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110探究實作A第五週-紀錄與提問part2(能升級提問品質的課程設計)


這次紀錄我要反過來。
先講第二個班,改良後的課程設計,以及結果。
再講第一個班,也就是這個課程原先的流程,以及我觀察他們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我可能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這次調整後的課程,也就是第二個班的部分,是很好的。
但我也沒有把握是因為學生組成的部分有多少程度的影響。

第二個班的成果




跟第一個班的成果非常不一樣。



以下是這一週(第二個班)的課程紀錄。
—————-


首先我會跟同學說明的是這一週是要用上週做的練習來討論什麼樣的提問可以對研究是有幫助的。

當然就在同學回憶我們上週做了什麼。
從實驗的紀錄當中,產生疑問,再將疑問轉化成不同的提問方式。


我們也看到不同的提問方式真的會引導我們往不同的資料收集方向。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更是如此。


我們班在之前寫紀錄的練習的時候,也有說到紀錄當中提出的問題是重要的。
因為這個提問可以激發更多的思考,帶領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呢

請小組裡面,四個人輪流看彼此的提問。
如果有發現針對相同現象或方向有不同的提問的話,就把它整理在一張海報上。

在寫上海報之前,大家可以先研究一下彼此的提問。
如果覺得問的東西真的完全一樣,只是用的文字不同,把它放在海報的上半。
但如果發現雖然我們的主詞或是現象是同一個,但我們的問法不同導致這個問題本身的層次不同的話請寫在海報的下半。


這個階段其實需要蠻久的時間的,協作的老師要下去觀察。

在這邊我有特別跟協作的老師協調,因為兩位老師都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所以會在同學寫的時候站在旁邊看同學寫下來的內容。
我有提醒老師們,盡量避免這樣子做。


如果只是從旁邊觀察,站在旁邊看其實不太禮貌,而且壓迫感很大。
如果只是想觀察他們寫的內容,其實最後看海報就好。
如果是希望可以幫助學生看看是否優化書寫內容的話,其實等學生停筆後,可以詢問是否可以一起討論。而且要讓自己的眼睛位置是跟同學一樣高的,可以蹲下來(我通常是採高跪姿)。

在這個時間點,老師真正重要的是觀察每組同學的肢體語言,同時掌握所有組別的大致狀況就好。去推測這一組是需要協助,包含不知道現在要做什麼,或者是組裡面有不同的想法。又或者是討論的興高采烈的組,很可能是天馬行空、跑偏方向。

這都是需要老師做整體掌握的,所以不能一頭栽進個別學生的產品裡。


這是學生的成品。到這邊就差不多下課了。


剛好下課10分鐘的時候,老師可以觀察海報上的文字,決定接下來的調整。

在這邊原先的課程設計是讓同學利用紅色的標籤紙,去貼他們認為可以看起來知道流程規劃或者是收集資料方向的問題。
但經過我們的上一週流程調整之後,海報上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品質很好的提問,用貼點去幫助學生聚焦在特定幾個提問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我臨時必須要換成別的活動。

有幾個替換的活動,是在事先其實已經想過了。
只是每個活動都有不同的考量跟條件,但還有結果。
所以我在下課10分鐘思考接下來的調整。

在第二節課開始的時候,我有很誠實地跟同學分享,因為海報上的提問品質好到無法進行我原先預計請大家利用紅色圓形貼紙去貼上覺得看起來就知道怎麼研究的問句,但我看了一下大家的提問,基本上每一句都很成熟。
所以無法進行我原來的活動,那我試著去換成另外一個活動讓大家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學習。
我誠實地跟同學講我從來沒有操作過這個部分,所以我也很期待大家最後可以一起學到什麼東西。

原則上會先帶同學看問句的結構。主要會集中在一疑問詞的層次。
接下來會請同學利用這個規則去看海報上面哪些句子不是完整的問題。

接下來是疑問詞的部分。
首先是大家基本上都寫了完整的問句,也用其他班所寫的「不完整的問句」

接下來請同學看看在大家的海報中有哪些疑問詞。

在疑問詞的部分我沒有做得很好。
我請同學一起看還有哪些疑問詞。
講話的同學一直是同樣的四個人。
我下次應該會請不同組的同學幫忙指出別組的疑問詞

最後就以事先準備好的紙條來整理不同的疑問詞。

然後我會問同學
「如果你的時間、經費有限,哪一種疑問詞所引發的研究會需要比較久的時間?哪一種疑問詞所引發的研究是相對來說可以比較容易確定的?」
從這個活動讓學生有「提問的層次」的連結


這個過程我原先是想希望各組可以上來講他們的海報內容,但時間是不夠的。
我又不希望學生覺得花了很多時間寫的海報沒有被利用。
所以請同學去拍照,利用照片上去畫記哪些是正確完整的問句,哪些不是正確完整的問句。
這樣一來不用我去評論同學的句子,但每一個同學其實也都看到了不同的寫法。



第二個部分會是同學去歸納海報上面不同問句的一些句型。
我用其中一張海報來當作示範。接下來就是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四個人合作將九張海報上的句型做一個整理。


並且拍照上傳這是今天的作業。

終於來到最後一步,對研究有幫助的提問有哪些特徵呢?
什麼是「有幫助」?
就是相對來說能幫助我們更具體的知道規劃的方向或收集資料的方法



學生每人一張綠色的A4紙,去寫他們覺得看起來就知道如何規劃實驗的問句,有哪些特徵,為什麼這些特徵有助於想像研究的規劃?

(即使我已經寫了一張範例,似乎對學生來說很難理解要寫的方向。明年再想想怎麼改。之前的課程只有寫有哪些特徵,好像讓學生寫為什麼反而增加難度。也許可以試試看只要寫特徵,在彙整後再問學生為什麼會有幫助?)

在學生寫的時候就要注意觀察,即時跟學生討論,使得寫出來的東西有較具體的描述。
寫完就趕快貼到布幕上,跟之前一樣,覺得類似的就往下貼,不一樣就往左右貼。
學生一邊貼,就一邊觀察貼上去的文字,抓出關鍵詞,請協作老師寫加上橘色框框的標題紙條。
很快帶學生看看稍加整理的結果。但是是粗糙的分類,所以有宣布是下週我們再一起討論。

此時距離下課只剩下一分鐘,我跟同學說出我的感謝,因為我自己學到很多東西。
大家也都幫助彼此學到很棒的東西,所以我邀請大家用熱烈掌聲謝謝彼此。

學生下課時的教室


這是整理後的結果


這節課之前我有先跟視障同學說今天要看海報做歸納,有先請他想想怎麼做。
但他自己說要用報讀的,所以請視障的同學與小組成員協調如何完成整理海報內容的部分。
(因為其實有相關的服務可以使用,如果他自己沒有提,我也就沒有多說)


=========================
第一個班的流程不一樣,前一週沒有做不同的提問練習,而是準備畫海報與報告。


這個班的引言在基本上跟第二個班一樣,更好的是他們自己對觀察紀錄的歸納中有「提出問題讓人思考」

也再度帶著學生看不同的提問

會引導我們往不同的資料收集方向。


接下來就是讓同學思考一下自己的小組提問中,有哪些可能可以引起別人的思考,可以寫在海報上。
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指導語,但這個班寫的東西跟我印象中的不太一樣。
當然還是要下去問他們想寫什麼,幫助他們梳理出「有我要的梗」的提問。
但要注意的一定要從學生想寫的東西裡面去討論,而不是塞老師想要的句子給他們。



這個班之前沒有上台報告過,所以一樣讓他們錄影練習時間掌控

有錄影的練習很能夠幫助學生謹慎思考要講的東西,效果會好很多。


然後就是學生上台報告囉


接著每個人手上有五個紅色的圓形標籤貼紙,貼在自己覺得「一看就知道如何設計實驗或收集數據的方向」的問題。


然後根據紅點多的提問去說明為什麼能幫助大家進行研究。
這個班因為海報上提問的狀況,所以我只給一組兩張綠色的紙去書寫。

但也來不及做歸納,所以只簡單看問句與疑問詞,下次才要歸納。



兩個班的提問有很大的差異。
最可能的原因,可能真的是因為在上週有讓其中一班就筆記上的問題做四種不同問法的練習。
但是當然還有其他的可能,可能要看看我明年在其他班實施的結果才能有近一步的釐清了。

明年的話我應該會用調整後的流程(請同學在做完太陽蛋,紀錄自己疑問後,用不同的問句改寫)。
如果要用調整前的流程,我應該會把畫海報的指導語改成「請提出小組聯想到的問題,並以圖示或流程說明觀察到的相關現象」
讓學生更聚焦在提問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