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11101問題解決04認識問題110 -問題流程圖111


 今年因為調整了上週資料收集的教學流程,所以後續的安排也就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更有效率,所以很開心。

在上一週同學初步開始收集資料。

那時候讓他們收集資料的時,只稍微提醒要評估資料的品質。
雖然有帶著學生去看如何評估,但是重點並沒有放在評估的結果。
因為他們那時候的資料都還是空的,講再多也沒有用。

這一個禮拜的課程中,才讓他們用上週的標準來回顧自己的資料品質,這樣才比較有感。
更大的重點在幫他們更接近可以製作流程圖的資料收集。

所以原先這一週其實安排的是為之後報告資料收集做準備。
但是我們這學期可能改變重點,改為幫助同學先將資料整理成流程圖,以流程圖來報告。

這樣一來即使沒有機會完整的報告,學生所收集的資料也有一定的完成度



除了再次說明收集資料的架構外,也強調訪談的重要性。

簡單介紹三類使用者對提供資料的效果差異。


說明今天的重點在幫助各組儘量找到(從我的好朋友那兒偷來的)評估好資料與壞資料的方法。

尤其是在這六類資料裡,如何從4-6類提升到1-3類資料。

尤其提醒不要一直收集支持自己看法的。
因為就算找到一萬筆支持自己的資料,也無法幫助我們突破框架與盲點!

不要用「有找到」當成足夠。

像這組學長姐的例子
明明世界上做剩食的有這麼多,竟然只找到這幾筆資料。甚至台灣有超多團體在處理這個問題,卻每一張投影片塞一筆資料就認為自己找夠了。

所以不要問老師找幾筆才夠。
問自己找到哪些原先不知道的方向了嗎?

今天的重點還有一個。就是如何用視覺化的方式來幫助自己。

這樣的概念在外面學要價不斐!

今天會協助同學由現象開始回推,來快速找到有哪些資料的大缺口。

這個步驟沒有設計課程作統一的說明,因為我光想要帶老師做,就發現對老師好像實在非常困難。
因為不同屬性的現象在推的時候,會有不同訣竅。
我又沒時間去將問題分類後,分別回推,所以還沒有模組讓大家套用。
(這學期應該可以弄出幾個小模組)

這邊用這張投影片讓學生大致上能想像這個階段的小結果。

但是每次講現象產生的流程圖,大家總是想歪。


比如這兩張是成因的分析或分類圖。子項目是原因或因素。

這是角色的示意圖而已。

更多的是假心智圖之名,行資訊歸類的(假)架構圖。


所以跟各組說我們接下來試著看看找到的資料是否能回推到源頭。

但這一週還是重點在確認學生學習「如何找到高品質的資料」,也就是這張投影片中的1-3類。(會一直投影在大布幕上)

通常入組後的詢問步驟差不多,但是會根據每一組的問題類型和已經找到的資料會有微調。

同時考量學生會需要時間理解我的梳理,我講太快學生會跟不上,也會讓學生不覺得是針對他們的東西在討論。

所以我採用空白電腦卡開始慢慢紀錄梳理的架構,而沒有用印的或是用一張跑九組。

詢問的步驟如下
  1. 先問學生找到哪些資料,如果聽起來比較接近投影片上的5.6,就問學生是否屬於投影片上的5.6類
  2. 請學生從5.6中找常出現的詞組(關鍵字)機關部門公司團體作為新的關鍵字
  3. 新關鍵字研究/調查/報告,應該就可以找到很多新的資訊,而且應該就可以落在1.2類的資料
  4. 找到落在1.2類的資料後,不用細看全文
    a.先看前言/背景介紹/研究動機:這個部分會有很多梳理好的因果關係,不用我們自己梳理
    b.再看前人研究:這個部分會有很多引用的資料,也就是作者幫我們做的資料搜尋工作,不用我們再大海撈針
  5. 記得有效率的運用時間:要分頭-一個人找到某資料後,嘴巴說出來,讓可能也在看同一份資料的人可以把時間轉去找另一份資料。
  6. 記得要紀錄搜尋歷程,讓同組的其他人可以盡量吸收到相同的資訊。
    a.標題/作者或來源/超連結
    b.摘錄重要文字
    c.註記對小組的研究有哪些幫助

不同的主題會額外提供特別的關鍵字。
例如:策略/措施/管理/現況/趨勢....比較/分析/回顧/統計....



-------------
有一類主題很容易歪樓。

例如希望上課時間延後、希望自己可以少用手機、希望自己可以不要拖延。

因為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時間管理與學習策略引發的
(導致花太多時間讀書、讀書沒有成就感)

這時候要先幫學生梳理到真實的需求,再繼續讓他們找資料

--------------------
今年有比較多組在上課前有進展。
已經找到許多報告與規定,這時候梳理的架構雖然一樣(因為一定有局限與偏頗)
但步驟很不一樣。

像有一組希望新竹火車站外公告不得有攤販的區域中,不要有攤販。

如同前面說的,我一進去小組就問他們查到的是屬於1-2還是5-6。
他們說很多1-2,查到了很多政府的管理條例與法規。

從他們告訴我的資訊中,可以聽出來他們主要從制度面去查。
缺少執行困難的研究方向。

所以我的提問是
  1. 如果市長責成你們提出一個關於這件事情的報告,報告的標題會什麼?
    學生從思考標題的結果,可以增加他們新的搜尋方向。
    他們自己想到「改善、措施」等關鍵字。

  2. 如果你要提出這個報告,倒推回去到一開始時,你需要搜集哪些資料?
    學生自己想到了應該去查不同城市的車站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也想到會有「比較、分析」等關鍵字
接下來就是接回小紙卡的中間,找到研究或調查報告時,要看哪幾個部分比較快。(照片後補)

----------------------

另一個組做的是經國橋容易塞車,也找到正在進行的拓寬提案。
在一開始他們問我,政府已經在做了,那是不是要換題目。
我的回覆是,我們可以做研究,提出輔助或更好的改善方案。

他們這一週查到的資料都圍繞著提案本身。
我問他們有找到哪些領域的專家在處理相關的問題,卻是一片靜默。

這是很常見的,因為我們多半不知道其實有交通科學、道路設計這樣的領域。

所以問他們知道有這兩個領域嗎?
搖搖頭的學生們看起來有點挫折(因為他們花很多課餘時間在找資料)。
我趕緊丟去年總統盃國際松團隊(Dustin Carlino)的交通模擬的相關投影片
也試著自己聯想關鍵字搜尋看看。

這樣的示範是對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的。
因為這也不是我的專業領域,我使用的關鍵字一定也出現在他們已經搜尋到的資料中。

(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們必須要破除「我怎麼指導我不熟悉的問題」的原因。)
(老師找得到資料不是因為專精找資料,而是本來就知道進階的關鍵字。)

----------------------

有的主題其實學生已經有相對較多的認識,也可能導致更多的框架和執念,所以可以先用流程圖讓學生發現哪邊需要多些資料。

例如減肥與復胖。學生多半有在留意這個主題的資訊,但不全面也不深入。
更很需要去訪談很多極端使用者。

這時候就幫助他們到推回去「復胖的人做了哪些事」

藍色框框。

如果看這張上面的藍色框框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如果從空白,而且從結果倒推就會比較難。
協作的老師問為什麼不從起點開始推。

有兩個原因。
  1. 因為並不是所有待處理的現象都知道起點。
    更糟的是找錯起點(這是很容易掉進去的陷阱)。
  2. 因為順著推常常容易覺得理所當然的亂跳。
有了藍色框框的主幹後,就問在每個框框時,那個人是根據哪些資訊做選擇或是評估。

藉此跟學生討論還需要去訪談哪些人,詢問哪些資料。

------------------------

另一個很經典、很挑戰的主題是台海關係。

挑這個主題的同學常常因為執著在自己原先對台海關係的認知而無法破框。
(我不在意他們認為台海的現狀到底為何、是否與我相同,比較在意他們有沒有讓自己原來的認知更擴大)

例如這一組同學。
他們希望可以不要再為了台海危機而感到焦慮。

透過前兩週的從旁觀察,大約知道這組同學所認知的台海危機是從家人與單一新聞台而來,所以我大概可以想像他們焦慮的是什麼。

這種比較偏向從小到大導致的類信仰,我就決在他們進一步評估資料前,就先幫他們梳理一下。
因為如果以為自己認知的現狀就是現狀,那麼查出來的資料會整個被框在同一個方向。

梳理的順序是
  • 為什麼同樣的台海關係,有的人會焦慮、有的人不焦慮?
    可以朝兩方面思考
    • 每個人認知的現況不同
    • 每個人處理逆境下情緒的方式不同

  • 接著我們處理為什麼每個人認知的台海關係不同
    • 問學生自己如何得知有關資訊,讓學生回想影響自己接收資訊的因子
    • 引導學生發現每個人都可能接收到不同的資訊、有不同的詮釋。
      或是已經決定認知才篩選資訊。
但我沒有點破他們的資訊是經過自己無意識或是他人有企圖地篩選的,想觀察下週他們是否會自己察覺這件事(我的人類大腦框架行動研究)。

像這種容易卡在根深蒂固或委屈情緒的還有親子關係。

也要讓學生有機會發現「關係不會是單方面決定」、「兩方都無法理解對方」、「青少年的家長沒學過如何當青少年的家長」

---------------------------
在搜尋資料的單元時,有一種主題是學生很難找到資料的。
就是特定行為矯正。

例如今年有學生希望自己能夠不要常講髒話,尤其是跟長輩說話的時候。
不過網路上都是跟家長或老師講如何處理青少年講髒話。

我當下只帶著他們去想學校中有哪些專家可以訪談。
主要希望他們被引導去思考講髒話主要是因為想建立獨特性,又想建立與同儕的關係。
通常是因為沒有其他可以確認自己獨特性的具體項目。


不過我自己不滿意,因為如果這是無法透過我的資料搜尋架構找到的話,表示我的教學架構有問題。

好在我想到上週投影片中的第三種路徑-使用不同的語言



果然用swearing就撈到很多資料,都是給說髒話的本人用的。
更挖出cursing這個關鍵字。

下周來去跟學生說!

========
我很喜歡我在這週的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