民間、學界目前的解方

  2. 使用者需求:問題中各種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3. 現有產品的分析:優缺點、針對的使用者需求,以及還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4. 想要測試的假說:我們的課程是行為學的研究,產品是為了測試自己分析出的使用者需求是否正確。

  5. 製作產品:要製作針對未滿足需求的產品

  6. 產品測試:用真正有效的量化指標評估自己的產品是否支持假說



首先是學生必須依照剛才的六大部分說明他們產品,我們有設計共同的評分表單,是由成果發表會的所有聽眾一起評分。


例如想要協助高中生戒除講髒話的同學,他們的產品就會說明

  1. 其實戒除講髒話就像戒除一個成癮行為,目前的解方都只是一些模糊的建議或是其實不太有用的方法

  2. 說髒話的人其實可能是習慣、或是想要建立某種個人風格

  3. 因此他們認為應該要透過具體可見的成效來鼓勵,並且透過朋友互相鼓勵來提高持續力,也可以利用比賽與排名來提供成就感。

  4. 所以他們移植許多鼓勵人運動的app設計來改編,因為這些APP有這三種元素

  5. 雖然時間不足以完成一個真實的app,但他們拍攝模擬畫面,來用低時間與金錢成本去找群眾進行測試。

  6. 他們的測試指標是如果有這個APP願意花多少錢下載,當然就會有一個數值在成果發表會裡跟大家說明。


我們的評量方式做過校準,我們會把同一個成果發表影片給不同班級與前後屆做試評,成績差距不到1分。


已經在這麼多班級實施,目前還沒有遇到學生反應成績的問題。



Q4.可否舉學生的專題例子,跟我們分享從他們身上看到什麼樣不同的學習風景? 


只要老師真心的期待與欣賞學生的學習,讓學生面對挑戰,並且從困境中得到學習的成就,學生願意投入的心血、時間與腦力非常驚人。


例如我們今年有處理外來種的小組,他們竟然可以把立法院公聽會、農委會舉辦的座談會的錄影、會議紀錄全部都研究過。


在製作公民提案平台的文案時,也研究日本的法規架構與執行過程。最後更是自己花超多時間繪製動畫、作為成果發表。


這樣的投入幾乎在所有的學生身上都可以看到。


因為只要學生願意,問題解決的授課老師會花許多時間引導他們突破困境。


有一些學生是因為習慣投資時間在考科上,或是過去的學習經驗比較不習慣在找答案的路上出力,所以決定放棄,這樣的學生的確最後就不會有成果產出。


Q5.可能很多的問題的解決,已經超越老師的學科專業,在這方面,您覺得這樣的課程中,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老師本身須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建議如何充實自己?


這是老師們常有的疑問。

其實老師的學科專業在這門課反而會是阻礙。


因為我們要教學生的是面對陌生問題的解決步驟,老師如果端出自己已經學過學科專業來處理學生的困難,會讓學生無法理解要如何在沒學過時找到解方。


如過要在這堂課給學生有效的引導與學習,老師需要有

熟悉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專案管理與團體動力學這四大方向的核心概念(而不是方法)


因為這四大方向其實非常依賴要調整好思維模式,並透過實踐來練習

所以需要頻繁的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應用。


舉例來說將電商平台的促銷活動、實體賣場的櫃位與宣傳,都可以練習設計思考。


不過,市面上設計思考、系統思考、專案管理與團體動力學這四大方面的課程有各種設定的客群,其中並沒有針對老師在教學上,尤其是專案是學習上的課程。

所以非常歡迎大家跟我們一起研究,我們已經錄製了一些基礎的介紹影片,所有課程也都有紀錄、錄影,公開在網路上。





Q6.最近看老師在推動「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的行動,號召民眾一起來上傳難走的人行道照片,將全台用路人心聲化為改革動力。這個行動據說最早就是這堂課程的示範專案,可否談談老師是否也正用自己的例子來示範什麼叫做真正的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上面說了很多,老師真正要做的是真實解決陌生問題、提出產品並測試的歷程。才知道學生會遇到什麼困難,更能利用這個過程的點滴作為引導的素材。


平安走路許願帳戶」的確是我的教學示範專案。

因為在我們的課程中,學生需要找到新的切入點,並且移植新的工具來切中使用者需求。最後必須要用很低的成本做測試。


所以我的專案想要測試的切入點是"公民關注的導出",運用的工具是手機拍照上傳這樣簡單的方法,而沒花一毛錢就有很好的推播成效。


讓學生知道我們在問題解決的課堂上,所謂的"人製造的問題,人就可以解決。很多人造成的問題,要用少數人聰明的減輕"



Q7.我知道很多老師也對這樣的教學心生嚮往,卻總是認為在台灣推動困難重重,不知道這樣的課程要在學校推動,需要哪些條件的促成?跨科老師之間可以如何協作嗎?


推動的困難跟課程的規模有關。

如果是班級數少的特色課程,那麼主要挑戰在老師的課程設計與執行。尤其是引導的部分,是最關鍵的。


從給予挑戰或鷹架的拿捏,如何讓學生遭遇困難但不覺得挫折到放棄。

從肢體語言到口語用詞、語氣拿捏都會有天差地別的結果。


如果是像我們學校變成校訂必修的規模,那麼在行政導端的夥伴能夠有課程領導的概念,營造跨科合作的空間。像是師資來源、共同時間。


同樣重要的是社群經營者要能夠引出跨科通用的思維架構與教學技巧,才能讓社群中的老師因為有實際的成長與收穫而持續投入。


社群中的每個夥伴都要持續看到自己可以調整的地方,因為這個課程其實是打掉重練的過程。要很有意識的察覺自己原先的教學習慣對學生的影響,如果能夠覺察並且測試不同的教學技巧,就會有很快的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