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問題解決第三週 形成小組探討問題+資料搜尋1

 

這一週是新的組別,或是至少是剛剛決定好主題,很可能小組內的四個人是有不同想法的。
所以在進入資料收集之前,要彼此好好確認更具體的方向
(在這個階段是不用統一的,只需要具體就好)

第二個階段才是教搜尋資料的策略,下一週才給評估資料是否夠的工具。
我不喜歡一次教很多東西,比較常用的方式是讓學生試試看,等到困難已經發生的時候,再提供工具破關。
這樣才不會讓學生以為自己本來就會!
============


還是一樣,一開頭先讓同學知道接下來等著他們的是什麼。
要上台了喔~
要跟全班介紹三個方向,也要跟學生解釋為什麼要查這些!
1.這個問題目前的狀況有多普遍/嚴重?
除了困擾你以外,有多少人也受到困擾呢?這其實直接反應你的產品多有價值。
也是未來你在跟老闆或客戶行銷你的產品(因為是理工生醫傾向的學生,所以我的舉例是新的晶片設計、新的研究方法)或企劃案時,爭取老闆、客戶把資金給你的重點。

2.哪些人事物直接/間接和困擾的出現有關?
哪些人事物造成這個困擾呢?
這個是對學生最困難的一部分。即使把有關的資訊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通常沒(或是以他們的生活經驗會無法)意識到「哪些是更明確的權責單位或人事」,所以會把看到的人、團體、機關做更模糊的涵括。
例如,明明查到「各縣市政府社會局」,但是到腦袋裡就只剩下「縣市政府」或是「政府」。
例如,明明看到「上課時間是各縣市政府自行決定」,但到腦袋裡就變成政府決定,然後唯一想到與教育有關的是教育部,然後就想成「教育部決定上課時間」
所以這個部分會到下一週處理。
到時候讓他們看彼此的資料架構圖,來發現查到的資料「不能」呈現問題的上下游。

3.目前有哪些嘗試對策?有哪些困難?
我們至少要知道已經有哪些解決方案,後面才能分析他們為什麼失敗或是沒有大效果。
要查多少個嘗試對策?記得,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產品。所以當然越多越好。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的解決問題有更具體的方向!
=============
好喔,正式開始!

今天的課程最主要的是要彼此講清楚真正在意是什麼,想清楚小組的方向,而且透過資料收集,對問題能看得更清楚!

因為上週只決定了主題,很可能小組裡面對於這個主題想要解決的困擾其實不一樣。
所以我們先來確認。

先跟學生說等一下寫出來的困擾要:
1.有說明困擾的內容(有人事時地物)-不是原因
2.描述的困擾是一個現象(別人看得到)-不是感覺
3.描述的困擾現象很具體(每個人都看出相同的聚焦方向)

通常大家(大人跟學生都)看了會完全沒感覺,通常都覺得自己會寫,當然要舉例

這是上學期的某組主題,這學期沒有組別做這個,所以拿來做示範。
這很重要,不能拿這學期有的主題來示範。

(以下舉例是當初跟學生的討論,不代表我的意識形態)

1.我想減少路上的遊民。
-->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代表失業率很高?還是覺得無家可歸的人很可憐?

2.我想減少路上的遊民,因為他們很髒亂。
-->髒亂是一個感覺,每個人的標準與方向會不一樣。
     有的人在意的是身體的整潔與味道,有的人在意的是行為如丟垃圾煙蒂檳榔渣。

3.我想減少路上的遊民,因為他們會製造髒亂。
-->製造髒亂是指丟棄垃圾、擺放很多物品、還是堆放物品造成有老鼠,或是其他髒亂?
      對自己的影響是因為觀感,還是因為佔用公共空間?還是因為影響行走路線?
      這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4.我想減少路上的遊民,因為他們擺放許多物品,會製造髒亂。
-->到這個描述,是比較確認具體方向的
----------
接下來就讓各組實作。
即使有範例一直在螢幕上,但超過一半的學生還是只寫了(或著重在)自己認為造成困擾的原因!
「我想延後上課時間」、「我想增加大家對憂鬱症的認識」、「我希望安樂死可以合法」
這都只是他們心中認為造成他們困擾的「原因」,而沒有描述這些事情引發的困擾有哪些。

或是完全不具體的困擾,例如「我想減少塑膠垃圾,因為會造成環境污染」。

這時候就要依賴老師下去引導,用提問讓他發現原來自己寫錯方向」,但「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什麼方向是對的」。
我常用的提問方式有兩個:
a.用一個句型引導學生講出後面的話。例如「我想延後上課時間,因為.....」
b.如果上面的那個因為還是接出模糊的描述,可以請學生描述一個產生具體困擾的情境。例如「我想讓大人不要干涉小孩,因為他們想控制小孩」就可以讓學生舉一個覺得自己被控制的情境,讓他有機會說清楚。如果一組學生可以舉好幾個例子就更棒了,可以幫忙歸納出他們共同的困擾。
但要記得盡量幫忙轉換為大人的語言,偷渡一點關鍵字給他們。但如果看到學生的表情超級疑惑,可以視情況選擇解釋給他們聽或是換回成學生的語言。
選擇的依據會是他們聽了解釋後的表情,如果表情似乎很遲疑或沒有豁然開朗,那就換回學生的語言。
這個時間點,寫出符合老師心中的「具體」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唯一目標。因為後面收集資料後,還有一次收斂的機會~
=============

這個階段我試了十三個班,都無法壓縮到四十分鐘以內。
如果真的要壓縮,就會變成趕鴨子上架!
但如果小組沒辦法好好講清楚,或是讓學生感受到好像有交差比較重要,反而得不償失。
同時,這是一個「具體描述的練習」,也關係到後面尋找「量化評估指標」的難易度!
所以我還是決定好好的等他們充分的表達,感受到自己的想法真的有被重視。


學生真的會因為老師花很多時間想要弄清楚他們的想法而覺得自己的想法真的是重要的。
我最喜歡這門課的地方就是這個,我真的很想知道學生的需求與困擾。

如果有其他班級的寫法,尤其是畫過重點或是修改過的,就更能作為教學時的講解例子。
(但放心,還是會有學生寫得很,恩,「簡短」)


沒有其他班的成品怎麼辦?
(如果看到上面的照片還會有這個問題,也請容許我小小地做個眼球運動)
(上面的照片,可以自己偽造一份,但記得用不同筆跡)
(放照片不會有什麼用,要看手寫的才有用)

以下是我很希望看到這兒的夥伴能仔細感受那些細微差異。

常有老師問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其實沒有「一定要」)、為什麼不那樣,好像有比較簡單的做法?
但其實每個(常被老師認為不重要的、或是根本不知道的)小細節都會影響學生的潛在感受,進一步影響認知。挑選最重要的,花時間在上面,不重要的真的就不用花太多時間。

完成階段性目標並不是唯一要追求的。
所以「用最短時間可以完成階段性目標的方法,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為評估效率,應該是要用完成「最終目標」所需的時間

最終目標並不是完成產品發表,還包含學生「不是被壓著做出成品」,而是「真心喜歡自己的產品,而且認為是萬分努力的自己學了很多東西後,達到的成就

舉例來說,在這週有夥伴問我,既然大約一半的組會維持跟第一節課形成的小組一樣,為什麼不要在第一節時讓他們以老師規定的小組進行腦力激盪、團隊合作練習及DISC,在這週時再請同學以主題分組,這樣他們自然一定會重新分組,時間花的才有意義

事實上,要學生一定重新分組的方法我當然知道,但這並不是我的最重要考量。
而上面這種方法會對我在第一週與第二週想讓學生學的事情有負面影響,那些負面影響是我覺得應當要極力避免的。

我的考量如下
1.即使我在一開始直接規定座位,會以友情為組團的人,最還是會以友情組團。
2.因為課程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課,所以進來時的情緒並不是放鬆的。如果我硬性規定,學生的認知系統會被不自在的情緒干擾。而第一週與第二週的活動的練習充分表達意見,對學生來說也是從未經歷過的學習經驗,所以一定是要有學生之間具有已經形成的舒適自在氛圍。
這一點是我的第一優先考量。
3.我只提供程序工具,其他所有事情我都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選擇,才是有意義的。
這點我說到做到。這是對學生形成跟我的默契與信任很重要的一點。
所有的指令都只確保他們是在學習某個工具。例如報告的形式與執行的過程,也都是在學習好的簡報,而不是只是我想這樣規定。
這點是我的第二優先考量。
4.我需要他們經歷過「自己依照友誼組團,老師提醒過、給過重新組團機會、給過組團工具,自己還是選擇依照友誼組團」的經驗。這樣後面做不出來才會與人無尤,尤其不會怪課程或老師。
5.學生有沒有真的重新依照主題分組我真的不那麼在乎。
一來是要在這麼短的時間找到自己真的想做的主題本來就不容易,除非平常就有在留意。
二來是我一向的習慣是給學生很多選項,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選擇某些項目配合我。不會只給一個選項,這可以給學生某種程度的心理承諾是他是自由之身,也比較不容易引起衝突。
但這不代表我是放給學生自由自在!我的軌道隱藏在程序的教學中,或是跟學生的討論裏,絕不會讓學生脫軌,只是學生不會覺得自己被配上韁繩。
我反而懶得去規定或規劃學生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一定得在多少時間內完成。
(雖然我會有時間的掌控指令,但都是考量活動對學生的合理困難度來配合學生的進度)

這真的是為什麼即使是一樣的課程材料,我的教室總是好像(較為)順暢、而自動。
這真的是為什麼即使是一樣的學生,在我的教室時總是好像(較為)投入、平穩而專注。


=================
第二階段,如何提高搜集資料的效率!

老師們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搜集資料。
但是大人們會搜集資料是因為「知道搜集資料的訣竅與要點」還是「對要找的資料本來就有比較熟悉」?
很常見的是因為後者,所以大人可以更快找到相關資料。因為我們熟悉相關的關鍵字、描述方式或可能來源。

可以試試看找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來測試自己是上面的藍色還是紅色~
記得測量花費的時間!
---------------
要開始囉....

首先用上面這張投影片,帶著學生知道我們在整個流程的哪個部分。
是要擴展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找到我們不知道的,所以要資料搜尋。

但資料搜尋是需要專業的,不是隨便把字丟進google就可以。
(尤其是學生超愛把整句話丟進google)

第一個要提醒大家資料搜尋其實要做的「不是找答案」,而是「找更有用的關鍵字」!!!
(還有這是唯一一次有人會教他們如何找資料,還有時間練習)
從原先的句子中挑的關鍵字,丟進搜尋引擎以後有三類結果。網頁、圖片、或影片。
但不論哪一個,都是要找自己不知道的關鍵字。
這邊一定要提醒學生,他們常常因為某些字句看起來很複雜就跳過,去看那些看起來比較容易、親切的描述。
問題是,容易的文字就是自己知道的啊,幹嘛花時間去看?
難的字很難啃,所以給三個找的方向。
1.內容是在討論哪些主題、問題?
2,是哪些機關單位或團體在關注?
3.是出現在哪些研究報告、論文?
這樣可以找到更多自關鍵字。
尤其是如果有特定團體或機關在關注,那麼很可能他們已經收集很多資料了,只要去挖出來就好。
如果可以找到相關的研究報告、調查、論文,就更幸運了。因為研究者一定收集了超多資料!
可以問學生,如果要找到研究報告、論文等,關鍵字要加什麼?
這時候應該都會有學生可以反應得過來,就是加上「研究報告」咩~~

在對主題沒有特別研究時,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但是如果是已經對主題有一定的了解、研究,就可以「想像」自己要的答案可能出現的地方,還會有哪些關鍵字或是句子。
例如如果已經關注水污染一陣子,應該可以猜測水污染的研究中,應該都會出現「水質指標」等關鍵字,這時候就可以直接想像出一組新的關鍵字。
(老師們會比較擅長這個,尤其是找自己領域的資料)
(但忽略了其實對於學生來說,是屬於上一階段,「完全陌生」的)

還有第三種策略,就是用不同語言的關鍵字。不用怕看不懂,有線上翻譯啊

所以接下來就用一個例子帶學生看這個過程。
(逐字稿我實在懶得打出來,大家看圖片應該猜得出來,每次用哪些新的關鍵字,這些關鍵字是從前一張的哪邊來的)






最後回扣到原先的三種策略!



接下來要放給學生練習了。但是我發現他們總是用青少年描述的方式做第一句話。
這就會耗損很多時間去找「大人」怎麼描述。有的時候,就算花半個學期,還是用青少年的描述方式,也就什麼有用的資訊都找不到。


所以首先教他們如何在老人活躍的FB找資料,因為老人家才是問題的根源,他們收集的資料會是有用的。

接著請學生記得去我們的教學網站看以前同學有沒有相關的作品

千萬交代就是要用四大方向還有老神語言來尋找,不要像無頭蒼蠅一樣浪費時間。


最後提醒他們要彙整成小組的檔案(但實際上下週才會確認這一步,只是先讓他們心裡有個底)

就是這樣啦。

這一節課到這邊大概只剩下半小時。所以只要讓學生發現一件事就好。
(下週會再給他們兩小時繼續搜集資料,後面在發展產品的過程也都還會收集資料,所以這邊不要太急,也不要設定太高的期望)
(記得,他們從來沒有需要自己收集資料過。)
(記得,大人也不太會找自己不熟悉的資料。)

什麼事呢,讓他們發現他們一直在找沒用的東西,或是埋頭一直在找同一件事情
所以除了可提醒學生要計時,超過十分鐘還沒頭緒,就要發現自己鬼打牆,舉手找老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策略有什麼問題。
還要從旁邊偷看他們的投影片,如果都是同一個方向,或是一直沒有做投影片就要趕快問有沒有需要幫忙。
但也不一定就要確保每個人都往前進就是了。如果學生覺得不需要幫助,就放給他們做。
(下週他們看到其他人的進度就會頓時發現自己的沒效率)
(真的不要一直在旁邊說你這樣太沒效率、你這樣來不及之類的,然後直接告訴學生怎麼做。因為這樣學生即使找到了,也不會覺得自己原先的方法有問題。因為還沒產生問題就被老師帶著避開了。要讓他們真的跌下去,在拉他們起來。這樣學生才會意識到老師教的方法的確是有用的)

---------
我有碰到學生問我兩個問題,超好的。所以就跟全班分享。
學生A問我「老師,為什麼我用言語霸凌去查,資料都是在處理高中校園內的,都沒有家庭或職場的」
學生B問我「老師,我要怎麼知道哪個資料比較可信?」

是不是超好的!!

(夥伴們可以想想看可以怎麼回答。)

---------

在這個放給學生做的moment,小組內常常會陷入一個好像大家都知道要做什麼,但其實每個人都不知道怎麼開始。
所以我就會用一個小技巧,下去問每一組「是要一人負責一張投影片,還是每個人都找,把看到的資訊整理到四張投影片中?」看起來好像在讓他們選擇,但實際上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開始。

我有很多指令都屬於這種,真正的目的並不是指令的內容

通常學生會選一人負責一張投影片。所以我都會帶一句,那這樣你們後面要花時間去看別人的投影片,看可以補上什麼喔。
或是我會在後面就他們分工收集的投影片內容,去指出A找到的內容其實有B需要的關鍵字。
好讓他們發現自己漏看了很多資訊,浪費了彼此的時間!!
===========================

跟課的夥伴很謹慎,在指導學生做設定雲端硬碟的過程中,因為怕「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就叫學生自己去搜尋,即使搜尋錯方向,一直繞圈圈,也不敢直接跟學生怎麼做。

其實這門課並沒有「不能跟學生說答案」,只要無關要學習的能力(在這堂課是自己能定義更清楚的問題、收集自己不知道的資訊),而是僅止於技術性的問題,就不要讓學生花太多時間在撞牆。
============================

下面這個檔案有四張投影片,是放在雲端教室的作業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副本。
會有這種架構,是要逼學生發現自己找到的到底是不是不知道的。



呼。打完收工。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