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探究實作B第二十週-口頭簡報流程、成果、挑戰極限的成績評定 與教學修正規劃

 到了最後一週了,我超級緊張的。

因為今年是第一次跑完水質探究(去年在進實驗室之前就轉線上)。

因為今年同時要學生繳交個人報告與口頭簡報,時間等於各只有一半(兩週)。
(口頭簡報並不是把個人報告簡化就好)

因為放太多時間讓學生處理數據,忘記讓學生先用數據做論證練習
(下面會有明年的教學調整)

所以其實很擔心學生的口頭簡報。

偏偏我是堅持不逼學生的,要來找我討論都歡迎,但我絕不會追在後面逼他們完成或是優化。
(但進度上還是有規劃讓學生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只是要不要做,學生可以自己決定)

所以看到學生的成品時我真的要哭了,為什麼這麼棒~~~這比我大學能做出來的厲害太多!!

而且只有兩週時間欸,簡直是神!

(簡報美編就算了,課程中沒時間教這個。內容、邏輯與是否展現嚴謹的論證歷程才是我們課程中有教的)

先來幾張截圖,後面會有詳細的說明喔。






上面這幾個都是同一班的,放在這邊來炫耀一下,幾乎全班的都做得非常好!(我一共只教了兩個班,另一個班的在下面會看到)

今年的簡報我有給架構模板

主要的考量有三個
  1. 因為簡報內容要以論證的脈絡來呈現,這對學生已經很困難了,所以就不要再加上「科學簡報的基本結構」為難學生。也就是給封閉的結構,讓學生專心發展開放的內容。
  2. 這個主題本來就對學生困難,所以先給論述上的脈絡(問題--選擇指標的考量-根據數據提出答案)讓學生透過這個給定的脈絡梳理要講的故事。
  3. 怕學生漏了要講的內容,以致評分上會有遺憾(哀哀叫)
不要以為「這樣一來學生不是套進去就好了嗎?豈不是大家的結果都一樣了!」
別傻了。
能清楚這些投影片要放什麼、每一張之間的關係的學生很少呢~~
------------

下面會用口頭簡報流程學生成果與引導、成績評定教學修正規劃三個部分來討論。

=====================

口頭簡報作為學期評量的流程

流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瑕疵與不信任,多元評量就變成爭寵或爭奇鬥豔比賽、成果分享就變成批鬥大會,原先的師生共學就會演變成處理不完的投訴與爭議。

流程上,確保公正不偏、程序正義是最重要的。
內容上,評量項目與執行方式緊密、明確扣合課程目標與各週單元是最基本、也是最能保護師生雙方的。

但以上兩點往往是老師們常常沒有注意到,導致評量結果並不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是反映整個學期中發生的諸多事件對老師喜歡學生程度影響),或是讓學生覺得偏頗、沒有學到東西。

我們的學期成績有一項是個人報告,佔分比例是20%、截止日期是兩天後,又因為我不收遲交的作業,所以先宣告繳交個人紙本報告的事宜。
(前面每一週都有提醒,所以學生也不會來求情要我收遲交作業)
   

 再次確認學生知道自己的口頭簡報成績是「小組簡報成績 x 評分正確性」
(這個從第二次段考後的上課就宣佈過)
(是否能正確判斷評分單中的項目也是呈現學習的面向)
(同常落在加減二個標準差外的都是老師orz)
(我在後台處理時有很多減少爭議的處理方式)
(通常一個班不會有一個以上的學生因為此項被扣分)
  

---------------------------------------
接下來就是公佈報告順序。
是依照亂數序編排(因為順序真的會影響評分),並且要呈現遲交組別的處理,以昭公信。
我是前也都會看過投影片,確定學生有開啟權限,才能順暢進行、減少延誤
(九個組真的會用到超過兩節課的時間,因為有事前說明、第一組評分的演練與確認都會需要比較多時間)
(在問題解決,因為是錄影播放,就可以用高速播放來加速)

提問部分

我們的口頭簡報是一組八分鐘,剩下兩分鐘給老師追問。
老師追問的部分,我有給協作與觀課老師下面這份紀錄單,方便老師在各組報告完提問(老師們還要參與評分,所以非常忙碌)。

提問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協助聽的同學發現簡報組的缺漏、或是幫助簡報組知道自己的成果與其他組的關聯。

我很怕老師們被學生簡報中的細節困住(不精確啊、哪裡怪怪的、有問題之類的),所以只要他們用下面的問題逆向追蹤學生簡報的內容,並且提問。
(要照下面這個順序)
  1. 有回答一開始的提問嗎?
  2. 回答有正確考量各指標的統計結果及代表意義嗎?
  3. 回答有正確使用統計結果的判讀嗎?
  4. 統計結果的判讀有錯嗎?
  5. 數據的呈現(圖表)意義與統計是正確的嗎?
  6. 指標的選擇有對應想要探討的面向?
因為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同學的評分儘量正確,而不是修正上台組的內容。
所以我會直接指定老師追問的方向與方式。

==============

學生成果與引導

接下來會介紹幾組典型的作品,然後會有更多的組來說明學生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狀況,以及我的反省、未來的教學調整。

在看學生的作品之前,要摘掉老師因為「受過多年的簡報與科學訓練」所戴上的眼鏡。
要記得,學生是第一次做科學研究、第一次接觸水質檢測、第一次學論證、第一次要將多線資訊整理成一條故事線,更是第一次真的「利用簡報說需要整合induction與deduction的邏輯推論」!
(其他課程的簡報多半是敘事結構)

下面這一組的報告內容與結構都非常穩固。
他們想要探討竹東排放的生活廢水是否像很多團體說的要為新竹的水議題負責。


他們的採樣方式經過思考,很值得讚賞。
可以更多思考的有
  • 若要討論竹東排放水的影響,是否應該是排水口前vs排水口後。原有採水點只能探討排水口後的污染物變化,包含沿岸的新增污染源
  • 若要探討生活廢水,則選擇的指標中只有氨氮是較有效的指標。
    (但這是我們教學上設計所導致的問題,所以明年會連同論證、統計教學做修改。)
    (目前預計用政府公開網站的水質檢測資料先學統計,回答小組的探究問題,並且放在論證架構讓組間攻防,討論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指標、如何綜合評估指標的統計結果與影響後,再讓學生進實驗室做實際的水質檢測)
    (同時,我決定至少自己的班級拿掉溶氧、電導度、酸鹼度、懸浮固體這幾個超無用卻容易讓學生偷懶而選擇的指標)


說明自己選擇指標的代表性


並且說明可能因此產生的誤差與改良方法
(投影片中有typo~)



當然要更近一步說明選擇的指標對水質與人體的真正意義
(但今年真的因為少了讓學生在做報告前先做小組論證,以致於幾乎都沒有用到劑量的概念)




好的圖表整理方式。
包含橫軸是操縱變因(地點)、將多組數據整理在一張圖中。
(這並不是學生們一開始會做得出來的,要經過很多調整與學習。幾乎所有學生一開始都是用原始數據做圖,而非用處理過的數據製圖~其實老師們也不見得都會注意到喔)
(這是教學中有特別教的,所以會列入評分項目。但還是有小組會沒做到)

可惜的是沒有將標準差與顯著檢定的結果用後製加上去。




他們有把某些項目的數據分開作圖,以免影響其他的數據判讀,非常細心。

正確的判讀T檢定P值的意義,而且有將四個指標的數據整理成同一張表格
(絕大多數學生一開始都是分開四個表格,也就是直接將原始表格貼上來)
(這是教學中有特別教的,所以會列入評分項目。但還是有小組會沒做到)

在沒有老師幫他們順過論據的情況下,能寫出這個真的是太令人驚喜~~~

有說出自己研究的最大問題,指標的代表性不足~

也有好好地回答提問。(可以考慮條列)

還有對數據提出另有解釋欸~~~
超讚的!!

這組的實驗結果說明竹東的生活廢水對中下游水質「沒有」顯著影響




我很欣賞他們提出的建議,非常具有科學素養又實際~

========
除了生活廢水,下面這組探討的是農業污水造成的水質影響



找的指標更貼近想要探究的面向~

我幫這組用我之前花了好幾個月的政府公開資料與地理資訊系統,輸出了新竹地區農業灌排系統地圖。
讓他們說明自己採樣地點為何能有效探討農業排放水。

同樣說明指標意義與研究方法


這樣的表格呈現更美觀!

同樣的,除了整合的圖表外,也因為縱軸考量,而分開出圖。


資料-主張-論據寫的不錯,

這一組的實驗結果是了竹東農業廢水對下游水質「沒有」顯著影響

也好好的說了自己結論的局限性

班上有其他組的結論也跟這兩組相同,這時候,出現結論似乎可以相互挑戰的簡報,就很有趣。

====
先說,這組的結論,是下游受中上游的家庭廢水污染,而非工業廢水。
(他們的報告也做得超好)(好到我不需要多加文字解釋)
(同時也就是文字可以再簡化)








終於有多一點指標的小組了。

很好的版面整理,而且重複樣本終於不是只有三個惹。




這組的結論是「下游受中上游的家庭廢水污染,而非工業廢水。」


這組的結論就跟前兩組相反,此時就是很好的組間攻防引導時機惹哈哈
而且還有下面兩組加入戰場~

這組結論是中下游是受上游的家庭廢水與工業廢水污染

而且我一定要說,這一組是唯一使用正確橫軸的組。
即使我跟老師們討論時,老師們也通常不會想到這可以畫成折線圖,甚至會覺得折線圖是錯的。
(只要是沿著河流走的取樣點,都可以轉換成連續變項-相對距離,加上濃度的確會隨著相對距離而變,所以畫折線圖才是更好的呈現方式)

隨然時間很緊湊,還是有用一點點時間讓小組defense一下。學生很投入喔!!

---------------------------------------
另一個班也做得很好。
這一組的結論是竹東的家庭廢水並不是下游污染的主因喔,也跟上面的論點相同。
我很喜歡他們的呈現方式。

 論據的部分沒有時間做小組討論與彙整,所以還可以更好

在口頭簡報時,他們有提到目前竹東主要加強生活污水處理的提升是不會有明顯幫助的。
我很欣賞他們使用自己探究結果的方式!
=======================

這一組的假說雖然好像很理所當然(中下游污染會高於上游),但結果倒是出乎意料~

他們有好好介紹假說的背景

而且有夠多的指標!(也才抓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尖石大橋的鉛跟鉻竟然顯著高於中游的隆恩堰,真是太有趣了~(他們有討論濃度與量的關係)

圖也做得很正確

------------

這一組的結論很棒,圖示的方式也很成熟喔

  實驗設計與方法的交代夠簡要


實驗數據也整理的很好
最棒的是將數據與空間相對位置整合為下面的圖。

他們用這張圖來說明他們懷疑的污染源位置。更好的是為什麼上游的檢驗值竟然接近上限,難道是有工業污染排放嗎~~~
真是太棒的質疑與呈現方式了!

 當然也根據了數據提出對起始問題的回答~

-------------

口頭簡報的成績評定

除了探究實作,我的校訂必修-問題解決也是以期末口頭簡報為成績評定方式(其實更刺激,因為問題解決只有一個分數,不像探究實作還有個人報告、段考作為成績來源)
但我從來不敢自己擔任評分者的角色。

因為我真的無法保持客觀。總是會受到整個學期中跟學生互動經驗的影響。
有的時候明明學生最後做得很好,卻因為過去發生的糾葛,而在給分時忍不住七折八扣。
(反之亦然。我常常因為覺得學生做得超好,就很想每個都八十分起跳)

所以我都採取越多人評分越好,然後讓評分的項目越全面越好、越明確越好、越細越好。

只要配套的檢核機制夠嚴謹,這樣的評分結果應該就很能反映出學生成果的整體狀態。
我們的配套措施如下
  • 之一就如同一開始寫的,如果評分落在兩個標準差之外,會影響自己的成績。
  • 之二,在第一、二個小組報告完後,我會(隱去總分欄後),讓學生看問卷後台,然後我直接抓容易判斷評分有問題的項目(例如報告組有做幾次測試),找出評分有問題的學生,直接噹人
  • 之三,在結算成績時,會有固定的流程(找出重複評分者、找出落在兩個標準差之外的分數、去除前者後重新計算分數、看落在成績分布兩端的人是否有特定的模式....)

我是覺得裡面一翻兩瞪眼的項目應該算多了,但是其中一個班的兩個老師針對同組的評分差異超大
97 vs 85
78 vs  94
59 vs 57
69 vs  90
87 vs 77
85 vs 64
94 vs 76

老師們常覺得是因為有些評分項目是相對主觀,所以分數差異會大(暗指評分單的評分結果不「客觀」)

不過,當我在詢問老師們平常自己如何客觀的評估「是一份嚴謹的研究、好的口頭簡報」時,老師們提供的依據,其實主觀項目比這份評分單還佔據更大比例!!!

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現象~
——-
課程最後的結尾小小讓學生知道如何整理成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也提供他們一個自評單,填完之後會寄回到他們的帳戶中,只要將內容做版面的編排就可以作為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部分,最後才是附上自己的報告。

    (以上三張內容修改自北區探究實作中心洪逸文老師)


有興趣的夥伴也可以填填看喔

—-

教學調整

今年我覺得我做得不好的部分導致下列現象
  • 學生做實驗時,選的指標項目太少
  • 學生在利用數據的時候,沒有用到劑量的概念
  • 學生在論證架構的地方,理解與使用還不穩定。
  • 今年在做這個簡報的優化的時候,是等有一組學生跟我討論修完之後,才給其他的學生做模擬跟示範。

所以明年打算作下面的調整來對應上面的這個問題。
  1. 我在教統計的部分,除了利用原來投票的練習檔案之外,還有原本的設計台北跟新竹的水質指標比較。這個部分,只要我在全班共編檔案確認各組分析及判讀是正確的,就會進到下一個階段。
  2. 讓同學在這個階段先利用政府公開資料,根據他們在之前初步訂定的天,去想辦法收集指標跟數據。
    • 要求每一個同學至少選三個指標,所以小組要討論哪一些指標才是值得使用的。(不用動手做實驗,學生比較會願意多做幾項)
    • 此時還要提供每一個指標它的意義、都是哪些污染源、有影響的劑量,做成小張的資料卡,讓學生討論使用。(今年是我們提供少數的資訊,其他的要學生自己查
    • 這個階段其實會佔據大部分的時間,要注意後續時程需要濃縮。
    • 學生在這個階段要練習的整理數據、解釋統計的意義、然後小組綜合判斷不同指標加在一起的整體意義。
  3. 接下來就要寫在論證架構當中,做小組發表。
    這時候可以作主間的引導、彼此詰問,也可以練習評論特定機組新聞或者是團體。
  4. 讓小組回到組內去做修正研究架構的修正。
  5. 接下來才是進實驗室去做實測。
    所以前面必須要先規定小時在收的資料裡面必須要包含現在的指標。
  6. 實作的角色會轉變為比較像是知道在取樣與檢測流程中的誤差來源
    這個階段才會讓學生把前面論證架構的反駁去把他補足
剛好這學期跑完後,我們科裡面其實有在討論要調整之前寫在課程計畫中的評量項目。
預計要將現行的口頭報告比例降低,加入個人報告(而且佔分比例不低)

所以剛好把現在口頭簡報作為期末成果發表,修改成小組的口頭報告論證的架構。
既能符合預計調整的順序,也能符合大家想讓學生花更多時間作出個人報告的想法。

(不過,這樣一來,今年發展的口頭簡報用的投影片的修改教學,可能就沒有辦法派上這麼好的用場。所以也許可能發想一下如何用在未來口頭分享水質指標初步論證的部分。)


以上是前兩天成果發表後的紀錄。

(事情還沒完,我還要批改個人報告、段考紙筆測驗閱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