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束實驗室的課程後,才是大工程的開始。
要開始讓學生練習寫個人報告了。
要學習的還是如何讓自己的論證更完備,用的方法則是有架構的說明,才能邀請更多人幫忙自己找到盲點與漏洞。
科學社群的分享與表達並不著重在口語表達訓練,而是如何以清楚的論證架構,做群眾論證。因為,這才是科學知識體累積的起點!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收集的資料到底是什麼。
有數字不代表有資料,需要進行分析後,以數字呈現的趨勢才是資料!
(很多老師可能不太有機會想過number、data、information、evidence、proof之間的差異)
所以我們今天要找出數據的意義,才能作為論證用的起點(資料)
先跟學生說我們今天要把吸光度轉成濃度、彙整成表格,然後在跟外部資料比對。
除了學期初提供的淨水場水質檢測網站外,也幫他們撈了一些政府公開資料的數據
還不夠的就自己去撈。撈不到的再告訴我
像有一組想要湖口地區工業污水在處理前的數據,我就打電話直接去相關單位詢問,還好大家都很善良,願意幫助學生
今年也設計一個資料輸入的表單,打算讓全年級學生輸入,會有很棒的資料庫。不過因為第一次跑這邊,有太多其他更重要的東西要做,所以這邊我就沒有很認真去追資料。
接下來就是各組要試著把數據作轉換與整理
我是用線上試算表讓學生做共編,這樣我可以一次追蹤所有組的進度。
也可以把效率較高的組作為標竿(默默地投影出來),來讓散漫的組學習加速(警惕)
學生還可以藉由這個共編檔案觀摩別組的資料整理方式。
像這一組在做完黃色與藍色的整理後,我問他們要怎麼樣才能一目瞭然整體狀況(所有指標在兩地的差異),而不用個別去看黃色與藍色的表格。
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整理出綠色的表格。從此我就可以用這個去跟其他組介紹
(不能直接在事前跟他們說要這樣做,要讓他們自己想出來)
(跟其他同學展示時,也要強調是同學有這樣整理)
這一組做出表格後,我問他們那如果我要在一個圖上同時看到數個指標的結果,可以怎麼做?
他們也就慢慢想出來了。
所以會有一些學生需要額外簡化的解釋。
j所以今年用這樣的方式解釋,所有問我的同學都很快就抓住重點了。(但日後還是會讓學生先看上個影片,需要額外解釋的才用這個來輔助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