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授權方式

創用 CC 授權條款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韓中梅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montanahanbio.blogspot.tw

下載檔案請注意

這個部落格的目的

1.讓學生在需要時能有材料自學/預習/複習
2.生物教師(現在及未來的)能一起討論更棒的教學活動

所以請求檔案分享時請您寫個信告訴我您是誰囉~


感謝台中二中葉婉儀老師、台南二中李宜欣老師、平鎮高中蔣佑明老師、嘉義高中林芳妃老師、旗美高中蔡佳娟老師融入校內課程
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全部課程紀錄列表 請點選https://reurl.cc/xEYoqZ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110探究實作A第一週-課程簡介、觀察與紀錄part 1(for近全盲學生的課程設計與執行)

今年有兩個探究班級,其中一個班級有視障生。

這讓我有機會發現我們課程的設計面向太單一,尤其是第一週的課程,我們所安排的「觀察」題材,本身就局限在大多是用視覺,在本質上就沒有符合希望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觀察」現象。

我直到第一週上課才跟他碰面,所以在第一週上課前我只知道他失明的原因以及程度,並不了解他的個性與學習狀況。(只有email信箱中一封簡單的描述)

我們第一週的課程有一個活動是觀察螢幕上的兩張很像的圖片,找出有哪些不同。
另一個是看螢幕上的蠟燭燃燒影片,然後寫下觀察到哪些現象,同時訓練觀察與紀錄。

蠟燭燃燒影片很簡單,是直接給學生操作就好。
其實原先用影片本來就是替代實際操作,希望縮短時間。也本來就規劃視學生情況進行實作。
(當然如何讓視障生可以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倒是第一個活動「觀察螢幕上的兩張很像的圖片,找出有哪些不同」比較麻煩。
因為原先的設定就是希望快速過場到蠟燭的活動。

如果要維持快速過場,我可以請視障學生稍等五分鐘,聽大家的發言,但是視障生勢必被晾在那邊。
但對視障生來說,感覺應該很差(雖然他可能習慣了),而且也給其他學生一個錯誤的對待標準,好像視障生配合非視障生是應該的。
另外,視障生可以做的觀察正是我可以用來拓展非視障學生的「視野」的。

所以我決定要換另外的題材來做觀察的起點。

這個題材必須是
 - 視障生也可以觀察到很多事情
 - 很多事情是視障生才容易發現的

(但是在操作上,必須避免突顯「視障生是因為看不到,所以會運用其他感官。」)

另外就是在實作蠟燭燃燒的實驗時,要確保同組同學知道如何讓視障生也能貢獻觀察的結果

(在操作上,必須避免突顯「協助」視障生參與的角度)


但在執行實作與討論的學習活動中,除了老師、教材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視障生與班上同學的互動,這個部分就真的是我在現場才能設想的。

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這是新的班級,在第一次上課時,也不過就是他們彼此見面的第21個小時,學生之間應該也還不熟悉。第二,在第一次上課前,我真的沒有機會去找導師或輔導老師討論。

我直接請導師轉達請要到科學館二樓生物教室上課,所以我只有在二樓等學生,沒有下去接學生,只有特別留意視障生出現在我的教室門口到進來的過程。

我發現走在最前面的是視障生,而全班同學是跟在他後面的。
同學們很擔心他,尤其是用手杖探索環境、決定往哪邊走的部分。但沒有人出手或出聲跟他描述環境。(眼睛看著視障生,但嘴巴在各自聊天)
顯然沒有人教班上同學如何協助視障生,另一個原因應該是也怕讓視障生覺得不舒服。

所以我決定在處理互動時,要讓所有學生(視障與非視障)知道如何跟使用不同感官的人相處。

以下是課程紀錄

=====================

一開始當然是說明防疫方面的措施,以及登入線上教室。

然後就開始課程簡介囉~



為什麼社會組同學也要修自然探究與實作呢?
因為所有的社會學,都是社會「科學」,都在根據證據找出較為可信的因果關係。
而社會科學觀測的是人,所以研究法較難,而自然科學觀察的現象比較容易測量,研究法也相對簡單。所以要用學習自然科學研究法打好基礎。


加上日常生活中有太多需要選擇的事情,在學過自然探究後,就會簡單很多。像這一張新聞,學過基本自然探究,就會知道儀器不可能零檢出。

像去年很熱門的要不要普篩取代居家檢疫,也是所有人都會面臨到的抉擇。如果你是要整理這份資料的人,你也要有基本的自然探究能力


又像最近大家馬上就會碰到的抉擇,要不要打BNT呢?像之前美國的這個青少年,就告他父母剝奪他打疫苗的權利。

你想打疫苗但父母不同意,怎麼辦?你父母希望你打疫苗,但你不想,誰想得比較有道理?

再加上如果有我們自然探究的訓練的話,一看就知道,因果關係很難確認,就不會被這樣的標題所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自然探究是所有同學的必修,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而且是社會學研究的基礎。

不論什麼研究法,講求的都是縝密的論證。
如何根據資料做邏輯正確的推論,找到自己的漏洞,使主張更為有品質。

然後就是帶著學生看上學期的學長姐作品。
經過訓練後,我們的同學可以寫出讓其他學校的老師也歎為觀止的成果。


在自然探究與實作的不同階段,其實都在論證。我如何確定我的推想有可能是對的、有沒有其他原因、我的資料是不是可能有問題、我以為的趨勢真的存在嗎?
這些都不是只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是重要的,對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才是尤其重要的,因為很多現象無法直接測量,只能用指標來間接代表。例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好多,每一個能指示的範圍與意義都不同。


簡單介紹這學期的活動,順便預告下學期會做新竹地區飲用水與河川汙染的探究,可以跟下學期遇到社會探究結合,包含污染防治的法律探究及飲用水權的探究等。


我們會學到的東西很多
而且是大家一起歸納出來的



期末我們會以電子海報做口頭報告


都是用上面大家一起歸納出來的標準評分


另外在期末會有紙筆測驗


可能是給一個情境及相關訊息


請大家設計一個實驗


以及規劃紀錄的方式與預測結果


介紹實體上課的學期成績計算方式


以及上學期最後轉成線上的報告替代方式

==========

再進行觀察的活動前,今年多了一個活動。

因為往年在這堂課時,學生都已經經過三周的暑期輔導課,彼此都熟悉,只差不認識我。所以之前只要讓大家認識我就好,我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在認識他們(在課程進行中,我就會認識每一個人)

今年準備了很多不同花色的A6紙卡,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名字,跟一件可以幫助我認識他們的事情。然後放在名牌套中,掛在身上或放在桌上。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暖身活動,但對我的教室互動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讓學生信任我,也用比較柔軟的心情準備接下來的學習。而且我可以在第一節課就直接叫學生的名字,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的紙卡放在中間的大桌子上,所有學生都一湧而上選紙卡。
想當然,視障學生坐在位置上沒動。我走過去,請協作老師在旁邊一起聽我的處理。

我剛坐下來,學生就說「老師,你安排的這個活動我沒辦法做」
我說,你當然可以做。我描述紙卡的花色給你聽,你告訴我要哪一款。然後你跟XX老師說你想寫什麼在紙卡上,寫多大。

(學生是後來才失明,所以可以從經驗中大致了解我描述的花色)

他選擇紙卡後,我要讓他知道紙卡的大小,以及我自己的字體大小。所以我要抓他的手放在紙卡上。我先告訴她我想用他的手來知道大小,然後問他是否可以碰他的手。

這個過程是示範給同組同學及老師看的。

然後就把他交給協作老師,一起討論要寫什麼。我就去發筆記本惹。

==============

等大家都差不多寫完名牌時,距離下課大約有十分鐘。

開始觀察的活動


跟學生的指導語是「往年我們會用這種大家來找碴的圖片,考驗大家的觀察力,後來覺得這個太淺、太容易,比較適合國中生或小學生,所以我們來做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請大家摸摸抽屜,有一片葉子,請大家跟你旁邊的同學兩兩一組,交換葉子,觀察看看兩片葉子有哪些不同。寫在老師現在發下去的紙片中,我們下一節課來分享大家的觀察~~」

(這邊千萬不能說是因為有看不到的同學~)
學生就交換比較葉子,然後紀錄。
剛好中間有下課,可以多十分鐘做這個活動!
我也可以下去挑戰只列出四點就結束的小組。

視障生的旁邊沒有人,所以我安排協作老師下去幫他紀錄他的發現。
在這個時間點,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確保視障生能具體的描述他所發現的事情。

因為,跟所有學生一樣,直接問到的答案都是「這裡不一樣。」
多追問一些,讓視障生可以清楚描述觀察的重點。
我一直追問到三個我覺得其他學生可能沒注意到的方向才離開。這對我後面的安排很重要。

第二節上課後,就開始要讓大家分享了。

這是我這堂課的第一次大家分享,所以很重要的事情是
  1.確保大家覺得分享是安全的
  2.確保踴躍分享的氛圍有出現
  3.確保大家覺得「分享與聽分享」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

當然在這個班級,還有一個很好的情境可以
  4.讓大家發現自己用的感官很少~
  5.另一個重點是視障的同學會有同等的思考與可學習的寶藏

(但絕對要避免的事那種「殘而不廢好勵志」的語句及語氣)

因此要避免「輪流講」、「抽籤講」或是直接問「哪一組要先分享」

我的指導語是「等等我們兩人一組,派一位同學分享你們觀察到的不同。前面講過的,就不要重複,所以早點講比較容易」
當然一開始就是大家舉手比快的,我還得一次只開放三組分享呵呵。

(大家還是習慣講給老師聽,因此花了一些手段讓大家知道聲音要多大)

這個班有個答案是兩片葉子的品種不同,實在讓我太高興。因為可以拿來說「直接看到的」與根據某些已知的知識「判斷的」。

到分享到第十二個差異時,終於視障生那組舉手了。
我當然就順水推舟請他分享。(內心偷偷大笑,其他同學一定要刮目相看了)

但是視障生有另一個心理的坎,讓他的聲音永遠都很小。我站在他左前方大約一公尺處,請他重複了兩次,都是音量超小。只有他隔壁的人聽得到。
因此我拍拍他的肩膀,跳到他的背後,説我現在離你最遠的同學旁邊,請音量大到我這邊聽得到。
他終於願意大聲吼出來答案了。
(他的同學不太能跟他談話的原因之一是他的音量真的很小,同學也不好意思像我一樣叫他大聲一點)

他分享完第一個不同時,我有問其他人有沒有相同的,結果當然是都沒有。但這樣一問,也讓其他人發現原來自己有很多感官沒有用到。
倒是我問他還有沒有發現到哪裡不同,他竟然跟我說沒有。

我大吃一驚,說你剛剛不是有三個嗎.....所以我請協作老師描述他們剛才的紀錄。

我再問有沒有哪一組同學有觀察到XX剛才列出的三點.....(當然是沒有)
最後追問還有沒有哪一組有觀察到前面都沒有聽到的。

這一段的結尾就是
1.你看當大家分享時,我們可以多很多資料!
2.大家可以看到的不同會與所學有關,像我就可以舉出一百個不同的地方。所以觀察的結果會因人而異,也會根據你的所學而改變。

所以觀察的當下好好地做紀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接下來就來練習的除了觀察,還有「對未來的研究有幫助的紀錄」



先問問大家剛剛找葉子的不同是see、look、watch還是observe。我這邊沒有給答案,只要學生有發現原來觀察不是看就好了。


然後介紹這個筆記方法。
但一定要強調沒有強制規定要用這個格式,但要有相同的元素。
1.紀錄發生了哪些事情。
2.關於這些事情有哪些想法、疑問或評論。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屬於自己的。
3.老師(或課本、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些事情發生。這個可以幫助將視角拉高,架構更清楚。
4.根據你的體會,幫今天的活動命名

這四個元素可以幫助你將學習的內容內化,減少複習的時間,否則未來要學的東西真的多到爆炸。

經過訓練,同學都會有很棒的紀錄能力

這件事情對社會組的同學在做田野調查時格外重要。

田野筆記不僅記錄了當下感知到的事情,避免未來遺忘,也有很多問題是當下才會聯想到的

不論用什麼格式

然後我們要練習動態的觀察了,我的螢幕上一邊放影片,我一邊用口語描述影片中的裝置與操作(但沒有描述發生什麼變化)
然後請各桌派一位同學到前面拿分好的器材,讓大家自己操作後紀錄。

協作老師協助大家準備好器材的同時,我去視障生的組別幫助小組建立一起操作的方式。

我才剛坐下,視障生就說「老師你安排的這個活動我沒辦法做,因為有火」
我說你當然可以做,只要你知道實際上的狀況,你可以幫忙思考,可以用各種方式「觀察」。
但是你要讓同學知道你需要哪些資訊。老師們都受過專業訓練,因此知道如何讓你得到足夠的資訊,但同學沒有,所以要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他們日後都可能碰到需要協助的,你要讓他們從你身上學習。

我轉頭就跟另外兩個同學說明,你們能用眼睛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但是XX需要用其他方式。他會不好意思麻煩你們,所以你們要練習開口詢問。你們比別組有更多可以學習的機會,是非常幸運的。

接著我跟視障生說,我現在要抓著你的手去知道東西的裝置。帶著他知道盆子大小、鐵絲與燒杯的樣子,告知他會碰到水,也跟他說我要帶著你的手靠近火。

過程中他說他在想為什麼要放鐵絲。我因此跟同組同學說,你們看,如果可以多邀請一個大腦,就可以多思考很多事情。不要讓XX的眼睛看不到,阻礙你們用他的大腦。

再回頭跟視障生說,過程中你留意到的、想到的,一樣要記錄下來。
用你喜歡的方式,錄音等等我都可以接受。
後面跟他約好下課留下來五分鐘討論後,我就放他們去操作了。

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挑戰他們再做一次,看看是不是一樣。
但在紀錄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指導語「下週我們要畫海報跟大家分享你們觀察的結果,要確保你的紀錄能重現今天的狀態,多寫一些,也可以畫圖喔」

有夥伴上學期觀這一堂課時,留意到我特別沒有提示可以畫圖紀錄,而今年有,就認為我今年給比較多提示。
這個是因為忽略掉這學期的課程內容其實跟上學期很不一樣,學生的反應也不一樣。
上次是因為班上有同學自己有開始畫圖,我是透過稱讚讓其他人發現可以畫圖,而今年這個班在下課前都沒有人畫圖。

這次的進度就切在讓他們紀錄。

=====================

下課後跟視障生談他自己的責任。

我跟他說明我沒有要改他的評量方式與標準,因為小組報告是做海報與上台,兩個他都可以參與及執行。紙筆測驗可以報讀也可以放大,科學筆記本可以用語音。自評的部分更是沒影響。

但是他要體諒老師與同學並不明白「沒有視覺」的種種需求,所以他必須要負起維護自己學習權利的部分責任,在任何時候發現老師或同學不理解你的需求時,要大聲且即時的讓旁人知道。

不要讓老師與同學因為不知道,而好像不幫助你。會有點陷人於不義的感覺。

另外,你要自己思考可以如何幫助別人學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從別人身上學到很多,應該要有對等的付出。

我觀察他的反應,應該是第一次有老師完全沒有「同情」的態度。但我有發現他面對我的身體語言,從呈現凹下去的狀態光是聽,變成可以坐直、挺起來跟我說話了。

我問他下次要不要早點來,我帶他熟悉教室與科學館的配置,因為我不希望他的活動被侷限在小小的位置上。他也很開心的說好。

有一個同學在我們一開始討論時說要留下來陪他,結果視障生一直說不用,我想應該是因為怕麻煩別人。到後來視障生也很大方地接受同學要幫他導覽科學館下樓的路線。

我超開心的欸,希望可幫助他們班上的互動。


後記(其實是在上課前的想法)

======================

收到的特教檔案中,有關"期待教師調整"列出的是:

1.評量標準調整(以上課態度為主)
2.作業減量
3.另繳心得報告代替紙筆/體能測驗

======================

其實我不知道這個的邏輯是什麼?

是視障又不是學障,只要他能充分得到學習的支援及資源,評量標準應該是一致的。

要調整的是評量方式而非評量標準,才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人權。

紙筆測驗的內容可以報讀,作答可以錄音,為什麼要用心得報告取代?有品質的心得報告比較簡單嗎?還是我們連內容都是只要有交就好?

爲什麼都是調整評量的部分,而不是告訴老師期待如何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學習?

要調整的不是障礙生的學習內容而是老師的活動安排,讓只是肢體障礙的學生有一樣的學習(並且能讓其他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而且不讓其他人覺得老師特別照顧誰),才是維護學生的學習權。

(事實上,能給肢障生的學習活動才更好的。)

(所以不是調整老師的課程規劃去配合肢障生,而是挑戰老師找到更好的課程設計)

視障的學生可不可以在一般班級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操作活動及學習?當然可以,也是學生的權利。

如果是自己的小孩失去視力,我們會認為他失去平等的學習機會也是應該嗎?

班上同學必須要發現是自己不知道如何從對方身上學習。

學生也要知道自己必須要讓別人知道如何協助自己(才能讓對方學習)

========================

有些老師一聽到視障生在一個以語文成績做標準的班級,脫口而出的都是驚呼

「怎麼讓這樣的學生在這個班呢???」

如果多做一些解讀的話,這還滿令人難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