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5期末的反思,我下次上課會加上這一段
在一開始加上一個步驟。
教師示範一個問題用不同層次的問法,讓學生試著分別回答。
然後就教師給定的主題,小組試著問不同層次。
全班一起看不同的問題會勾出什麼樣的答案。
比對教師們想到的問題
再讓他們去做五個為什麼。
=================
這週開始我們要來看看如何初步找到值得投資時間的方案。
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在這個部分真的只是體驗「看到更多的因果關係」。畢竟真正的系統思考,光是入門,起碼也要24小時的課。
每個小組會有一個人留守提問,其他三個人去其他組。
留守的人會遇到三個其他組來的訪客,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腦袋,將自己的問題呈現給訪客,請他們幫忙想更多的答案。
這個在以後他們自已帶領一個大團隊的時候是可以使用的工具。
不過在這個課程中,因為是安排在收集資料之後,所以來訪的人可能沒有原來小組那樣深入認識過問題。因此,來訪者的角色是提供當初小組內沒有想到的方向,或是小組有查到、想到,但忘記寫在海報上的。
要記得寫在便利貼上。
要記得寫在便利貼上。
可以是提問者寫,也可以是回答者寫。各有好處。
如果提問者在想問題是很快的,那麼可以聽到回答後,很快丟新問題給對方,自己寫下前一個回答,讓對方有時間想新問題。
如果提問者需要時間想問題,那麼就建議聽到回答後,請對方寫下來,自己則爭取時間想下一個問題。
所以留守者要很會問問題,因為回答者的答案可能很簡短,要能挖出更多的資訊才行。
可能可以請對方多說一些實際上的狀況或例子。
例如你問他怎麼背英文單字,他可能回答「就背啊~」那就可以請他多說一些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字時,會做什麼、想什麼。
回答的人也盡量要幫忙回答詳細一點。
選定留守者以後,剩下的三個人,座號最小的去下一組,第二小的去下二組,最大的去下三組。
因為只是體驗性質,所以我只讓學生跑一次而已。
要很仔細觀察哪些組的交談明顯卡住,下去處理。
那麼,要問誰呢。
首先就是專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前面請大家去查有哪些專家在研究這個問題。
現在世界都扁平化了,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願意幫助一般人的專家。
另外一個是極端使用者。跟你在一樣的情況,卻完全沒有困擾的人,或是被嚴重困擾的人。
例如你想做提高學習效率,那麼就去找你的同學裡,沒有補習卻每一科都很好的人,或是補習很多、很努力,卻非常多科都成績很差的。
那麼,你就有可以仿效或是要避開的方向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專家雖然有你要的資訊,但他沒有被問題困擾,因此可能給你無法執行的資訊。
而極端使用者雖然有你要的答案,但很可能會非常冗長而模糊,使得你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學校裡的老師就是很好的訪問對象。老師都各有專業,所以可以是專家。而老師比同學年長許多,一定也碰過你的困擾,也許他解決了,當然就是很棒的極端使用者囉。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哪些「因為」裡有我們,那才是我們應該下手的地方。沒有我們的「因為」,表示我們無法改變。
例如這張圖,是我帶著老師們做出「為什麼學生生上課想玩手機(而不聽課)?」
左邊的「因為」是沒有老師在裡面的,因此花時間去處理也沒有用。即使把手機都收走,學生還是不會聽課。
但是右邊的「因為他覺得上課很無聊」,這個是有老師在內的「因為」,才是老師可以下手的。
因為,第一,遊客留下的垃圾真的不是主要來源,否則沒人去的海灘為什麼垃圾可能更多呢?
第二,能動員淨灘的人力遠低於遊客人數,因此如果真的是主要來源,這樣的動員比例也不可能解決原來的問題。
然後就可以思考,這個對象最在意、害怕或是喜歡什麼。
現在的策略是不是沒有針對在意、害怕或喜歡的去處理。我們要如何調整或創新策略。
一半去撈目前有的解決方式。有四個來源:
1.之前小組搜集資料的投影片,
2.我們的教學網站中的經典案例
3.我們的FB教學社團中有許多行動方案
4.前學期同學的作品
請撈出來目前有的行動方案。
這一類是:「原來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只是人們不知道這些解方」
第一是目前的工具都是「說了等於白說」,「你說的我也知道,寶貝我就是做不到啊啊啊」的那種。通常是因為很模糊的緣故。
例如手機管理,如果說「要有自制力」,就是說了等於白說啊。
(因為有沒有自制力是結果,不是原因)
(因為有沒有自制力是結果,不是原因)
那我們就要提供更具體的步驟,只要大家照著做,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這一類,我們要改善的是「目前的解決方法沒有具體步驟,所以大家做不到」
這一類是:「人們沒想到目前的方法其實只處理很小的部分」
如果是「為什麼A可以但B不行」,表示可能已經有可行的解方。
如果是「為什麼有很多方法,但問題還是在」,表示可能目前的解方是無效的。
兩邊的人整理好後,再一起整理在下面的架構中
- 大家很不習慣用「為什麼沒有用」的方式分類「因為.....」。通常還是回習慣用「沒有用的解方造成的結果」來分類。這樣一來,其實處理的還是結果,還是沒有去找到真正的(多個)成因。
所以即使我跟大家說這堂課就是要學新的拆解方法,所以請大家用這個句型去改寫,還是很常看到大家把整個句型都刪掉,還是用回自己的句型。像是下面這組orz - 學生常常搞混「不知道」與「沒想到」。因為單看這兩個詞,在意思上是很像的。
但是其實原本的句子是
「人們沒想到目前的方法其實只處理很小的部分」-前提是目前的方法是無效的。
「原來已經有很棒的解決方案,只是人們不知道這些解方」-前提是目前的方法是有效的。
前提是不一樣的。 - 大家的句子中常常沒有主詞,也喜歡省略很多文字,所以就會變得失焦。
所以要提醒每個句子都要有主詞,而且同一行的主詞不能換~
接下來就是小組時間囉。
學生聽完通常會需要一些時間消化接下來要做什麼。
所以我大概會等五分鐘後,下去各組問人力分工。第一可以幫助他們開始,第二可以讓同學跟我確定剛才沒聽懂的部份。
每一組都確認有開始以後,就放給小朋友去工作。
但是我們都還是會持續在各組之間巡迴,因為這一段腦袋要轉比較多~
===========
我是沒有想要每一組的架構都完美的完成,只要這個過程他們慢慢可以導向產品的方向就好。
主要有幾個考量。第一是因為這一步真的很難,要扭轉很多思考方式,連大人都可能要花很多時間。
第二是時間真的不夠我跟同學慢慢磨。
第二是時間真的不夠我跟同學慢慢磨。
第三是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讓同學評估目前的解方為什麼無效,去針對無效的原因做改善就好。
第四是這個投影片的方向在後面幾節課都還有機會慢慢釐清與調整。
所以我也沒有一定要在這一週得到全班的完美投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