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用一個老師就能掌握所有組別的進度,並且都能往前推動。
用的是我的觀課夥伴的紀錄與反思。
所有課程最難轉移的部分就是如何運作,而不是課程內容或設計。
即使這邊有看到我用什麼工具,如果不知道這個工具背後的脈絡,其實也無法運用。
因為學生的狀況是千百種,說話的方式也是有不同變化,很難在事先都講清楚。
但是脈絡是很簡單的,只要有邏輯就可以。
這也是為何其實我一個人就可以handle一個班。
這個部分放在最後喔
=============================
本學期第一週的課程紀錄
本學期第二週的課程紀錄
本學期第三週的課程紀錄。
第四周到第八周的的流程都與上學期一樣,只有速度與斷點不同。
上學期第四週資料收集2-收集到的資料夠嗎?
上學期問題解決第五週-五個為什麼。
上學期問題解決第六週 世界咖啡館+初步發想方案(本學期第九週的課程紀錄)
上學期問題解決第七週-解決方案落地+設計思考(本學期第十週的課程紀錄)
=================================================
這個即使是很多大人都衝不破的關卡。
我們很習慣讓東西作到"一個差不多"的程度才拿出去問別人意見。
但是很可能一開始就歪掉了,這樣一來,不只心力白費,時間的浪費才是最可怕的。
時間是最重要的資產,不只是對個人,在職場中浪費的一分一秒都是公司的。
更不用說若是在競爭型的產業,投資在錯的方案更可能搞垮一間公司。
在一開始發想時就要趕快去用最低成本測試。
如果有好的提問,快速的詢問重點使用者更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這次的班級有一組作"希望我的鄉鎮有垃圾車即時動態app"。他們花了大半學期去查資料,跟我說新竹只有顯示班次的app。結果我只不過隨口問辦公室的老師,就找到了一個能顯示即時動態的app。今天問他們時,就看到四個人都出現傻眼的表情哈哈哈)
要練習的是如何讓對方將時間資源投資在你身上
或是將難度降階(不是將目標降階)
多半都會因為這樣加速一些~
然後就是小組時間。
剩下的時間我做什麼呢?(以下圖片都是李淑蓮老師製作)
手錶開啟碼表給每組大約五分鐘的引導時間。
拿一張電腦卡,開始去每一組訪問行程。
簡單來說就是幫學生梳理產品的故事線。
這邊學生常有的兩個關卡是
1.產品處理的不是原先認定的問題
2.把產品的製作想的很空泛
所以我心中已經想好這張紙卡上最後有四個部分
1.小組決定要處理的方向是什麼?
- "方案有效,但大家不知道"
- "方案有效,但大家不知道"
-"方案無效,因為很難執行"
- 還是"方案無效,因為處理的不是重點"
2.產品是什麼?有對應到上面的方向嗎
3.製作產品的步驟大致上有哪些?
4.下週來的時候要完成到哪個步驟?
但是學生並無法這麼有條理地回答我,記得嗎,他們有兩個關卡。
所以我去每一組都是用輕快、愉快的聲音問
"所以我們現在在哪裡~~~"
然後就是看學生回答我的話暗示著他們卡在哪裡,然後就從卡住的點往前後梳理。
舉例來說
這就顯示他們其實沒有想清楚第一個步驟,因為大多人不是不知道,而是覺得要花錢花時間。
所以雖然他們好像可以開始第二步,但我是往第一步回去梳理。
但我沒有要扭轉他們的方向。因為這堂課並沒有著重在找到對的答案,而是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錯誤。(那為什麼我還是要梳理,因為要確認他們自己知道是自己選的方向)
直到他們有舉例說她們看到哪些頁面有一些缺點,我才開始訪問他們還有哪些可能是大家不知道這些資訊。幫他們梳理未來產品可能可以有的強項。
然後才是看這些強項用甚麼樣的產品比較好呈現。這邊就留給他們討論,我在巡迴完所有組以後會來問他們的決定。
因為還沒決定產品類型,所以沒有規劃流程
最後跟他們下週上課要帶大致上的產品雛形(我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讓他們有點時間概念)
先押下次上課日期,確認要給我文案,讓同學幫忙看看。
(我還是有心理準備下周她們雙手空空過來)(我習慣了)
然後大致讓他們知道文案中有哪些東西要思考,與大致步驟所需的時間
這邊我會放給他們自己去想怎麼準備,直到下週來時開天窗,才會點出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沒有及早找我討論。
這一組直接給我方案(獎勵菸蒂回收),但是只有模糊的產品類型(提案)。
所以跟他們從第三步開始討論。
這樣的討論過程與紙卡紀錄有很多好處
- 學生能具體看到討論的流動過程與梳理
- 學生能具體知道接下來的課堂時間要討論的內容與方向
- 學生可以默默開始學習專案管理
- 老師可以很明確地觀察小組內的互動與個別學生對過程的感受
- 老師可以進行小組進度的專案管理
- 下次討論時有很具體的追蹤起點
這樣我可以巡完所有組,在回到約定好要看第二次的小組。
就夥伴的觀察,每一組都因為這樣的討論而往前進一大步。
而我也更能掌握各組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