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110探究實作A第二週-課程簡介、觀察與紀錄part 2(for近全盲學生的課程設計與執行)

(看似簡單,但內容超多的紀錄)
====================
今年的課程很有意思,我第一次同時帶兩個班。(之前我大部分的鐘點都分給校訂必修)
一個班的話,所有活動都要從零開始。
今年同時有兩個班,剛好可以試試看能不能兩班合作學習,但又沒有兩班被比較的後遺症。

所以這篇紀錄會是兩倍長,有兩個班的不同設計、執行,當然還有我規劃的跨班合作學習!

第一個班進度:要開始做蠟燭實驗,試著紀錄並以海報呈現,比較各組的紀錄方式
第二個班進度:上週已經做半節課蠟燭實驗並紀錄,要試著以海報呈現,然後比較組間紀錄方式

所以我會先寫第一個班,再寫第二個班(有近全盲生)的課程設計與執行。
=============================
第一個班

上週我們做最簡單的靜態圖片的觀察

這週我們來看看如何紀錄一個事件,請大家看這個蠟燭燃燒的影片,在筆記本上紀錄看到了哪些,我放了兩次。指導與是「進量把看到的、注意到的趕快寫下來」
然後我們實際做做看,你還能多注意到什麼。
這也是所有研究都盡量要有第一手資料的原因,實際操作與實地田野調查的資料會跟看別人紀錄的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接下來就是學生開始操作了。
因為在看影片時,裝置的紀錄也是要讓學生負責,我並沒有在放影片時說明怎麼裝置,所以學生會花一些時間研究裝置,我也不會去說哪些裝置才是對的。只會在有不同的裝置出現請學生到其他組看看再決定而已。

這個操作本來是每一組配有一個打火機,結果這幾年實施下來,就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不會用打火機。
要嘛連點火都沒辦法,要嘛就是拿的方向是會燒到自己的。
後來就用酒精燈加另一支蠟燭去引火orz(我真的沒印象我是到高中還不會用打火機)

很多小組會在這邊有各式各樣的想法與測試,也有些組會做了一次就停下來,或是看到筆記本上只有簡單(粗略)的紀錄。
在做了一次就停下來的組,會問他們觀察到哪些事情。常出現的回答都是偏向簡略的描述,往往多問一些就會發現四個人的觀察不太一樣。如果問到的描述跟其他組不同,就可以請學生去其他組看看。通常就會有更多的測試。




當然如果有出現某些組記錄到比較詳細的變化,在與學生討論時,我會微微調大音量。默默地讓周邊的組再看一下自己的紀錄(然後就默默地會站起來在做一次哈哈)
在這節課中,最希望學生出現的紀錄方式是
  1. 描述現象的時序
  2. 描述現象的趨勢
  3. 用量化的方式描述變化
  4. 繪製裝置或流程時,以文字或是數字註記說明
所以在學生之間走動時,如果有留意到哪個學生有這樣的紀錄,就在經過的時候稱讚一下(不是說這樣很棒,而是說這樣很明確,以後其他人要複製實驗就很簡單)。這樣一來,下一節課就通常會出現在小組海報上。

但最難的大概是「用量化的方式描述變化」。快慢、高低等等。
如果一整個班都沒有也沒關係,可以在組間走動時找兩組記錄到水位高度變化有明顯不同的,請他們彼此確認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麼不同。這時候就可以觀察兩組的討論,適時的拿著他們的燒杯讓他們比比看(也可以順手送上尺,但我會避免說出「量量看有幾公分」)。他們確認高度的過程,通常就會出現量化的描述。真的再沒有的話,我就會問等等畫海報要想想看怎麼讓別人很明確地知道高度有差,而不會以為是隨手畫的誤差。


到這邊大約會是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的開始,就是讓大家看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指導語是「我們接下來看看如何把自己做過與觀察到的事情忠實地跟大家分享,這樣一來就有機會讓大家幫忙我們找到思慮不週或是觀察上要思考的地方。請大家在小組內確認彼此的紀錄,看看如何彙整到一張海報紙上。然後我們一起來看大家的紀錄方式有哪些可以學習的地方」


螢幕上雖然投影這張去年的作品,但是並沒有指出有哪些特點,然後就關掉換成倒數計時了。


在最後十五分鐘,請各組把海報貼上去後,請大家坐在原位,觀察別組的海報,寫下看到哪些不同的紀錄方式。
同時請班長將海報個別拍照後,上傳班群。










下週繼續一起歸納~



=============================================
第二個班在上週已經做過一次蠟燭實驗,但時間很趕。我希望他們可以多做一些,因為我看學生的筆記多半是很簡略的描述,但又不能直接叫他們重做(否則就會看到有一半的組翻白眼或是嘆氣,沒表現出來的也是心中很多os:到底為什麼要一直燒蠟燭)。

所以就是打算在開始時,帶大家看過前一班的結果,發現有相反的觀察結果。然後給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再做一次,然後我默默地、微微的煽風點火,這裡問一下、那裡問一下。
結果應該是只有一組沒有再做一次,哈哈~

另外就是我們原本的流程是請大家看海報,然後寫下不同的紀錄方式。
但是這個班有視障生,我又不想找人描述海報給他聽,更不想讓大家發現我需要有人描述海報給他聽,不過我又的確需要有人描述海報的內容給他(繞口令),所以就安排了不同的流程。

第三個是之前的班級都是從零開始,這個班級剛好接在另一個班級之後,我想試試看在看到別人的方式下,能不能激發更多的呈現方式,還是會限制學生的想像。當然還想測試我自己,是不是在操作上可以達到跨班合作學習的氛圍,而不是老師在比較兩個班級的競爭氛圍。

以下是這個班的流程~~~~~~~~~~


指導語:我們上週試著紀錄一個流程,這週我們來一起看看如何讓紀錄更有幫助。

什麼是有幫助的紀錄?格式不是重點。而是內容與紀錄的方式。

像學長姐的這個紀錄為什麼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不是因為字很整齊,畫圖很漂亮。而是他們紀錄的很仔細,用各種方式紀錄當時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想法。

對誰有幫助?對什麼事情有幫助?
就是能幫助自己準確回溯當時發生的事情與條件。能讓自己或別人重現當時的現象,好能比對差異。
例如我想知道怎麼吃才不容易胖,我一定要先測試一種飲食方法,並且仔細紀錄過程,像是吃的項目、份量,相關的也都要紀錄,像是運動的種類與消耗的熱量之類的。
這樣萬一我後來回想發現那一段還滿有效的,我才能重現相同的結果。
或是我想改一個條件,那也要知道之前的其他條件有哪些啊~

所以我們今天透過大家用不同方式呈現自己的觀察過程,一起找到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的紀錄更有幫助。

像是黑板上的是昨天的班級分享的結果(要注意使用「分享」)
接下來我用快速但是應該算重點清楚的方式,同時帶著學生看數種不同的呈現方式,也點出矛盾的結果與獨特的觀察紀錄。(隱藏式的埋下等等他們會想要重做以便確認的種子)

這個過程還有另一個用途,就是用不明顯的方式報讀海報重點給視障同學聽(但是描述的用字上要很仔細選擇)



  1. 昨天的班級有小組用畫圖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裝置
  2. 也有小組用畫圖呈現同一組裝置在不同階段的狀態
  3. 而這一組除了用圖呈現不同階段的變化之外,還在左邊用文字輔助說明

    如果看文字說明的話,每一組的風格也不一樣。
  4. 像這一組是用箭頭分隔每個階段。例如……
  5. 而另一組選擇用完整的句子描述,
  6. 第三種則是條列描述各種裝置,甚至還描述了加水1/7的高度。這樣一來其他人要重現這個裝置就很容易了
  7. 關於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組用圖示的方式告訴我們,最後火熄滅而水有上升
  8. 另一組用文字中明確的描述先後順序。他們寫「水在熄滅前開始上升」
  9. 而其他組的圖則有畫出了水上升的時候還有火,熄滅後水繼續上升,還用數字描述時間長度與升高的水位高度。這樣一來其他組用圖示呈現幅度的組,可以用來了解幅度是否跟自己觀察到的一樣。
  10. 仔細的紀錄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因為大家都描述的很具體,所以在這兩組我們看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這邊寫到是在火熄滅的「瞬間」水位上升
  11. 他們並不是唯一觀察到這個現象的組別,這一組也紀錄了一樣的事件。
    所以實際上到底是什麼呢?
  12. 有的組別還提出了對看到的現象的推測,這就能讓研究往前跨一大步。兩組都提出可能是氧氣被燒掉,以及杯子內的壓力下降
  13. 這一樣來當我們看到這一組有觀察到拿起杯子時似乎有吸力,就能讓我們評估這個猜測是正確的可能性並不低。如果這一組沒有仔細的列出來,我們就沒有得到本來可以得到的幫助了。
  14. 更有趣的是,有兩組說有聽到聲音。如果只有一組,我們還可以說可能是聽錯了。但是有兩組有寫,就多了個值得探究的方向。

這一段可以說是最讓我緊張的,也重複演練很多次。因為講的順序與順暢度會影響學生被激發接下來動機的程度。
因為講的順序很重要,然後在哪一張講也很重要。同一個特點可能在兩張海報都有,但我要確保每一張海報都有被稱讚到,又不是草草帶過。
這可以讓這個班級的學生感受到真的透過這樣的流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老師不是胡亂稱讚,是有具體的優點的。這點很重要,稱讚高中生要盡量避免「這樣很棒」(很厲害....等等可能感受刻意或是浮濫的稱讚,因為學生無法覺得這個稱讚是合理的,那麼這個稱讚就是無效的。)

最令人緊張的過去了。

接下來就是讓大家用上週的紀錄來彙整出一張海報。

就像前面講的,學生討論看到的海報內容以後,通常都會覺得好像不是很肯定自己在筆記本上的紀錄,就會自己去重做。
這也是我刻意要營造的過程--是因為學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要重做,而不是老師說要重做。

這邊就是下去東繞一下、西繞一下,掌握學生有在思考。

  • 討論怎麼畫海報的,就等一下再繞過來確認他們的內容。也不用急著讓他們在做實驗,他們等等自己如果覺得需要重做再說,如果一直都沒有要重做,我硬推也只是強迫。
    這個階段的確觀察到8/9的組在畫海報的階段都有在思考黑板上展示出來的效果。
  • 已經站起來要去拿器材多做實驗的,就不用多擔心。因為成果只會比原先的更完整。
  • 在走動的過程中,我會特別留意(偷看)學生在筆記本上的紀錄方式,或是(偷聽)他們正在討論的紀錄方式。
  • 如果有海報沒有出現的紀錄方式,會詢問會畫在海報上嗎?而且會說明這個方式很值得大家參考。也是一樣,稍稍大聲、不小心讓其他組聽到~
最後,這個班出現了兩個大驚喜
  • 在我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用操縱變因來描述測試的因子。
    驚喜的原因是因為之前不論是多元選修或是探究實作,都沒有學生在這個階段使用「操縱變因」(我特別避免在這個階段置入這組名詞,就是為了看看有多少學生會在思考時使用以前學過的名詞)。
    另外就是我在活動中並沒有要求要測試可能的影響因素
  • 在我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很自然的就有學生用表格比較結果,以及用折線圖呈現變化的趨勢!!這對我這種「除非有學生提出,否則我不會提出然後要求學生照做」的老師,是多寶貴的資源~我都要哭了!(但學生不以為然的回我說有這麼誇張嗎)






(這一組沒有任何圖,但是裡面的推論跟描述超精彩,我下週一定會讓他們放在壓軸)


讓我特別期待大家最後的發表。

在這邊會特別說明這個階段的學習安排。
這個安排是為了不著痕跡的讓大家報讀海報的內容給視障生聽。
同時又省下大家思考每張海報呈現方式的時間。(所以整體進度跟前一班一樣)
當然另一個本來是放在後面教的「口頭報告的技巧」就順勢移到這個時候。

所以上來講的人要介紹觀察到的內容外,重點是
你們用了哪些紀錄方式,有哪些特點?考量想要強調的方向是什麼?

而聽眾就要邊聽邊紀錄自己沒有用到的方式,跟可能有的優點。
第一組上來的同學報告的很順。還需要練習的是面對觀眾。
所以在第一組報告的時候,我在台下給第二組的挑戰就是報告的時候要面對觀眾。
兩組都有我們常見的習慣,就是很多「然後」
那當然,第三組的挑戰,就是報告中盡量減少「然後」!

這三組都對他們的呈現方式做重點是的說明而已,但我需要他們描述整個版面的分配,只好我自己來,但不能太明顯是為了什麼。

所以我說,我發現大家都很害羞,不好意思宣傳自己在設計海報時的巧思與特色。所以我在各組下台時就會用這樣的語態去描述一下整個版面跟內容。

這些上台的順序是我在他們畫海報的時段,就默默觀察大家的進度時決定的。

有些組比較快(可能是因為他們上次已經做很多測試,也可能是他們認為不需要再測試),我就會先給他們練習上台報告的任務,同時根據他們的海報特點在心中安排他們上台的順序。

當然要同步觀察其他組別的進度、困難與發展。

例如有視障生的小組,我希望的是視障同學也要參與海報的繪製。

所以在上課前,我有去小組說明今天是要繪製海報與報告,請大家彼此討論如何能夠讓大家對海報的版面、呈現方式與報告方式都有參與與貢獻。
也直接跟視障的同學說,上台報告這件事情是到期末前一定要練習的,所以他自己可以衡量今天要不要試著練習。

而我會側面觀察大家的身體語言,推測他們的互動是不是四個人都是有參與的。


然後在他們準備口頭報告的時候,飄過去問一下到時候四個人上台報告的分工。
(默默地讓他們以為不能指派一個代表,而且大家都要出點子)

讓我很開心的是,視障學生是負責他們那組一半的報告。而且肢體語言也跟第一週不同。
第一週他刻意選了組裡面可以背對全班的位置,跟他說話時,也發現身體跟頭都是弓起來的保護性姿勢。

更不用說,他們班在這一組上台時發現是視障生,掌聲特別扎實,我超開心的。

這週只有一半的組上台報告,下週繼續,但是我會調整海報的順序,讓他們可以依序上台,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依照我埋的梗。
這一班在上台的四個組中,對於放線圈的影響有相反的觀察。這個讓我們期待下週報告的組能不能給我們更多線索。

而另一班也可以發現自己的海報激發另一班很棒的學習後,自己有機會學到比原本更多(因為第一班有一組提出的疑惑在第二班的海報中有更多的資訊)

希望下週的操作也跟這週一樣順利!

這次兩班一起互相學習,可以讓我在紀錄的這個部分就出現用「表格與折線圖」呈現結果,實在太好了。

之前的三個學期試行時,都必須要等到最後一個主題「風力發電機」才有機會碰到學生使用~
所以我還挺喜歡這次的歷程。

當然這是機緣,並不是必須的課程設計,從零開始也很好~



========
這學期的兩個探究班,有一個是跟非常年輕的夥伴合作。
我也同時觀察年輕夥伴的觀課重點與想法,對我十分有幫助。
所以同時在這邊留個紀錄
今天紀錄是
「9/9探究紀錄
1. 經過星期三的討論,昨天的課程比較專注於老師口頭的用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一開始上課的一段話提醒學生在課堂中要互相學習,如果活動中只是在等,等著從別人身上學習,而沒有讓別人從你身上學到東西,這樣的「關係並不對等」->老師不是用「沒有貢獻」、「自私」等負面的說法,而是中性的「不對等」。
2. 老師相當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學習表現,例如海報空間不夠,不是請學生調整大小、內容量,而是再給予額外的空間,並特別叮嚀保留每一個細節,以及他們想要到呈現方式。
3. 學生在大大的海報寫「為什麼會上升?我不知道。」老師藉此讓同學知道,將疑問紀錄下來也是研究中相當重要的紀錄。
4. 「扛報紙」那組在這堂課的實作活動相當投入,也很積極交流彼此的意見。學生是不是主動想參與的效果差異很大!
5. 老師看到學生苦惱怎麼表示水位變化時,拿出燒杯、尺給學生。
6. 最後一點也是分組的疑問,有一組的女孩只有一個人,看起來也不是特別想要獨自作業的小孩,可能只是人際關係上比較不能融入其他群體?我會擔心會不會因為在這堂課總是被孤立,導致抗拒學習,反而影響學習狀況。不知道老師的看法呢?」
這樣的紀錄可以讓我回想我當處的設計與臨場的決定。
我的回應是
1.高中生會非常注意對話中的語境及語態。包含對彼此地位的確認、責任與權利的賦予,更重要的是隱含的讚許與指責。所以選擇不同的描述是會對師生間的關係、教室中的互動樣態,當然,還有學生對這堂課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自己、同學與老師)會有隱微但深遠的影響。

2.會給他們更多的發揮空間主要是幾個考量:
(1)這堂課是在我跟他們剛開始相處,我希望他們真的理解我非常期待他們所有發現。
(2)他們應該是第一次在這麼短的時間要把這麼多資訊整理成海報,一開始沒有萃取好或是抓好版面也是難免。
(3)這類的課程我需要學生呈現所有想到的紀錄,才能從裡面提取我要的歸納重點。如果一開始就省略很多東西,我後面就沒有機會在全班討論時,讓他們看到各種我需要的紀錄方式。
213是週四的課,我讓今天的210看213的海報,也激發他們更多的呈現方式(超令我讚賞),會在下週讓213做討論時一併比較。這樣一來,一定可以比之前有更多的產出(我超期待)

4.有留意到他們的團體動力是在發生什麼事之後改變了嗎?

5.有留意到我沒有說叫他們量有多高嗎?我也沒有叫他們寫到海報上。其實我一共給兩組燒杯跟尺,都沒有叫他們畫上去。但是只有一組決定將數字寫上去,這個很有趣,也是我的一個小實驗~

6.我在下課後有跟那位同學小聊一下,她下週會自己找好合作夥伴。
我沒有往「這堂課總是被孤立,導致抗拒學習,反而影響學習狀況。」這幾個階段推論。
主要是因為她一個人坐在那邊可能有很多原因,而高中生的同儕互動本來就有很多考量,也很多變。
在我詢問後,如果他表示不需要我協助,那她應該負起一部分自己處理同儕互動的責任。
他們也要學習跟不喜歡的人一起完成工作(在這裡,是自己的學習)
我會盡力協助,但學生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即使是另一個班的視障生,我也是要求他要即時提出需求與反應問題,否則老師是全班的,不能只服務他一個人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