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的操作都跟10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週的流程一樣
因為在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的成果發表是實體上課,學生只有側錄自己口頭報告,頂多有錄製訪談片段。
但109學年度第二學期因為是線上發表,所以統一是製作十分鐘的成發影片。剪輯後的影片是能夠很容易理解課程內容的。
========================================
這學期有許多之前的協作夥伴上戰場,在執行上有許多教學調整。
我也在調整我的心態,我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幫助他們
例如原先設計每個學生寫十五張 但夥伴們在時間考量下,覺得沒有必要,所以縮減成五張
但又覺得學生寫的面向太相似。
或是非常焦慮魚期末是否能有具體產出,所以在第一節個就專注把時間花在讓學生能寫出很具體的描述。
過程中反而容易擦槍走火的用「你現在要寫這樣也可以啦,但之後你可能得去想aaabbbcccdded」或是「這樣不夠具體xoxoxo」。
在這邊就急著收斂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在後面有大家票選重組的機制。偏門的就不會被選上的。
但在這邊就一直修學生的文字,只會留下一直被打槍(而學生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的感覺
(尤其是這是師生第一次見面,學生也在評估老師到底是真正的邀請學生的想法,還是不斷在評價學生)
夥伴們在執行上學期觀察到的流程時,很多時候會判斷某些設計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就調整了。
偏偏這些判斷的優先順序跟好跟我是反過來的。例如我覺得張數超級重要,我寧可拖延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也要完成。時間、可能性不在我的優先考慮中。
但夥伴們是剛好反過來。
許多夥伴在執行我開發的課程(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常常發現結果跟我不一樣,卻沒有發現是這些當初的判斷與調整所導致的。
也常有夥伴覺得「這個班的學生能寫這麼好是因為他們是人文社會班群!」
我很少這樣去想,因為在高中階段,學生通常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他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想法被期待的,他有沒有期待自己的想法是被自己尊重的人所肯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