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飲食的管理就跟教小孩一樣,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夠懂,因此會認為自己評估的飲食與運動方法是正確的。偏偏錯誤的飲食與運動常常與結果的關係不太直接,或是要比較長期才會看到後果)
(而且很多人即使看到後果,也不認為是自己的選擇所導致)
減少攝取熱量、增加肌力訓練或心肺運動等等,都會先看到體脂率下降。
同時看到的肌肉率增加是因為計算過程的分母變小、或是含水量增加,肌肉量本身沒有增加。
肌肉要有實質(肌纖維)的增加,很慢很慢。
所以測量所見增肌減脂是因為時間差的緣故。長期減少攝取熱量與提高運動量,一定會使肌肉量下降。
細胞的運作遵守物質科學,不可能同時可以真的增加合成又減少合成。
沒有什麼動作可以局部減脂,仰臥起坐、抬腿這種,是透過緊縮膠原蛋白,造成局部的肌肉外組織比較薄
如果脂肪算厚(離有線條還很遠),那麼做局部運動(什麼核心、重訓)就算了吧。先全身減脂。
做完運動看起來肌肉變大是因為充血。
看看很乾扁的人在幾乎看不到肌肉的情況下,還是可正常移動就知道了。
所以身體是傾向減少肌肉的(25歲之前是為了生殖、育幼做準備,所以過了就不用這麼多了)
所以飲食策略中有挨餓的人,其實是在訓練身體更有效率儲存脂肪。
這也是像168這樣的飲食策略很容易復胖的原因(沒有復胖更慘,因為維護整個身體的機制被中斷了)
初學者的蜜月期不是來自於肌肉與肌力的增加,而是來自於更會使用一組肌肉。
不過,如同一開始說的,運動與飲食的管理就跟教小孩一樣,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夠懂,因此會相信自己評估的飲食與運動方法。
會一開始看到體脂下降,但是肌肉最終下降的結果就是代謝率下降。。
這也是一般人認為年紀增加會代謝下降的主因,不是年紀,是因為老化常伴隨肌肉減少。
做熱量限制的飲食策略,其實是加速變成老人代謝率。
吃夠、吃恰當是不二法則。
可以分成熱量與營養組成來看。
我沒想過大多人並不會把營養與熱量放在一起看。
但我後來碰過好多人對"營養、清爽的食物常有很高的熱量"大吃一驚。
有一次我同事說芝麻很有營養要多吃,我在旁邊補充"但是要注意熱量過高"
然後就聽到驚呼"什麼!芝麻也有熱量???"
(類似的例子像是裹糖漿的芝麻小魚、堅果、地瓜....舉凡養生的食物都被歸在熱量低。分在熱量高的只有垃圾食物)
另一次我同事們訂嫩仙草加芋圓跟鮮奶油,我說那個熱量很高。
又聽到驚呼"那個不是很清爽嗎!熱量也很高???"
基礎代謝+日常活動+運動所需要的熱量就是了
常聽大家說要多吃蛋白少吃澱粉,其實不是的。
澱粉要吃夠,蛋白也是。
只是大家一般都吃不夠蛋白,所以才會聽說要多吃蛋白。
但是大幅缺少澱粉提供熱量,會讓蛋白吃進身體也沒有能量去幫助細胞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