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問題解決第六週 世界咖啡館+初步發想方案


20210715期末的反思,我下次上課會加上這一段
在一開始加上一個步驟。 教師示範一個問題用不同層次的問法,讓學生試著分別回答。
然後就教師給定的主題,小組試著問不同層次。 全班一起看不同的問題會勾出什麼樣的答案。 比對教師們想到的問題

再讓他們去做五個為什麼。
=================
這週開始我們要來看看如何初步找到值得投資時間的方案。
已經進行到看看如何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問題中的複雜關係,並且評估不同方向的有效性(不是可行性~)
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在這個部分真的只是體驗「看到更多的因果關係」。畢竟真正的系統思考,光是入門,起碼也要24小時的課。

首先,延續上週的五個為什麼,這週要邀請其他人來給我們更多的想法。
每個小組會有一個人留守提問,其他三個人去其他組。

留守的人會遇到三個其他組來的訪客,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腦袋,將自己的問題呈現給訪客,請他們幫忙想更多的答案。

這個在以後他們自已帶領一個大團隊的時候是可以使用的工具。

不過在這個課程中,因為是安排在收集資料之後,所以來訪的人可能沒有原來小組那樣深入認識過問題。因此,來訪者的角色是提供當初小組內沒有想到的方向,或是小組有查到、想到,但忘記寫在海報上的。
要記得寫在便利貼上。
可以是提問者寫,也可以是回答者寫。各有好處。
如果提問者在想問題是很快的,那麼可以聽到回答後,很快丟新問題給對方,自己寫下前一個回答,讓對方有時間想新問題。
如果提問者需要時間想問題,那麼就建議聽到回答後,請對方寫下來,自己則爭取時間想下一個問題。

所以留守者要很會問問題,因為回答者的答案可能很簡短,要能挖出更多的資訊才行。
可能可以請對方多說一些實際上的狀況或例子。
例如你問他怎麼背英文單字,他可能回答「就背啊~」那就可以請他多說一些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字時,會做什麼、想什麼。
回答的人也盡量要幫忙回答詳細一點。
選定留守者以後,剩下的三個人,座號最小的去下一組,第二小的去下二組,最大的去下三組。
因為只是體驗性質,所以我只讓學生跑一次而已。
要很仔細觀察哪些組的交談明顯卡住,下去處理。

接下來,回小組,聽留守者介紹他拿到的便利貼。然後拍照上傳。

因為我們是體驗性質,我們訪問的人並沒有比我們更了解問題。因此,後面大家要安排去訪問能給你有用資訊的人,尤其是在發展產品的時候。
那麼,要問誰呢。

首先就是專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前面請大家去查有哪些專家在研究這個問題。
現在世界都扁平化了,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願意幫助一般人的專家。

另外一個是極端使用者。跟你在一樣的情況,卻完全沒有困擾的人,或是被嚴重困擾的人。
例如你想做提高學習效率,那麼就去找你的同學裡,沒有補習卻每一科都很好的人,或是補習很多、很努力,卻非常多科都成績很差的。
那麼,你就有可以仿效或是要避開的方向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專家雖然有你要的資訊,但他沒有被問題困擾,因此可能給你無法執行的資訊。
而極端使用者雖然有你要的答案,但很可能會非常冗長而模糊,使得你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學校裡的老師就是很好的訪問對象。老師都各有專業,所以可以是專家。而老師比同學年長許多,一定也碰過你的困擾,也許他解決了,當然就是很棒的極端使用者囉。

接下來我們要將前面搜尋到的資料、五個為什麼還有大家給我們意見,用關係圖的方式呈現

這樣的呈現有很多好處。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哪些「因為」裡有我們,那才是我們應該下手的地方。沒有我們的「因為」,表示我們無法改變。
例如這張圖,是我帶著老師們做出「為什麼學生生上課想玩手機(而不聽課)?」
左邊的「因為」是沒有老師在裡面的,因此花時間去處理也沒有用。即使把手機都收走,學生還是不會聽課。
但是右邊的「因為他覺得上課很無聊」,這個是有老師在內的「因為」,才是老師可以下手的。

也可以利用我們之前搜集資料做的關係圖。

這個時候只要加上數字,也可以找到值得下手的方向。

例如這張圖如果加上海灘垃圾中各種來源的比例,就會發現淨灘本身是沒有太大用處的。
因為,第一,遊客留下的垃圾真的不是主要來源,否則沒人去的海灘為什麼垃圾可能更多呢?
第二,能動員淨灘的人力遠低於遊客人數,因此如果真的是主要來源,這樣的動員比例也不可能解決原來的問題。

像這一組如果加上比例,就可以知道改變哪一個可以有最大的影響。
然後就可以思考,這個對象最在意、害怕或是喜歡什麼。
現在的策略是不是沒有針對在意、害怕或喜歡的去處理。我們要如何調整或創新策略。



如果能夠將「為什麼」釐清,就可以導向我們後面的產品處理的方向,以及具體產品。



所以接下來要進行的步驟是將人力分成兩半。
一半去撈目前有的解決方式。有四個來源:
1.之前小組搜集資料的投影片,
2.我們的教學網站中的經典案例
3.我們的FB教學社團中有許多行動方案
4.前學期同學的作品

請撈出來目前有的行動方案。

如果覺得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只是大家不知道,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推廣或是如何讓人更容易了解。
這一類是:「原來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只是人們不知道這些解方」


但如果發現目前有的方法都不太有效,那有兩個可能。
第一是目前的工具都是「說了等於白說」,「你說的我也知道,寶貝我就是做不到啊啊啊」的那種。通常是因為很模糊的緣故。
例如手機管理,如果說「要有自制力」,就是說了等於白說啊。
(因為有沒有自制力是結果,不是原因)
那我們就要提供更具體的步驟,只要大家照著做,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這一類,我們要改善的是「目前的解決方法沒有具體步驟,所以大家做不到」


目前的方法都不太有效,第二個可能是因為處理的是那種無關痛癢的原因。例如塑膠吸管。全世界都不用塑膠吸管也無法明顯減少塑膠垃圾啊。
這一類是:「人們沒想到目前的方法其實只處理很小的部分


其實我們在五個為什麼那邊的「起始為什麼」可能也可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如果是「為什麼A可以但B不行」,表示可能已經有可行的解方。
如果是「為什麼有很多方法,但問題還是在」,表示可能目前的解方是無效的。

剛才有一半的人力要撈解方去分類,另一半的人就要把前面在查資料還有世界咖啡館收集到的因為做一些分類。看是因為「不知道已經有很棒的解方」、「有解方但是做不到」、「沒想到其實解決的方向錯了」。


兩邊的人整理好後,再一起整理在下面的架構中

這邊對同學來說會很難。
  1. 大家很不習慣用「為什麼沒有用」的方式分類「因為.....」。通常還是回習慣用「沒有用的解方造成的結果」來分類。這樣一來,其實處理的還是結果,還是沒有去找到真正的(多個)成因。
    所以即使我跟大家說這堂課就是要學新的拆解方法,所以請大家用這個句型去改寫,還是很常看到大家把整個句型都刪掉,還是用回自己的句型。像是下面這組orz
  2. 學生常常搞混「不知道」與「沒想到」。因為單看這兩個詞,在意思上是很像的。
    但是其實原本的句子是
    人們沒想到目前的方法其實只處理很小的部分」-前提是目前的方法是無效的。
    原來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只是人們不知道這些解方」-前提是目前的方法是有效的。
    前提是不一樣的。

  3. 大家的句子中常常沒有主詞,也喜歡省略很多文字,所以就會變得失焦。
    所以要提醒每個句子都要有主詞,而且同一行的主詞不能換~
這週最少要完成藍色的部分,下週才能往紅色的解決方式邁進。

接下來就是小組時間囉。
學生聽完通常會需要一些時間消化接下來要做什麼。
所以我大概會等五分鐘後,下去各組問人力分工。第一可以幫助他們開始,第二可以讓同學跟我確定剛才沒聽懂的部份。

每一組都確認有開始以後,就放給小朋友去工作。
我跟協作老師則利用雲端看各組檔案的方式了解各組的進度與需要的協助。

但是我們都還是會持續在各組之間巡迴,因為這一段腦袋要轉比較多~

===========
我是沒有想要每一組的架構都完美的完成,只要這個過程他們慢慢可以導向產品的方向就好。
主要有幾個考量。
第一是因為這一步真的很難,要扭轉很多思考方式,連大人都可能要花很多時間。
第二是時間真的不夠我跟同學慢慢磨。
第三是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讓同學評估目前的解方為什麼無效,去針對無效的原因做改善就好。
第四是這個投影片的方向在後面幾節課都還有機會慢慢釐清與調整。

所以我也沒有一定要在這一週得到全班的完美投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